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石蜡红,两个“新”学生

“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那个被丁立梅的一盆石蜡红拯救出来的学生……”收到这条信息时,是六月四号。信息来自一个我曾经教过的,现在在读高三的学生。

是的,我当然不会忘记,那个叫“恒”的问题学生,在丁立梅的作品中顿悟的“好”学生。

那一年,我刚接新初一,发现这个班的孩子阅读习惯非常差,全班的平均作文水平几乎是在小学五年级阶段。于是,我开始想尽办法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我给孩子们推荐了一些好书,让他们每周读一本,写读书心得,并在每周的周一开一次阅读交流分析会。交流的内容不限,可以是读书感悟、获得的人生启示、书中某个情节的分析、人物命运的思考、甚至是朗读你喜欢的某一篇章。开始的一两次交流会,孩子们并不踊跃,他们总有一些胆怯心理和畏难情绪,渐入佳境的时候就是从那本丁立梅的《向着美好奔跑》开始的。

那天仍然是周一的阅读课,我走进教室时,孩子们已经煞有介事的开始了。黑板上有一副大大的简笔画,配上几个大字“美好的阅读交流会”。我暗暗佩服课代表的用心良苦。

十个小组共推选出十个代表,大家争先恐后上前发言。提前做好准备的课代表把每一个环节穿插的恰到好处,每个孩子都兴致盎然。

直到那个叫“恒”的学生走上讲台,教室里突然爆发出一阵不友好的喧闹声。这个孩子是班上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学生”,他父母离异,虽然判给了父亲,但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他一直都是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因为缺乏管教,他经常不写作业、不穿校服、和同学打架、上课睡觉、搞恶作剧、周末上网。

当他有些拘谨的站在讲台上,看到同学们一张张嘲弄的面孔时,他的脸顿时涨的通红。

他的脸色慢慢恢复正常,一字一顿地说,今天,我想给同学们读这篇《一盆石蜡红》。我带头鼓起掌,看到孩子们大都带着一点点恶作剧的等待着。

“她的父母宣布离婚的时候,她刚升入初中。”他刚读完这开头的第一句话,教室里立刻有了小小的躁动,因为他把文章中的“高中”读成了“初中”。

“法庭上,她狠狠地剜一眼父亲,再剜一眼母亲,从此恨上他们。她要让他们后悔,让他们痛心……”他咬牙切齿的读着,每一个字从他的嘴里蹦出来都带着仇恨,带着怒火。

教室里慢慢又恢复了安静。

“这年,她高三,他做了她的班主任。”他朗读的语气渐渐柔软,带着希冀。

“她开始用功。有时抬头,会碰到小老头的目光,依然跟寒冰似的,那里面蔑视有、谴责有、不信任有、让她憋屈至极。她发着誓,一定要让这个小老头看看,她绝不是盏省油的灯。”他读得极用心,一字一句、字句铿锵。渐渐地,他的脸上竟渐渐浮现出微笑的神情。

“她考上了,被一所重点院校录取。全校一千多名考生中,她跃居第三。”读到这里,恒的声音陡然提高,那声音里竟然像是对自己的宣言,充满了自豪和骄傲。

“那天,小老头儿把那盆被人遗弃的石蜡红送给了她。他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严厉的表象背后,深藏着大爱。她很庆幸,在她人生最颓败的时候,遇见了他。“”遇见了那盆石蜡红。”他顿了顿,又加上了这一句。

所有人都听出来了,最后那句是他自己加上的。

他读完了,脸上闪着从未有过的光彩,嘴角挂着一抹骄傲地微笑,眼睛里,还有闪烁的泪花。

教室里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因为每个同学都听得出来——这文章中有他自己。

几天后,在批改“读书笔记”时,我发现了他的作业,那是他开学以来交的第一篇日记。

“……在那篇文章中我看到了自己。一盆石蜡红拯救了那个女孩,而今天,这篇名为《一盆石蜡红》的文章拯救了我!”恒的日记中,这一行字,一下跳进了我的眼帘。

“我看得出,你在读那篇文章时就是在宣告你的誓言!我相信,未来的你将会比那个女孩更优秀!”我在他的日记中写下这句话。

之后,我在他身上看到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他原本资质不差,小学时成绩也还不错,所以想把成绩赶上来并不费劲。

初一期末考试时他就稳居在班级前十名里,初二的一次家长会,我第一次见到了他的父亲,他父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谢谢老师!”我笑着说,你应该感谢丁立梅,感谢那盆石蜡红。

初三中考时,恒如愿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而今天,我收到他的这条信息时,他即将面临高考了。

“你曾在一盆石蜡红中望见自己的青春,而我曾看见你尽力绽放的最美好的年华。虽时隔多年,但你我都记得那本书:《向着美好奔跑》吧,岁月,会善待每一个努力奔跑的生命!”我在留言区给恒留下了这段话。

窗外,阳光正好,石榴花在摇曳着一树的火红。

作者简介:戚晓玮,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语文老师,热爱教学,坚持做十几年的班主任,并有优质课和论文多次获奖。热爱写作,有自己的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权威
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nxuebaomam.com/slhcs/4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