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从古至今,涉及到端午的文学作品也多得数不胜数。下面,就请跟小编一起走进“书中端午”,在名家的笔下品味不同地域的端午风情吧。

施耐庵《水浒传》

  《水浒传》中写到了宋朝的端午节。书中第十二回写到杨志被发配到大名府,受到了梁中书的器重。“自东郭演武之后,梁中书十分爱惜杨志,早晚与他并不相离,月中又有一分请受,自渐渐地有人来结识他。那索超见了杨志手段高强,心中也自钦伏。不觉光阴迅速,又早春尽夏来,时逢端午,蕤宾节至,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书中蕤宾节,就是端午节。这次过端午节,蔡夫人推荐杨志押送生辰纲,引出了智取生辰纲,这个端午节为梁山壮大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书中用一首诗来描写端午节的民俗,但见:

  “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

  绿色的艾草和红色的榴花相映,又有菖蒲,还有角黍,也就是粽子,营造出了浓烈的端午气氛。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宋朝时期对端午节的重视,体会出其中的一些民俗。端午节,宋人不是局限于初五这一天,而是从五月初一一直到五月初五。初一至初四,大街小巷,充溢着叫卖端午“节物”的人,“节物”主要有桃枝、柳枝、葵花、蒲叶、佛道艾等物品。这几天的叫卖,是一种渲染,一种推波助澜。五月初五,才是端午的高潮。初五日,人们把“节物”陈于门首,用茶酒供养,举行祭祀活动,以及一些其他活动。

  宋元时期,端午节的商业功能与驱邪功能开始凸现,娱乐功能也逐渐增强。宋朝的端午节是持续15天的,即从五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日,十五日叫“大端午”,这十多天内,市民们争相出售桃、柳、葵花、菖蒲、艾叶、粽子、五色丝、茶、酒等。道家也开始借助节日世俗化,各种驱邪祈福的东西多起来了,如五色缕、桃印、避兵缯、艾叶、避瘟扇等,还增加了厌胜物与道家灵符,即艾符、天师符、午时符、桃符等。民间也开始流行相互赠赏、宴饮等娱乐之风。

曹雪芹《红楼梦》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素有“民间百科全书”之称,曹雪芹在书中对我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均有描写,其中对端午节的记述就有多处。曹雪芹笔下的端午节,或详或略,恰到好处,洋溢着丰美的艺术光彩。

  《红楼梦》第二十四回中第一次写到了端午节,贾宝玉的本家侄子贾芸为了能在贾府内谋得一点差事做,就在端午节的时候给王熙凤送礼。贾芸借了银子,买了一些冰片、麝香等香料来孝敬王熙凤,贾芸对王熙凤说道:“往年间我还见婶子大包的银子买这些东西呢,别说今年贵妃宫中,就是这个端阳节下,不用说这些香料自然是比往常加上十倍去的。”接着,《红楼梦》中又写道,“凤姐正是要办端阳的节礼,采买香料药饵的时节,忽见贾芸如此一来,听这一篇话,心下又是得意又是欢喜,便命丰儿:‘接过芸哥儿的来,送了家去,交给平儿。’”贾芸的这份端午节之“薄礼”,使他在贾府里谋得了监种花木的差事。

  第二十八回里写贾元春赐给贾宝玉的“礼物”,是打发夏太监赏赐端午节的礼:“只见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两端,芙蓉簟一领。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别人的也都是这个?’袭人道:‘老太太的多着一个香如意,一个玛瑙枕。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宝玉听了,笑道:‘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寥寥几笔,将宝玉得到端午之“礼”的喜悦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据红学家研究,这次的端午节礼其实是暗藏玄机的,因为林黛玉获得的东西和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一样,品种和数量都比较少,规格也比较低,但是给贾宝玉的节礼和薛宝钗的节礼一模一样,品种多,数量多,规格高。其中还有一样特别的——芙蓉簟,这是细竹编成的、上有芙蓉花图案的席子,前面三样都是成双,只芙蓉簟是一领,为什么?因为是双人用。贾元春的用意不言自明,带有指婚意向,表达了她个人一个潜在的指示,就是她主张薛宝钗嫁给贾宝玉。

  第三十一回中描写端午节的笔墨虽然不多,却把端午节所涉及的民间习俗都写上了。其中言道:“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蒲艾簪门”和“虎符系臂”乃是端午的习俗,“蒲”是菖蒲,有香气,生于水边。“艾”是艾蒿,茎叶有香气。“蒲艾簪门”就是将蒲艾插在门上,以驱赶蚊蝇、虫蚁,含有驱邪、辟邪的意思。“虎符”是古人辟邪护身之物,人们用绫罗布帛等制成小虎形,缝缀儿童臂上,认为可以避恶消灾。“赏午”也为端午之习俗,即端午节午间,须饮雄黄酒,吃桃、桑葚、樱桃、粽子等,欣赏石榴花等端午时光,无论富家贫家,互相宴请,这一切活动,统称“赏午”。此回写王夫人在端午节治酒,“请薛家母女等赏午”,即请客人参加端午饮宴之意。这回中还提到“粽子”,只是用黛玉的一句话“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一笔带过。

  端午节还有斗百草的游戏,第六十二回中就有“斗草”游戏的描写:“当下又值宝玉生日(据红学家考证出,宝玉生日是五月初四,即端午前一天)已到,原来宝琴也是这日,二人相同……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等四五个人,都满园中顽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草。”斗草有“武斗”和“文斗”之别。武斗,就是两人各持草茎的一端,然后用力去拉,谁先断谁就是输家;文斗,就是双方像吟诗答对那样互对草名,当一人报出草名,别人对不上时,就算赢了。通过斗草游戏,人们可辨识花草之名,又呼吸了新鲜空气,不失为有益的游戏风俗。

吴承恩《西游记》

  《西游记》里端午节成了“出口创汇产品”。第69回毗邻西天的朱紫国也过起了端午,国王讲他患病缘由时说:“三年前,正值端阳之节,朕与嫔后都在御花园海榴亭下解粽插艾,饮菖蒲雄黄酒,看斗龙舟。”国王被妖精所吓,把粽子“凝滞在内”,又思念被妖精掠走的王后,落下病根。多亏行者医术高超,将糯米饭块排出,才救了国王一命。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汪曾祺在文中写道: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林海音《我的童玩》

  林海音在《我的童玩》中描写了童年时候在端午节缠粽子的趣事。

  “用丝线缠粽子,是旧时北方小姑娘用女红材料做的有季节性的玩具。先用硬纸做一个粽子形,然后用各色丝绒线缠绕下去。配色最使我快乐,我随心所欲的配各种颜色。粽子缠好后,下面做上穗子,也许穿上几颗珠子,全凭自己的安排。缠粽子是在端午节前很多天就开始了,到了端午节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着挂吊起来。同时做的还有香包,用小块红布剪成葫芦形、菱形、方形,缝成小包,里面装些香料。串起来加一个小小的粽子,挂在右襟钮绊上,走来走去,美不唧唧的。除了缠粽子以外,也还把丝绒线缠在卫生球(樟脑丸)上。总之,都成了艺术品了。”

  这样的端午节,真是充满了童趣。

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的《边城》中有小桥流水的清雅美,更有美得动人心魄的风俗人情。比如第一章第三节,沈从文就描写了边城端午节的热闹场面。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苏童《祖母的季节》

  苏童一直以来在文坛以颓艳、衰败的情调著称,但《祖母的季节》是一个例外。在这篇文章中她写到:“春天的时候,我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味。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我们白羊湖一带的人都包“小脚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张粽叶里,窝成一只小脚的形状来,塞紧包好,扎上红红绿绿的花线。有一只粽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头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发现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挂着香喷喷、沉甸甸的。”走过春天,走过秋天,即使在白羊湖外面的世界里,祖母的粽子也会留下永恒的清香。青色的粽叶、清泠的湖水、淅沥的雨声等意象冲淡了原本绵密、浓艳的氛围,留下了苏童对祖母的思念。

来源/阅读公社综合整理

责编/张燕

制作/兰宇、跃升

版权声明:

客服e01

“阅读公社”e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技术好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那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cs/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