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你问我旅行的意义,我也不知道该问谁,问问陈淑贞老师?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说到:

“在路上,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样的说法自然没有错,只是我更愿意用另一种方式去表达:和喜欢的人,丈量的每一寸土地,尝过的每一种小吃,碰见的每一张笑脸,听见的每一声吆喝,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会在大脑中产生微妙独特的化学反应,大概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

又或者说是,闯荡江湖。

上篇-西安

早机

2

一张单程票,搭上了8月27号06:20的航班飞往西安。

早机便宜,极少延误,也能早早的到达目的地,虽然会有机场的漫漫长夜。有了对未知旅程的期待,这些都不是问题吧,It‘sOK!

启程吧,带上背包跟卡片机,去看看前方的未知。

在轰鸣声中穿行在万米的高空,逐渐远离了眼下这个慢慢醒来的城市,人也随着越来越厚的云层而平静下来,没有多少倦意。看着窗外发呆,也是一件浪漫的事情,宛如当年教室中的那个自己。

出发啦

犹如时光隧道

3

最近在听朴树的在木星,我的一个朋友说,这首歌听起来就像佛经一样,我深表同意。禅乐与古韵并存的一首歌,朴树的歌就是那么特别。

君归来君归来

待历经沧海待阅尽悲欢心方倦知返

君已尘满面污泥满身好个白发迷途人

今日归来不晚彩霞濯满天明月作烛台

亦归来亦归来

以苦难为船以泪为帆心似离弦箭

莫说天无涯海无岸纵然归程须万载

今日归来不晚与故人重来天真作少年

你为什么哎言无声泪如雨

你为什么哎仰起脸笑得像满月

问那人间千百回生老死别

与君欢颜从此永留身边

--朴树《在木星》

木星的一个完整轨迹是12年,朴树的在木星也让支持他的人从等到了。朴树说,歌名、意象03年就有了,旋律07年就写完了。当时是幻想一个没有生老病死、爱恨别离的世界。

人生又有多少个十二年呢?

谨以此行来纪念我的二十五岁吧。

不夜城

4

作为强汉盛唐的见证,这座城市承载的足够多,犹如不夜城的灯光一样璀璨绚丽。

遥遥可见的大雁塔,当年作为玄奘取经回来存放经书的地方,依然在向世人诉说当年的故事。在灯光装饰下,也藏不住岁月斑驳的痕迹,在傍晚的天空中格外引人注目,也成为游客们争先恐后打卡拍照的圣地。大雁塔南广场的不远处,耸立着玄奘大师的铜像,它眼睛望着的是大唐不夜城,笔直的街道霓虹闪烁,车水马龙,当年的长安街,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顺着玄奘眼光的方向走去,贞观广场上的雕像引起了我的注意。石碑上李世民骑着骏马,雄姿英发,周围拥簇着许多的随从,前呼后应,碑上“贞观之治”四字,这是唐太宗最意气风发的时刻了吧。忽然间也让我想起了两句诗:鲜衣怒马少年时,一朝看尽长安花。

晚上的西安美术馆跟音乐厅都不开放,但在广场的舞台上,还是能听到乐队的演出。女主唱说自己是地道的本地人,但是方言却说得不太好,接着用方言给台下的观众演唱了一首歌曲。因为是方言,所以歌词我没听懂,但旋律很动听,轻微的摇滚,悦耳的键盘,甜美的歌声。也不会有人去分辨她是否标准的方言,台上欢声,台下笑语,感觉真好。

祥云

大雁塔

大唐不夜城

南广场玄奘铜像

玄奘法师

鲜衣怒马少年时,一朝看尽长安花

最中国看西安

美术馆

大慈恩寺

“潮Π”

霓虹灯下

吃在长安

5

在长安城,又怎么能把自己饿着了?初来乍到,当然要找家面馆尝尝BiangBiang面跟冰峰酸梅汤了。大碗宽面上撒了一层层酱料,让人看起来很有食欲。北方的面条跟南方的面条差别还是有点大,不过这里的大碗宽面真的是豪情万丈,又宽又厚且毫无间断的一条带过。要是像在南方吃汤面一样吮吸面条,估计会把人累死,还会吃得满脸酱料。现在我理解他们大碗酒大口肉的饮食方式了,性格的养成真的会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厚实的面条确实很顶肚子,配合浓郁的酱料吃起来很是过瘾,再喝上一瓶冰峰的酸梅汤解解腻,这应该就是关中BiangBiang面的正确打开方式!

BiangBiang面

凉皮配肉夹馍

兵马俑

6

胡乱吃了点早餐,喝了些黑米粥,坐上了前往兵马俑的公交。

最早是打算报个一日团的,但发现跟团的都要去华清宫,我对华清池还有那里的歌舞表演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兵马俑路途也不算非常遥远,于是就自行前往了。八块钱在大唐芙蓉园出发的公交,不到两小时的车程,相较于跟团能省出一半的费用和小半天的时间,就这么办吧!

7

有幸成为了九点钟线公交的首位乘客。司机大哥在专心驾驶着他的座驾,乘务员大姐让我们先找位置坐好,不着急收车票钱,而是细致地打扫着车厢的卫生。数站过后,上车的乘客渐渐多了起来,乘务员大姐也开始了她的售票工作,挨个询问乘客的目的地,然后给出票价,收款,撕下对应票价的发票给乘客,一气呵成。售票过程中,对于要去兵马俑参观的游客,她都会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说到,有意向参观华清池的可以先在华清池下车参观,然后再到兵马俑,兵马俑是我们的终点站,回来的时候也是始发站,在那儿上车会比较方便。虽然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却没有发现一丝的懈怠,相反的是一路上和蔼的语气。这也应该是这座古都的一个加分项吧。慢慢的发现,这样的声音似曾相识,好像在哪儿听过,是《血色浪漫》里陕北的信天游吗?

8

司机师傅开得很稳,但我左边的车窗大概率是年久失修了,遇到颠簸的路面就会抗议得厉害。坐在我前面的一位“老汉”,左手夹着皮包,右手带着一个肉夹馍,一口一口地吃着,度过了他漫长的车程。肉夹馍的味道不大,起码我觉得比茶叶蛋要好上一百倍。昨天吃的一碗凉皮跟一个豪华版的肉夹馍,凉皮上面满满的辣椒油,吃起来非常酸爽,而肉夹馍符合我脑海中的印象,两块干巴巴大饼夹着碎肉块,要是中间的肉块能多些汁儿,口感应该会好上许多。关于肉夹馍,Π小姐一直问我,为什么是叫肉夹馍而不是叫馍夹肉?这问题实在太难了。

9

车子逐渐远离市区,窗外也荒凉了起来,路边可以看到市花石榴花。驶过华清宫之后,上来了一位女青年志愿者,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就给我们讲起了西安的故事。她告诉我们,我们所处的土地下方,也属于秦始皇陵的范围,但还没有进行挖掘。五十六平方公里的大小,约为北京故宫的78倍。两千年前如此浩浩荡荡的工程,历时三十九年修建,嬴政真无愧始皇帝这一称呼,尽管千百年来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指着远处的一个小山丘,青年志愿者告诉我们那就是秦始皇的陵寝,原先的高度为八十七米,经过两千多年风沙的打磨,现存的高度为七十六米。来之前还在网上看了一些西安的新闻,都说去北京是看人头,去西安就是看坟头。西安的地铁二号线,从开工到运营,先后挖掘并清理出了多座古墓,跨度从西汉王侯将相到明代朱氏藩王,沿途串联了57个历史文物景点。再也没有比西安历史底蕴更厚重的城市了吧,十三朝古都。西方有罗马,东方有长安。

秦始皇帝

10

下车后穿过车站,还有差不多一公里的路程,才能看到帝王雕像。下方五个醒目的大字:秦始皇雕像。我觉得这五个字就已经足够了,甚至也不需要,在中国,谁又会对这位帝王陌生呢?宛如亚历山大之于马其顿帝国一般。买了电子门票进园,省去排队买纸质票的麻烦,虽然也不算非常的多人。

11

先是参观了最大的一号坑。进了一号坑馆大门后,扑鼻而来的是陶泥或者说是黄土泥的味道。我觉得这应该是开放的三个坑当中最为明亮的一个坑了,尽管还是没有足够的光线来拍照。馆内贴出了许多的告示牌,不可以使用闪光灯,但遗憾的是,还是会有一部分游客无视规则,依旧自私的开着闪光灯拍照,为什么博物馆的管理者,不对这样的行为作出处罚呢?参观的很大一部分游客都是外国人,有的甚至是一家大小来参观,向导给他们详细介绍这些陶俑背后的故事,看歪果仁一脸严肃惊愕的表情,也不知他们能否理解。我游走了一大圈,最后在正中位置的看台上,用夜景模式拍出了唯一一张自认为能看的全景。

二层台

修复中

坑中一角

一号坑全景,右为工作台

12

在一号坑的一个角落上,有一块简陋的办公区域,整齐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各种工具,旁边是一架落地的风扇。临近办公区域,是一些吊架,跟一箱箱的陶俑碎片。虽然我们参观的时候看不到有工作人员在办公,但不难想象得出,正是他们日复一日辛勤的付出,将一块块破碎的陶俑片,复原成栩栩如生的陶像,我们才会有幸感受到两千多年前秦国军队的震撼。尽管他们被岁月褪去了斑斓的色彩,还会有些残缺不全,但这仍然无法妨碍它成为华夏文明的瑰宝。

13

听到现场有些人抱怨千里迢迢过来看到的竟是一堆破烂,我们也无法对他人横加指责,或许别人也只是一句打趣的话,又或许是华夏文化过于灿烂,令他们产生了审美疲劳而不懂得珍惜。“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毁掉的又岂止阿房宫,杀伤力又怎么会低于焚书坑儒。战乱可怕,人心的漠然更为可怕。像北京古城墙输给了工业化的建设,像敦煌的逐渐死去,和平时期尚且不懂得珍惜保护自己的文明成果,后辈子孙又怎能找到自己的根。

14

跟陶俑的距离过于遥远,镜头捕捉不到太清晰的细节。但在馆内侧面的走廊上,还是能近距离看到独立展架的陶俑,而这些也算的是非常完整的陶俑了。近距离看着被玻璃四面包围住的陶俑,清晰可见的细节,满身装甲的将军,不高大但精神抖擞的战马,还有初中历史课本上我们熟悉的那个半跪半蹲像。人们都好奇的打量着这些展品,当然,隔壁商店也有一些仿制陶俑像供游客们拍照,但商业化嘛,肯定是要另行收费的。橱柜上的纪念品都没能引起我的兴趣,我还记得大学时候我朋友给我带回来的一个小兵马俑陶像,黑色的外身,脏兮兮的外表,每次我想要给他洗干净的时候,他都会掉色,然后弄得满手都是黑色的泥浆,记忆犹新。

曲江书城

15

参观完另外的展馆之后,公交回到市区芙蓉园已经是三点多了,早上在这里出发的时候,意外发现了网红曲江书城就在眼前,于是乎回来之后首先就要进去逛逛了。确实是一间别具一格的新华书店,改变了我新华书店里大都贩卖一些官方刊物以及中小学教辅书的糟糕印象。随着一条旋梯上到二楼的人文历史区,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足够多足够齐全的人文历史类书籍。看了会日本华裔史学家陈舜臣的《中国历史风云录》,非常的喜欢,深层的拜读还需要等回去有空的时候,带着丝许的意犹未尽离开,沿着手机导航路线散步着,沿途看看这座古都的风光。市区内最具观赏价值的,当然是墙林河路巷五位一体的西安明城墙了,而我们散步抵达的就是明城墙的南面迎宾门--永宁门。

曲江书城

门口卫兵

中国历史风云录

西安城墙

16

一路上走来,丝毫不难发现这座城市方方正正的布局,似乎还留有唐长安城一百零八坊的遗韵。人们都说,在西安不用怕迷路,只要连续四个红绿灯走同一方向,你就能回到原点。愈发走进永宁门,绿意也渐浓。过了护城河,在城墙下沿着蜿蜒的幽径漫步,还能看到户外羽毛球场上热闹非凡。在古老高大的城墙下,在绿意盎然的包围下,感受的已经不仅仅是羽毛球的快乐了吧!

花开一朵

城墙之下

永宁门

17

比起小小的一座城堡,我更加欣赏我们的城池,而我们的城池,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城堡。在傍晚的余晖下,目前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仍在发挥着他的价值。从永宁门登上城墙,最先看到的是完整复建的箭楼,跟周围的城墙一样,在夕阳的光芒下显得有些泛红。城墙的过道非常的宽阔,非常的平整,以至于人们可以自由的骑着自行车在上面嬉戏追逐。摸着这些斑驳却也十分完整的砖石,眺望城内尚存的古建筑民宅,原来六百年也只是弹指一瞬。夜色的临近,城墙上红灯笼也亮了起来,给原先朴素的夜带来了不一样的光彩。多云的天空,恩赐般也给予了我们几分钟的阳光灿烂,随即交替了昼夜。

泛红的城墙

城内城外

一座城池

18

落日余晖

耍酷的女孩

夜色渐浓

在北门安远门下的街道。有了些许灯光装饰的城墙,安详而不失活力。

虽然不算长途跋涉的一天,但也走了足够多的步数了,当务之急当然是祭奠祭奠五脏庙了。回民街跟永兴坊,选择了后者,因为顺路。我感觉每一碗带汤的面辣椒油都是不会缺席的,点的一碗打包的红薯粉,老板娘还叮嘱一定要尽快吃掉,时间久了就不好吃。还有很粗犷很陕西的酱脊骨,在一个热气腾腾的大汤瓦煲里面,勺出的一块块肉色诱人的酱脊骨,眼睛已经藏不住闪光了。

给我来十碗酱脊骨

黄河

19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看黄河心不死。

既然来到了西安,又怎能不听一听黄河的咆哮。

从关中到宜川往返近八百公里的车程,当然还是选择了一日团,这样可以省下相当多的心力。

要想感受“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意境,我们还得经过一下黄土高原。

20

对黄土高原的认识,是从地理课本上开始的。从大西北上昼夜巨大的温差,岩石破碎后风化,历尽茫茫的戈壁滩和沙漠,最后愈发细小的黄土随西风搬运堆积在这片高原上。水土流失严重、千疮百孔、漫天黄沙、沟壑纵横,从前在课本中看到的都是这样的黄土高原,然而这一次却“失望”了。车窗外亲眼所见,是一片片披上了绿色外衣的山坡,所见之处,植被的覆盖率相当的高,偶尔看到几口废弃的窑洞,据说这片地方已经在政府的号召下集体搬迁了。

如今的黄土高原

如今的黄土高原

21

导游是个朝气蓬勃的后生,尽管重感冒喉咙发炎,还是为我们一团三十余人来了一段信天游,虽然不会看到安塞腰鼓,但他允诺到了目的地之后他会献上陕北的斗鼓,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导游。中午时分,我们距离就餐的原北京知青窑洞还有一小段曲折的山路。在让人胆颤心惊的山路上,非常兴奋的邂逅了黄河。半山上望下去,穿梭在山间绵延向前的黄色长龙,即便距离稍远没能听到他流淌的豪迈,也不妨碍雄伟壮观之意在心中油然而生,也有几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磅礴。

知青大食堂

22

在知青大食堂吃过一顿很陕北特色的午饭后,就地参观了尚存的土窑洞,此时的我还没完全记得清楚刚刚那顿饭菜的名字,大概是有馍馍、擦擦、饺滑等等别开生面的菜式,味道新奇也不难接受。土窑洞不大,一眼就能尽收眼底,进门的右手边布置着几个柜子跟木床,再往里就是主人的家当了,土墙上除了贴满报纸外,还挂着伟大毛主席画像。窑洞的外墙上,串着悬挂了许多的玉米,随着水分的蒸发,玉米串颜色黯淡了许多,逐渐有了些黄土的色调。

土窑洞门面

土窑洞内饰没能把最左边的毛主席照片拍进去

23

当吃饱午饭的人越来越多,都集结在某个窑洞门口的时候,乡亲们开始了他们的表演,从信天游到斗鼓,对了,我们的导游小王也在当中,相当卖力气地敲打着身前的鼓。乡亲们除了卖力的表演,还非常热情的配合着游客拍照留念。乡亲们也做到了与时俱进,他们都有自己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gs/6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