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家园根植传统话说ldquo二十
话说“二十四节气”01什么是节气?TITTLES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古人了不起的一大创造。 简单的说,它是种庄稼用的时间表。古代的十二个月是根据月亮的变化确定的,可庄稼的生长是跟太阳的运行变化有关系,所以,人们又按照太阳“运行”变化的规律确定了二十四个节气。大概在商朝时古人就已经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才完全确立。 “节(節)”和“气”,是两个非常中国的字。 “节”是节令、节律,是礼节、等次,是操守、风节,还是节制、分寸、调节, “气”是元气,是气度、气派,是气韵、气象,是运行不息而又无形可见的无穷变化,是“化生万物”的阴阳二气,也是“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真是一种伟大的智慧。 走过二十四节气,领略的是四季的风景,感受的是生命的节律,领悟的是天地宇宙的奥义。 恰似人生小盈满夏晴空意盎然宜进取忌懒惰小 满 XIAOMAN《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小满节气OFGRAIN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满”,却没有“大满”。从农业角度说,这时候,中国北方冬小麦类的夏熟作物进入灌浆期,籽粒渐渐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只是小满。另外,从文化传统来说,中国人认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满招损,谦受益”,盛极必衰,所以,不能太圆满。“小满”还可以,“大满”就不可取了。 小满一候:苦菜秀 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过去,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民都要靠苦菜充饥。俗话说:“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其实,苦菜不仅新鲜爽口,而且营养丰富,还有清凉解毒的功能。所以,医学家李时珍称苦菜为“天香草”。《本草纲目》说能它“安心益气,轻身、耐老”。 在我们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提到了苦菜:“采苦采苦,首阳之下。”(《采苓》)说的是人们成群结队的到首阳山下去采摘苦菜的情景。 说到首阳山呢,就不能不提两个人。这两个人是兄弟俩,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他们是商朝末期的人,本来是孤竹国的两位王子(这孤竹国可远了,大概在现在的山海关附近)。老国君死后,这哥俩都不愿意做国君,就离开了孤竹国,到哪儿去呢?也不知道他们从哪儿听说,周文王姬昌特别贤明,就想去投奔文王。哥俩跋山涉水走了好长时间(两地相距大约公里,按当时的条件,步行最快也要两个多月),好不容易到了周原,周文王已经去世了,武王正要发兵讨伐商纣王,这哥俩反对武王伐纣,认为这是“以暴易暴”“不仁不孝”,于是就躲到了首阳山里。等商朝灭亡了,他们不愿意做周朝的臣民,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那吃啥呢?“采薇而食之”,就是挖野菜吃。光吃野菜肯定营养不良,最后哥俩就唱着歌儿饿死在首阳山里了。 看来野菜虽然是好东西,可是光吃野菜还是不行。 小满二候:靡(mí)草死。 古人说的“靡草”是啥东西呢?我们现在也有点闹不清楚,大概是一些适宜春天生长的草,到了夏天,因为温度水分变化了,这些草就会死去了。 不过,没关系,小麦马上就要成熟了。 小满三候:麦秋至 俗话说,“麦到小满日夜黄。”虽然时间还是夏季,但对于麦子来说,却已经到了成熟的“秋”,所以叫做“麦秋至”。这里说的麦子是指“冬小麦”。 在我国,麦子分“春小麦”和“冬小麦”两种。小麦的生长周期比较长,一般是8个多月。我国小麦主要种在北方地区,长城以北地区冬季气温太低,所以要等春季气温回升后才能种小麦,到当(dàng)年的8、9月份收获,这叫春小麦。到了长城以南的华北地区,冬季气温稍高一点,小麦能过冬,所以在9、10月份就可以先把小麦种下去,到来年4、5月份收获,这叫冬小麦。收完麦子,还可以再种一茬秋庄稼,这样就可以一年两熟了。所以,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我们几乎每天都和麦子打交道,我们吃的面包、馒头、面条等各种面食,几乎都是麦子粉。不过,麦子并不是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而是从国外传进来的。 人类最早种植麦子的地方大概是在中亚,时间是在公元前年左右。我们现在是公元后年了,也就是说,距离现在多年了。到了公元前年前后,麦子才传到了中国,但很快就在黄河长江流域广泛种植了,并且成为我们古代的“五谷”之一(《周礼·天官·疾医》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在甲骨文里,最早表示麦子的意思是“来”,字形就像一棵有根、有杆和有叶子的麦子。因为麦子是外来的,所以,后来这个“来”就被借去主要表示来往、来去的意思了,这个“来”借走不还了,没办法,于是就给“来”下面加了一个“夂”,(zhǐ)又造了一个麦(麥)字。这个“夂”“象人两胫后有致之者”,有走得慢的意思。所以,“麥”就是从外国慢慢传过来的农作物。 “小满麦渐黄,夏至稻花香。”夏天到了,草长了,树绿了,麦浪翻滚,热风吹送着阵阵麦香。在一片金黄的大地上,时不时还点缀着几点火红,那就是石榴花。石榴也不是我们中国原产,据说也是从中亚引进的。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得安涂林安石榴以归,名为安石榴。” 张骞是汉武帝时代的人。为了反击北方的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现在的新疆到中亚一带),想联合西域各国一起来打匈奴。当时没人去过西域,也不知道怎么走,中间还要经过匈奴控制的地区,可以说非常危险。但是张骞勇敢的出发了,结果经过匈奴的时候就被抓住了,关了十年,好容易才逃出来,终于到了西域。在西域各国停留了一年多,返回的时候又被匈奴抓住了,幸好不久匈奴发生了内乱,张骞乘机逃回了汉朝。 张骞这一趟可不得了,不仅与西域的乌孙、康居、大月氏(yuèzhī)等国取得了联络,还开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而且给我们从西域带回来很多好东西:黄瓜、蒜、旱芹、香菜、核桃……还有我们这里说的石榴。 石榴到了中原以后,一下子就火起来了。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红色,满枝火红的石榴花象征着红红火火的日子。而且,石榴子儿很多,我们中国人又向来认为多子多福,所以,自古以来,就把石榴作为吉祥果。 诗人们也对石榴赞不绝口。宋代诗人王禹偁(chēng)说它是“王母庭中亲见栽,张骞偷得下天来。”(《咏石榴花》)王安石赞美它“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唐代诗人韩愈看到盛开的石榴花无人欣赏,鲜艳的榴花无奈地飘落在长满青苔的地上,不禁大发感慨:“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这么好的花怎么没有人来观赏呢?相比于韩愈,宋朝诗人苏舜钦就惬意多了,他先躺在凉席儿上舒舒服服的睡了个午觉,醒来之后伸了个懒腰,睁眼看看窗外,院子里树阴满地,榴花盛开,偶尔还有黄莺的鸣叫,真美啊:“别院深深夏簟(diàn)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夏意》) 小满的一个重要习俗是“祭三车”。这里的三车指的是水车、油车和缫(sāo)丝车。小满时节,进入农耕大忙,农作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农民要使用水车去翻水灌田,收割下来的油菜也要进行舂(chōng)打,用油车压制菜籽油。而蚕宝宝也要开始结茧,随后便要用缫(sāo)丝车进行缫丝了。所以,这时候要“祭三车”。 水车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是东汉灵帝时有个叫毕岚(lán)的人发明了水车,据说到三国时,蜀汉的孔明(诸葛亮)进一步改造和完善,在蜀国推广使用,所以又叫“孔明车”。水车的使用非常广泛,直到现在,我们出去旅游的时候,还能在很多地方看到各种各样的水车。 水车的雏形是桔槔(jiégāo),就是在河边或者井边先搭一个竖立的架子,架子上加上一根长杠杆,一般取当中做支点,后面绑一个比较重的东西,前面用绳子拴上水桶。这样,利用杠杆原理,汲(jí)水的时候就可以省很多力气。 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了,战国时代的庄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子贡名叫端木赐,子贡是他的字,他是孔子学生里最聪明的一个)有一次在汉水边看见一位老头正在给菜地浇水,老头先挖了一条地道,通到井里,然后抱着一个大坛子从井里取水,再吃力的抱着坛子爬出来,费了老大的力气,才弄出来半坛子水。 子贡看他太费劲了,就对他说:“我给你推荐一个取水神器吧,它叫桔槔。你要是用它的话,一天就可以浇一百块菜地,既省时又省力。”没想到老头一脸的不屑:“那东西我能不知道么!可是我的老师教导我说,有了机械就会想着投机取巧,想投机取巧就得动各种心思,乱动心思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怎么能领悟宇宙的真谛呢?所以,我才懒得用它呢。” 这位汉阴丈人不屑于使用桔槔,我们中国的农民可是一直使用了几千年,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国大部分农村还在使用这种简单的取水工具。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古人说:“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缫(sāo)丝,就是从蚕茧里抽出蚕丝来。最原始的缫丝方法就是把蚕茧浸在热盆里,用手抽丝,然后把蚕丝卷绕在丝筐上。后来发明了手摇缫车,两个人合作,效率大大提高。大概在唐宋的时候,又出现了脚踏缫车,这样缫丝的很多工序就可以由同一个人分别用手和脚来完成了。现在,缫丝都是机械化了,原始的手工缫丝车也就很少见到了。 文化是生活的积淀,语言也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我们有很多成语就跟缫丝有关,比如“剥茧抽丝”,是形容分析事物细致而有层次。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做事情也要一步步来。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叫做“一丝不苟”,事情做得十分细致,有条不紊,那叫“丝丝入扣”,要是方法不对头,反而使问题更复杂了,就叫“治丝益棼(fén)”。还有我们常说的“头绪”这个词,也跟缫丝有关。 祭蚕神 中国古代的丝绸是世界闻名的。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中国的丝绸也通过中亚一直卖到了欧洲。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当时沿路各国的贵族都以穿着中国丝绸、使用中国瓷器为荣耀。据说,在古罗马市场上,丝绸曾经能卖到每磅(一磅约合0.45公斤)约12两(0.6公斤)黄金的天价。所以,丝绸也被成为“软黄金”。 抽丝就要先养蚕,养不好蚕,就没有蚕丝。想要“软黄金”,就得把蚕宝宝伺候好。可是蚕很娇贵,气温、湿度,桑叶的冷、熟、干、湿等都会影响蚕的生存。所以,古人把蚕视为“天物”,每年四月放蚕的时候,就要祭祀蚕神,祈祷蚕神保佑蚕宝宝健康成长。 蚕神是谁呢? 中国的蚕神很多,民间祭拜的蚕神有"蚕母"、"蚕花娘娘"、"蚕三姑"、"蚕花五圣"、"青衣神"等,这些应该属于各地方民间的小神。 官方祭祀的蚕神叫嫘(léi)祖。 这嫘祖又是谁呢?据说是轩辕黄帝的正妃。不过,嫘祖这个蚕神是到南北朝的时候才封的。 大概那时候朝廷觉得民间的蚕神太多了,有点乱,统一一下吧,可让谁来当这个蚕神合适呢?第一个想到的大概又是轩辕黄帝,不过黄帝的“发明专利”太多了,再来管养蚕,有点忙不过来,那就请黄帝的夫人出任蚕神吧。一查史书,还真有,《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好,就是她了。于是嫘祖就成了官方认可的蚕神了。蚕神定下来了,就可以郑重其事的祭祀了。历代皇宫里都设有“先蚕坛”(祭祀蚕神的地方),祭祀仪式也很隆重,祭祀活动由皇后亲自来主持。 民间的祭祀就比较热闹了,这一天养蚕人家都要到“蚕神”庙跪拜,供上酒、水果和丰盛的菜肴,特别要扎一个稻草山,再用面粉做成蚕茧的形状,然后把“面茧”放在稻草山上,象征着蚕茧丰收。 桑蚕丝帛蚕要吃桑叶,养蚕就要种桑树。我们中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桑、蚕、丝、帛等字形。到了周代,已经大面积种植桑树了。 桑树浑身都是宝。桑枝、桑叶、桑皮、桑根,都是非常好的中药材,桑木可以用来做弓,叫做桑弧,;还可以制造各种农具,还可以制造家具、乐器等;桑葚(shèn椹)可以入药,可以充饥,还可以酿酒。 俗话说“四月桑葚胜人参”,桑葚成熟一般在小满前后,这段时间,麦子未熟,青黄不接,赶上灾荒,桑葚就成为老百姓的救命粮。历史上就有很多靠桑葚度过灾荒的记载。所以,桑树又被百姓叫做“救命树”。 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衣帛矣。”可见当时是家家户户种桑树的。欧阳修有一首《归田园四时乐》说:“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茅舍”“孩子”和“桑树”构成了“家”的主要元素。正因为家家种桑,所以,桑树就与家乡亲人联系起来,《诗经》里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诗·小雅·小弁》)桑树和梓树都是父母栽种的,见到它们就像见到父母一样,要对它表示恭敬。这里说的梓树也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树,嫩叶可以吃,树皮可以入药,木材轻软耐朽,是制作家具、乐器、棺材的好材料。 因为桑树和梓树与故乡的这种联系,“桑梓”也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听到黄鹂的叫声,不禁想起了家乡:“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闻黄鹂》)。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在给父亲的信里说:“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不仅如此,在上古神话传说中,桑树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据《吕氏春秋》记载,商汤灭夏以后,天下大旱,连着七年闹旱灾,商汤就亲自到桑林(有人认为是桑山之林)里求雨,结果感动了上天,“雨乃大至”。后来商朝人把这种求雨仪式用的乐舞就叫做《桑林》之舞,一直保留到春秋时期。 神话里还有个与桑树有关的词儿,叫“空桑”。传说商代的伊尹和孔子都是生于“空桑”。这个“空桑”有人说是指空心的桑树,也有人说是上古地名,大概在今天的山东菏泽、济宁一带,因为生长着大片桑林而得名。《淮南子》里说:“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说的大概就是这里了。 看来,桑树与我们中国人的关系真是非常密切呢。 读书的二十四节气/05/21小满,即将成熟的时候。读几部法国小说。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作品讲述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产生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小说描写的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这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是极为惯见的社会现象,于连的悲剧也正是这样一出富于时代特征的悲剧。 《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年。小说中的“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为了让她们挤进上流社会,从小给她们良好的教育,且出嫁时给了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他以为女儿嫁了体面人家,自己便可以受到尊重、奉承。哪知不到两年,女婿竟把他当作要不得的下流东西赶出家门。高老头为了获得他们的好感,忍痛出卖了店铺,将钱一分为二给了两个女儿,自己搬进了伏盖公寓。可他的两个女儿生活放荡,挥金如土,只知道要爸爸的钱。可怜的高老头快要断气了,拉斯蒂涅差人去请他的两个女儿,她们却都推三阻四不来。老人长叹一声,说:"唉,爱了一辈子的女儿,到头来反给女儿遗弃!" "高老头"并不是这部小说的中心人物。拉斯蒂涅才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要人物。拉斯蒂涅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经常出现,是一个青年野心家的形象。他的第一次出现(按人物发展过程)是在《高老头》里,这时候,他还是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在《纽沁根银行》中,他是替纽沁根搞假倒闭捞取万法郎致使千百万存款户破产的帮凶;在《幻灭》中,他已经是个懂得玩弄社会的贵族新秀;在《贝姨》中,他被封为德·拉斯蒂涅伯爵,成了内阁大臣…… 拉斯蒂涅出身没落贵族,为了改变自己的贫困境地,早日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他在鲍赛昂子爵夫人和伏脱冷的“指导”下,逐渐抛弃了仅有的一点道德和良知,利用各种手段,不顾一切向上爬,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他向上爬的过程却也是道德、良知丧失,人性泯灭的过程。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一部伟大的长篇小说。主人公——力大无比的冉·阿让是一个伐木工人的儿子,从小就成了孤儿。长大后失业,25岁时为了抚养姐姐的7个孩子而偷窃面包,被判苦役,期间三次越狱失败,经受了19年的牢狱之苦。当他终于获得了自由却衣食无着,没有一个人愿意接受他,这时,一位贫穷的主教却给了他平等、关爱与心灵的安慰,让冉·阿让走上正义、善良之路……可怜的小女孩柯赛特因母亲芳汀无钱抚养被寄养在贪婪丑恶特纳第夫妇家,芳汀死后,珂赛特被百般折腾,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与恐惧之中。是冉·阿让的人帮助这个她脱离了苦海……法国爆发了革命,珂赛特深爱着的一位青年马吕斯徘徊在死亡的边缘,也是叫冉·阿让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他的幸福…… 冉·阿让的人生经历,反映出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诉说着社会怎样把勤劳、朴实、安分守己的劳动者逼为盗贼和妓女,法庭和暴力怎样把人变为魔鬼……而善良、正义和爱却让他们又重新转变为人。 从人的角度看,《红与黑》和《高老头》都是人性的悲剧,是成长中的人被社会绞杀(从肉体到灵魂)的悲剧;《悲惨世界》却是喜剧,是善良和正义战胜邪恶,良知和信念战胜贪欲,仁慈和宽容战胜专横的喜剧。 虽然具体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都不同,但是人类面临的困境却是相同的。阅读这三部伟大的作品,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体察人性,也更深入的了解社会,更好的把握未来的人生道路。 XIAO小MAN满二十四节气图文 李老师 编辑 董青青 审核 秦立芸 终审 简冬生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gs/8541.html
- 上一篇文章: 怪花怪花怪花怪花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