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边春仔花闽南乡里情非遗技艺春仔花制作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6.html 翔安文旅集市活动现场,洪晓瑜(右)展示春仔花制作技艺。(林木阳摄) 在翔安文旅集市上,来自洪厝村的洪晓瑜摊位前挤满了人。彩色的丝线、月牙状的金箔纸,在她的巧手中交错缠绕,“开”出了一朵形态逼真的石榴花…… 闽南妇女有戴春仔花的习俗,但现今能制作春仔花的人越来越少。不过这门传统手工艺,在翔安区凤翔街道洪厝村,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创新。 33岁洪晓瑜是春仔花的翔安区非遗传承人,她的母亲洪素珍和舅妈都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春仔花习俗”代表性传承人。细细数来,制作春仔花的手艺在她家传承至少已有四代了。 洪晓瑜自称“守艺人”。如今她会到学校,给学生讲述春仔花的传统习俗;她会用手机开直播,传授春仔花的制作技艺;她会奔走各种文旅活动现场,向游客展示这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魅力。 “春”在闽南话中音同“剩”,象征富足有余。洪厝村是春仔花的推广地。在各种节庆场合以及人生的重要仪式中,春仔花都被当地女子视为美好的信物,插在头发上。 春仔花流传四百余年,如今形成了婆婆花、新娘花、普通花、孩童花及丧事花等十来个品种,在不同场合供不同身份的女子使用。 “一朵闽南春仔花,见证了无数女子从含苞待放到花开花落的一生。结婚、生子、起大厝(盖房),都离不开它,白事也常用它做答谢亲友的赠礼。”洪晓瑜说,丝线缠绕的春仔花,工艺虽不复杂,材料寻常普通,但在人情往来间却被视为最富情谊的礼物。由母亲赠予女儿,由媳妇奉给婆婆。它也被视为献给神明的礼物,出现在洪厝村大大小小的供桌上,装点着满桌子供品,祈求日子红火。 闽南有句俗语:“有吃没吃,老来戴花更娇俏。”意为,不管日子过得怎么样,都要戴朵花,让自己更娇俏。洪厝女擅于做花,自然也都爱花。洪晓瑜记得,奶奶有一只铁盒,里面是攒了一辈子的春仔花,形式各样,款式各异。平日里,奶奶和牌友们总喜欢在发髻插上一对春仔花和鲜花。 春仔花是一种融入生活的习俗,农闲时洪厝村民会制作春仔花贴补家用。与同村的闺友一样,洪晓瑜7岁就开始跟着外婆学做春仔花,8岁赚到她的“第一桶金”2元钱。洪晓瑜说,洪厝女儿家打小就会扎春仔花挣学费和零花钱。 现在,洪晓瑜的大女儿也会扎春仔花,这项技艺已经被新一代传承人带到了校园。“这是属于闽南文化的独特记忆”。洪晓瑜说,她们在翔安中心小学、洪厝小学都开设了春仔花兴趣课程,还不定期走进厦门大学、集美美术学院等高校,让更多人了解体验春仔花。 如今,春仔花习俗在海峡两岸乃至东南亚地区被完整保留传承着,市场需求依然很大,产品供不应求,洪厝村村民们称其“墙内开花墙外香”。 几天前,洪晓瑜又完成了一批发往台湾地区的订单。她说,洪厝春仔花习俗源远流长,传统的元素保留得比较完整,这是吸引台湾同胞的关键。自从春仔花习俗获评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来取经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就有台湾同胞。同时,台湾手艺人带来的缠花文创产品也相当成熟,他们对丝线、材料的创意设计,很有借鉴意义。现在,洪晓瑜设计的春仔花不仅仅只是簪花,还制成耳环、胸针、插花等文创产品。她还结合当下的汉服风潮,设计制作了整套头饰和其他小首饰。洪晓瑜认为,顾客强调个性化,促使她们在传承中不断吸纳新鲜的理念,丰富了春仔花的内涵。 厦门日报记者曾嫣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hj/12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