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写了几篇关于抗战时期粤北战役的文章之后,今天这篇《浅论石榴花保卫战》,应是结局篇了。

前两次的粤北大战,国军第十二集团军以失陷广州为耻,重新集结部署兵力,赢得花县从化增城以北英德翁源一线防御纵深,迅速稳住阵脚,大战关键时刻各部亦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虽然战争过程跌宕起伏极其险恶,最后仍然守稳了韶关这个粤北重镇,保住了连接第九战区(湖南)与第四战区(粤北)生命线粤汉铁路的畅通。

一九四五年一月,日军发动第三次粤北战役。

此时的日军占领了湖南、江西和广西大部,战略上已无后顾之忧,遂实施南北夹击,向坚守六年之久的粤北韶关发动了最后的进攻。

一月七曰,日本第20军40师团自湖南道县向南攻击,大举进占粤汉铁路沿线。日军27师团向赣州发动进攻,摧毁位于遂川、赣州、南雄等美军空军基地。

一月十九日,日本第23军(原21军)师团自广州迅速北上进攻韶关。

一月二十六日,日军突入韶关市区,残酷的巷战开始了。

一月二十七日,中国守军炸断了架在韶关浈水上的粤汉铁路大桥,撒出战斗。

至此,日军彻底打通了粤汉铁路,粤北重镇韶关失陷,半年以后日军投降……

客官可能要问:从题目上看,这一篇文章主题写的应是第二次粤北大战中的石榴花山战役,为什么要花笔墨,把第三次粤北大战的基本情况勾勒出来呢?

窃以为,第三次粤北大战虽然以中国军队失败告终,但是日本已是强弩之末,尽管占领了粤北,其失败的命运也无从改变,因为它已失去了战略取胜的时空。

中国的八年抗战是一场持久战,以时间换空间是最后战胜日寇的法宝。如果在战争开始阶段,中国的统帅部没有认清这个形势,一味的采取决战速战的打法,凭借中日双方的军事实力和彼此对战争准备成熟程度的对比,中国的抗战很有可能由速战演变成速败。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年底和年5、6月间的两次粤北大战,迟滞了日本人打通粤汉线的步伐,为中国抗战全局赢得了六年的极具意义的战略时空。

从第一次粤北大战和第二次粤北大战间隔的时间来看,在占领广州之后,日本大本营非常急迫地谋求攻克韶关这个战略支点,然后与武汉日军实施南北对冲长沙第九战区,彻底打通粤汉线,最后全力西进,进取大西南。

在短短的半年内发动两次粤北大战,日本人虽都以失败告终,战力却未遭受大损,然而,他们为什么要间隔五年后才再次发动第三次进攻呢?

窃以为原因有几个:

第一、日本人丧失了最佳进攻的时机,在年10月占领广州后,日军没有实施一鼓作气追歼溃败中的第十二集团军,至使国军迅速稳住阵脚,构建英德翁源(花县从化增城佛冈以北)防御纵深,彻底形成对峙局面。

第二、日军南北夹击的战略意图步履为艰,国军第九战区在另一个广东将军薛岳的领导下,以天庐战法与日军第11军周旋了五个年头,取得三次长沙会战大捷。直至年8月第四次长沙大战,日军才挟优势兵力攻克长沙。

在同样的战略层面,三次长沙大捷为第四战区提供了安全稳固的后方,也是第十二集团军守住粤北重镇的最重要支撑,更是日军21军长达五年不敢贸然进攻粤北的根本原因。

第三、广州以北的地形有利于战略防御一方。

日军凭借优越的机械化部队、凶猛的炮火以及海空力量支援,在惠广战役中占尽优势。

然而,在广州以北的丘陵和山区地带,日本的机械化及重装备受限于崎岖道路的影响,攻击火力大受影响。

在历朝历代的战争当中,从南方特别是从广东广西北伐而取得成功的例子少之又少,当年太平天国前期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原因还是避开广东北部的丘陵地带,取道广西进入湖南湖北,占领武汉后,50万大军沿长江水陆并进,顺江东下泰山压顶,最后定都南京。

年国民革命军发动北伐,蒋介石率军10万闪电式击败坐拥数十万大军直系军阀吴佩孚,直接原因就是北伐军据有韶关这个粤北重镇,手扼粤汉铁路的战略通道,北伐军就是在韶关登车,直奔两湖而横扫千军!

可见,抗日战争中的粤北山区纵深公里地带是国军防御的生命线,更是日军进攻的梦魇!

第三次粤北大战,国军最后失陷韶关的原因,恰恰也是国军因兵力不足而收缩英翁防御线,致使日军师团得以一步抵达韶关前沿,从而避开从化佛冈清远等地崎岖不平的山区。

综上分析,战争胜利取决于的各方面的因素,天时地利人和、战略战法、部队的士气和后勤给养等等,甚至每次战役的具体每一次战斗,都会对整个战争的走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最后我们回归主题,第一次粤北大战的62军逆袭牛背脊,打掉日军的补给兵站,彻底切断了日军18师团和近卫旅团的退路,成为第一次战役的取胜关键。

然而,日军并没有彻底停止进攻。

五个月后,日第21军旋即发动第二次粤北战役,而这次战役当中的从化石榴花保卫战,就是第十二集团军取胜的钥匙!

第十二集团军63军师和师,用血肉之躯与日本师团和38师团激战十多昼夜,守住了石榴花山,彻底阻止了日军进攻的狂潮。

可以说,石榴花一役,日本人真正领教了中国军人据守的粤北山区防线的威力,五年内不敢轻妄发动第三次粤北战役。

文章的最后,就让我们用浓墨重彩重现这一场决定中日粤北命运的生死大战吧!

石榴花顶位于现在广州从化良口碧水湾度假村往上约米的位置,在半山建有一座63军纪念碑,时刻都在告诉世人,当年在这里发生的一切。

石榴花顶山峰不高,当时的翁从公路(现为国道)从旁而过,是从化良口的制高点,守住石榴花顶,居高临下,就守住了北上的翁从公路。

这里成为中国军与日军争夺之地。

(图取自网络)

年5月,日军次大举进攻粤北,第二次粤北会战展开。日军师团集结于从化太平场及增城一带,分五路进犯粤北,主力沿广从公路北进,与第63军师驻守良口的前线部队团发生激战。

  

经过两个昼夜的激烈战斗,师阵地被敌军突破,敌人侵占了良口,中国军队退据亚夷山、石榴花顶第二线阵地,继续顽强抵抗。

  

63军师师长陈章选择了石榴花顶这一制高点死守,以待援军到达以图反攻。

日军在大炮、飞机的掩护下,对石榴花顶发起一次又一次进攻。

团第三营营长廖益金率领战士英勇阻击日军。

5月22日,日军攻占了石榴花顶师阵地,中国军队又反冲锋夺回石榴花顶。

5月31日,日军38师团集中了人对石榴花顶、黄牛山的师、师发动了总攻。

师、师退至亚姨山、醋洞、牛角山之线继续抵抗。

6月2日,12集团军发起总攻追击,师收复良口,又夺回了石榴花顶阵地,在十天时间内几度失守,又几度夺回,敌我双方在这一地区形成拉锯战,可见当时战争激烈程度。

6月12日,双方恢复至战前的态势,第二次粤北会战结束。

据12集团军当时的统计,日军伤亡约0人,俘日军五人。12集团军阵亡军官50人,士兵人,伤军官人,士兵人。

战后,第63军军长张瑞贵令各师搜集本军历次战役殉难将士忠骨余具葬于石榴花顶。

以前石榴花顶山上种了很多杜鹃花,当地人把杜鹃花唤作“石榴花”,该山因此得名。

杜鹃哀鸣啼血染红杜鹃花,那余殉难将士染红的石榴花顶,将永远铭记这段悲壮的历史。

大卫安娜原创作品/欢迎朋友圈分享/转载请联系授权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
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cs/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