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大伏笔颜墨熙:文字控。爱写散文和诗歌,喜欢文学,酷爱《红楼梦》。不求能创作出惊世骇俗的作品,只求用文字尽情书写自己所感悟的世界。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醦曲演红楼梦

《红楼梦》的写作手法,较往常其他古典小说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创作手法也使这本名著增加了更深的文学艺术水平。其中,“草灰蛇线,伏笔千里”的写作手法,一向是曹雪芹最善长运用的一种文学写作手法。这使得整本小说故事情节更严紧,合理,更有预见性,使整本小说环环相扣,前乎后应。隐晦的伏笔能让你在看整本小说时,感觉就像拿着放大镜,寻找着地面上不易见的蛛丝马迹,模仿着福尔摩斯的敏悦进行探案。你会发现,这些蛛丝马迹在文中的神奇作用,能让你拍案叫绝。

《红楼梦》第五回,可以说是整本名著中的大伏笔,书的总纲领,把《红楼梦》的故事结局基本含蓄委婉的交代了,是整本书的脉络框架格局,贯穿于整本小说的过程。在第五回中,曹雪芹用含蓄委婉的诗词,隐喻和暗示了整个贾府的命运以及金陵十二钗各人的命运。从第五回中的伏笔隐喻也可以看出,无名氏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曹雪芹设想的结局不太一样。

第五回中,宝玉随秦氏等众人到会芳园游玩,品茶饮酒,瞻赏梅花,宝玉自觉无趣,便睡意欲去,接下来,就梦见来到了太虚幻境。此回文中交代:“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经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近之于子孙虽多,竟无一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乘张,生情诡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遇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我们从此话中,能辨看出:贾家已经处于百年望族中的末世,无论如何去改变,贾府走向衰败和没落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所谓“入于正路”,是指宁国公和荣国公,希望宝玉走向科举仕途,挽救家族危机,但无奈整个家族大势已去,并且家族中虽子孙后辈居多,但大多数只是坐吃山空,无心仕途,没有任何一点儿忧患意识,像贾珍、贾琏等在生活上骄奢淫秽,只顾拈花惹草,享受在荣华富贵中。整个贾府开支庞大,每天的支出都是大量开销,贾府上下只有贾政一个人在外为官仕途,家里全靠王熙凤一个人操持,贾母又上了一把年纪无法理事,多数有才干的女子,又不能像男子一样拥有绝对实权。大部份男人不过是坐享其成,游山玩水,这样的后代坐家,贾府衰败且有不加剧之理。祖辈蠲的财富,那怕金山、银山,也不够不孝子孙挥霍的。宝玉虽然是一个极佳聪慧的人,但只凭他一己之力,也无法拯救快要病入膏肓的家族。就算宝玉能走仕途经济、考取功名,也是回天乏术,毕竟他处于家族衰亡的末世。而宝玉恰恰又是一个厌恶封建礼教,讨厌科举仕途的判逆者,先祖又十分盼愿他成为贾府的希望,所以荣国公和宁国公才会让警幻仙姑带宝玉来到太虚幻境,希望能让宝玉醒悟。可是,最后的结果不如人意,宝玉未能醒悟。曹雪芹会这样设计,就是暗示读者贾府走向衰落的结局不可避免,埋下一个具有预见性的伏笔纲领。文中“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弈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国朝定鼎”反映的应该是康熙统治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康熙皇帝的恩宠下,家族富贵兴望。“奈运终数尽”反映的应该是雍正六年,曹家被抄后一撅不振的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到乾隆末期,封建社会已经经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在太虚幻境中,有一警幻仙姑,“警幻”二字时时在提醒人们。其实是“提醒”、“告诫”的意思,意在提醒警告世人,幻境虽美,不过南柯一梦。警幻仙姑携领宝玉来到太虚幻境,在宝玉刚遇到警幻时,就听见警幻仙姑吟唱一句诗词:“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暗示的是,大观园中所有女子的命运,将会像云一样消散,像落花一样逐波水流,也就是散的散、死的死,最后的命运很悲惨,何必把所有的痴情寄于群钗,自寻烦愁悲伤呢。接着,宝玉又看见太虚幻境的石牌上写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一句话,意思是把虚假没有的东西当成真的,本来的真的东西也变成了假的;把没有的东西当成已经存在的,本身存在的也不是自己的了。一在告诫宝玉,红尘之事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眼前的荣华富贵好像是假的,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已。

宝玉随后又来到“孽海情天”,看见二层门房屋匾额中各司的称名:“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哭司”、“春感司”、“秋悲司”、“薄命司”,这几司大有深意,全是一些暗示和隐喻。其中,“薄命司”有一对联曰:“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说的是大观园中的金陵十二钗和青春少女,最后的悲惨命运,虽像百花艳丽,但一朝枯萎了,容貌难留。宝玉又分别看了金陵十二钗的又副册、副册、正册,上面全是十二钗未来的命运判词,每首判词上面都有一幅画,每册上:

一、又副册:?

1.晴雯

画上面一副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判词曰:“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受夭多因毁谤身,多情公子空牵念。“乌云浊雾,毁谤身”暗示晴雯死于别人的流言污语和毁谤。晴雯心高气傲,做事喜欢按自己的性子来,从来不管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她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她得理不饶人、争强好胜,并且在丫鬟中是长得最漂亮的,因此招来了很多人的不满和嫉妒。宝玉的母亲害怕她勾引、迷感宝玉,污了贾府的名声,乱了封建伦常,再加上其他的人进谗言污辱毁谤。说她:“生得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抓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她就立起两只眼睛来骂人,妖妖调调”。王夫人便乘机把她赶出了大观园,晴雯最后在病痛中死去。晴雯是爱宝玉的,但她爱得高尚、纯洁,他只是想在宝玉身边,服侍宝玉而已,即使病得卧床不起,也忍痛给宝玉针补雀金裘。她从来没有想过别人会这样毁谤她,因为没有做过的事她从来就不会承认和低头,宁愿在反抗中挣扎死去,也不愿被人诽谤和丑化。曹雪芹对晴雯的形象评价是很高的,以致于在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第一个暗示的不是钗黛,而是晴雯。

2.袭人

画上面有一簇鲜花,一床破席。判词曰:“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袭人是贾母最喜欢的丫鬟,因为照顾人细微有加、态度温柔,侍奉主子忠诚,贾母对宝玉疼爱有加,就把袭人给了宝玉。她侍奉贾母时,心中只有一个贾母,侍奉宝玉时,心中也只有一个宝玉。贾母也有意把袭人送给宝玉做妾,因为袭人能够相夫教子,规切宝玉走科举仕途,符合封建社会三纲五常下的妇德,宝玉的第一次云雨情,也是和袭人发生的,宝玉对袭人有一定的亲密感。但是袭人有命无运,未能如愿以偿地做成宝玉的妾,贾府被抄后,袭人嫁给了一个唱戏的,“袭人”的谐音就是“戏人”,“优伶”指唱戏的人,从名字上,我们大概看出了袭人的最后归属。

袭人,87版红楼图片

二、副册:

3.香菱

画上面有一株桂花,桂花下面有一个池沼,池沼中水干涸,有一棵莲藕枯败。判词曰:“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是《红楼梦》中命运最悲惨的一个薄命女子,香菱原名甄英莲(谐音“真应怜),她是苏州乡绅甄士隐(谐音“真事隐”)的女儿,甄士隐膝下无子,年过半百才有一女,因此对英莲疼爱有加,从小把她视为掌上明珠。英莲出身在官吏乡绅家,他的父亲也算是苏州当地人推崇的名门望族。怎奈祸不单行,英莲五岁时,被她家下人霍启(谐音“祸起”)带去元宵晚会上看花灯,在元宵佳节时把英莲弄丟了,又被人犯子拐走。人犯子把英莲养到十几岁的年龄,渡其容貌,把她卖到南京(古代金陵),先是卖给冯渊(谐音逢冤),这冯渊本是重情之人,他看上英莲,发誓:“要娶英莲,从此以后除了英莲不娶第二人”。原本以为英莲从此可以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逃出人犯子的魔抓,哪知薄命女偏遇薄命郎。人犯子贼心不死,又把英莲卖给了吊霸王薛蟠,把英莲连卖两家,赚了两家的银子想走人。薛家和冯家为争买英莲互不相让,薛蟠就派人把冯渊活活的给打死了,英莲从此成为薛蟠的奴婢小妾,再次落入魔抓,后来被薛宝钗改名叫做香菱。香菱本是名门乡绅之女,她的家世和容貌不输林黛玉和薛宝钗,如今却变为奴婢,实让人怜惜。“自从两地生孤木”这句诗用了拆字法:“两地”就是两个“土”组成“圭”,“孤木”就“单木”与“圭”组合就是“桂”,香菱之死和名字里带“桂”的人脱不了干系。后来薛蟠娶了正妻夏金桂,香菱就是被夏金桂陷害,让薛蟠活活的用家暴打死的。

三、正册:

4.钗黛

画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金簪。其判词曰:“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两大女主角,二人并列金陵十二钗之首,她们二人有各自独特的闪光点。黛玉聪明伶俐、才华横溢、心高气傲、淡泊名利、心思细腻、多愁善感、善良,对待感情纯洁专一;宝钗懂事、圆融大度、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博学多才、善通人情事故。更重要的是,宝钗是封建社会中理想女性的代表;黛玉是追求个性和自由的女子代表,所以黛玉能和判逆的宝玉相处得很是亲密融洽。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追求自由、纯洁的爱情,同时也是只有爱情,没有婚姻的恋爱,宝黛爱情所想追求的个性和自由,最终被扼杀在封建礼建下。“玉带林中挂”,其中“玉带”暗指林黛玉,“挂”就是死去的意思。黛玉在宝玉和宝钗的大婚之夜,一个人孤独地含泪死去,绛珠草的甘露还奉完,与神英侍者的缘分也就散了。宝玉和宝钗的爱情是只有婚礼,没有爱情的婚姻,宝钗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婚姻大事全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无法得到宝玉的完整的爱。“金簪雪里埋”,“金簮”就是“金钗”,暗指薛宝钗之死。关于宝钗之死,有学者认为是最后死在了冰天雪地里,因为根据判词“金簪雪里埋”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所讲的“雪地里抽柴的女子”隐喻比较相符。也有学者认为宝钗死于跳井,因为金钏跳井而亡有人认为是宝钗的替身,是宝钗将来的死亡预演。由于曹雪芹只完成前八十回创作,我们无缘看见后四十回的剧情,也就无法看到宝钗最后的悲剧。在无名氏续写的后四十回中,我们看见的是宝玉出家后,宝钗一人独守空房,成为一个年轻的孀妇,这完全不符合曹雪芹的本意,因为《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是曹雪芹所隐喻的“千红一窟(谐音‘哭’),万艳同杯(谐音‘悲’)。”大观园中的所有女子和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全都是“千红一窟,外艳同杯。”,是彻底的悲剧。我们不知道宝钗是怎样死去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在悲剧中死去。

5.贾元春

画上面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其判词曰:“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凹相逢大梦归”。元春从女史到藻宫尚书,直到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一样火红。“弓”是暗指“宫庭”,“橼”暗指元春;“虎凹相逢大梦归”,“虎凹”指猛虎和犀牛,在古代这是两种强大的凶曽,暗指两股强大的政治力量,隐喻元春死于宫庭斗争,并且死在了三春过后的与第四个春天的交集时间。元妃死后,贾家也失去了最后的政治靠山,随之而来的是贾家被抄,贾政、贾珍等被革职问罪。

6.贾探春

画上面有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大船中一女子掩面泣泪。其判词曰:“才自精明自志高,生于未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方一梦遥”。“才自精明”指的是探春很有才能,在管理能力上除王熙凤外无人能及探春。但探春是庶出,是贾政和妾所生,毕竟不是嫡亲,虽然很有才能,但在贾府中被等级地位所限,在男权社会也没多大实权。后来,朝庭在与外番的战争中失败,要求中原与外番和亲,探春成了为朝庭和亲的牺牲品,远嫁千里之外的外番之国,把家园和亲人齐来抛闪,从今生死各两地,骨肉分离洒他乡。其实,整个封建王朝已经走向崩塌的边缘,就算远嫁百个探春去和亲也无济于事,探春就这样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7.史湘云

画上有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判词曰:“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湘云是一个没有心机,性格豪洒活沷,大大咧咧的女孩子,是整个贾府里的“开心果”,无论何事,她都用欢笑面对。湘云从小父母双亡,在官缭家庭中长大,对人态度温和,脸上一直笑颜常开,最后虽然嫁给了一位才貌俱佳的郎君,但丈夫早逝,一人守寡终老,也算是一生悲剧。

8.妙玉

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判词曰:“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从小带发修行,早早的便出了家,但她出家未必六根清静,只能说妙玉是一半空灵、一半红尘,她心里尘缘未了,在结识宝玉后心生爱慕情愫。“她用自己的绿玉斗给宝玉斟茶,情难自禁;她口头上拒与宝玉单独会面,却又给宝玉那些梅花;她赠宝玉的生日帖,一切尽在不言中;见宝玉在旁观棋,她面红耳赤;她借故邀宝玉同行,暗藏无限心事。”但是妙玉毕竟是出家人,她在六根未净的佛门中辜负了青春,她始终与宝玉无缘。妙玉对爱情的渴望和无奈,反映了封建礼建对人性的压迫和伤害。后来,妙玉被强盗掳走并杀害,一块洁玉,就这样掉在了污泥之中。

图-妙玉,87版红楼图片

9.迎春

画上面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其判词曰:“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中山狼指孙绍祖,“子系”二字用了拆字法,合起来是“孫”(孙)的繁体字。是指迎春嫁到孙少祖家后,受尽了孙少祖的折磨和虐待。说孙绍祖是中山狼,是因为曹雪芹骂孙少祖不是人,就是一个禽兽,他把他家家里的丫鬟和下人等女子全都奸淫了一遍,最后把迎春活活的折磨致死。孙绍祖家是官宦世家,贾府为了家庭政治联姻,巩固家族势力,把迎春送入狼口。

图-迎春,87版红楼图片

10.惜春

画上面画着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惜春是“四春”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世态炎凉造就了她的无情和冷漠。“勘破三春景不长”,她看见三个姐姐的悲惨遭遇,看透了世间的炎凉和丑陋,遁入了佛教空门,抱守青灯古佛一终生,花一样的年纪,却要在寺庙中独守一生。

图-惜春,87版红楼图片

11.王熙凤

画上面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词曰:“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雌凤”是指王熙凤;“末世”指贾府末路;“三人木”用了拆字法,合起来是“休”,暗指凤姐被贾琏所休弃。凤姐在整个贾府中是最有威慑力的女强人,一个凤姐的治家管理才能就强过十个男子。凤姐性格泼辣爽利、八面玲珑、心狠手辣、心机缜密,面对家族中棘手的事情,凤姐敢于使用暴力镇压,把不服从管教的丫鬟和下人搞得服服帖帖。她在秦可卿逝世后,帮助管理宁国府,把若大一个府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家族上下无不称赞凤姐的治家才能。她面对痛恨的人从不手下留情,贾瑞、尤三姐都被她送下了地狱。凤姐虽是女强人,但在那个男权封建社会,她也是弱势群体,终被贾琏休弃。最后机关算尽,反而算了自己的性命。

12.李纨

画上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判词曰:“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李纨早年亡夫,留一子贾兰,一生平淡无奇,一辈子恪守封建妇德。在无名氏续写的后四十回中,贾兰考取了功名,李纨教子有方,被皇上赐了紫蟒袍佳奖。但如果是曹公写完了后四十回,绝对是一个悲剧,你可能会看到李纨死去,留贾兰一人在世上孤苦伶仃;或者会看见贾兰早夭,李纨在丧子之痛中死去……

13.秦可卿(受争议最大的女性)

画上面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判词曰:“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秦可卿是小说中在金陵十二钗里第一个死去的女性,她是十二钗正册中死得最悲惨的一个,因为她是被亲公公贾珍奸污后上吊自杀的,和丈夫的父亲发生奸情,在古代社会是乱人伦的行为,是为人所可耻的,是有损妇德的,她被公公毁了清白,在天香楼上吊自杀了。关于秦可卿之死,曹雪芹埋下过大量的线索,在前八十回的的原本中,曹雪芹详细真实的写出了秦可卿的真正死因。在前八十回中,关于脂砚斋对秦可卿死因的笔评中:有两句话笔评到:“雪芹厚道之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在最早的手抄本中,有一回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写的是秦可卿被公公毁了清白后上吊自杀。从脂砚斋笔评“雪芹厚道之人”中可知,儿媳妇与公公发生奸情的乱伦行为是发生在曹雪芹家族中的真实事件,只是脂砚斋等人认为家丑不可外扬,让曹雪芹把这部分内容删改了。现在看见的一百二十回版本中写到秦可卿是病死的,但仔细阅读不难发现,曹雪芹对秦可卿的真正死因还是比较隐晦委婉的留下了大量线索。比如在第十三回中描写秦可卿之死时写道:“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凝心”,这句话说明秦可卿死因蹊跷;在第七回中焦大骂“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脂砚斋在此笔评“焦大之骂伏可卿之死”;在十三回中写道:“因忽又听得秦氏之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她也触柱而亡。”“小丫鬟名宝珠者,因见秦氏身无所出,乃甘心愿为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瑞珠是刚好撞见了秦氏和公公的奸情,害怕被贾珍灭口而恐惧撞柱自杀。瑞珠生前告诉了宝珠贾珍和秦氏的事,也害怕被迫害灭口,便愿做秦氏义女,守孝坟陵,不再回贾府。在秦氏葬礼上,贾珍哭儿媳妇时非常伤心,而文中却没有描写贾容如何伤心的笔墨,这样的反差行为让人不得不怀疑贾珍和儿媳妇的关系。画中的大厦是指天香楼,秦可卿就自杀在天香楼,“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其中荣是指荣国府,宁是指宁国府,“造衅开端”是指祸事的开端在宁国府,再联系其他种种伏笔暗示,罪魁祸首无不指向贾珍,而且这样的伏笔证据还不少。曹雪芹之所以会这样写,是因为这些乱伦行为在当时的官僚家族中普遍存在,反映了清朝时期上层官僚生活的腐朽糜烂。

综上所述,曹雪芹之所以删改了“淫丧天香楼”,一是因为害怕文字狱,“淫丧天香楼”影射了当时顶层官僚在生活上的腐朽,怕被乾隆皇帝治罪;二是因为这属于曹雪芹家族中真实发生的事件,毕竟家丑不可外扬。尽管如此,曹公还是用隐晦委婉的伏笔给我们埋下了线索,才让人们看到事实的真相。

图-秦可卿,87版红楼梦图片

14.巧姐

画上面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词曰:“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巧姐是十二钗正册中最幸运的一个,“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刘氏”是指刘姥姥,“恩人”是指刘姥姥救了巧姐。巧姐能有今天的幸运,完全是母亲王熙凤早年种下的善因,刘姥姥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是王熙凤给了她二十两银子,安稳的度过了困难。刘姥姥是一个善良、知恩图报的人。姥姥得知贾府抄家后,巧姐被亲舅舅卖到了妓院。姥姥便倾家荡产,变卖田产,把巧姐从妓院赎了出来,带着巧姐去了乡下,过着清贫的日子,后来巧姐嫁给了刘姥姥家的板儿。

图-巧姐

警幻仙姑又让宝玉听赏《红楼梦》仙曲,分别是《引子》、《终身误》、《枉凝眉》、《恨无常》、《分骨肉》、《乐中悲》、《世难容》、《喜冤家》、《虚花语》、《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每一首又对每个人的命运作了进一步的隐喻和暗示。其中最后一首《飞鸟各投林》则是对整部《红楼梦》结局的总暗示,这首诗词与第一回中甄士隐所注解的好了歌前呼后应、紧扣照应,奠定了整部小说的总伏笔和总的预示纲领。在第五回中,把所有的判词、仙曲、诗词、画幅描绘、细节描写综合起来便成了全本小说的一个大伏笔。正因为曹雪芹用了如此精妙的伏笔手法,才能让我们推测后四十回的故事结局;正因为如此精妙的伏笔手法,我们看见了书中一些丟失的不为人知的秘密;也正因为如此精妙的伏笔手法,《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更加光鲜亮丽。

此文部份观点是历代红学家的研究和考证,部份是作者的个人观点,还望采纳。

附:

《飞鸟各投林》

词:曹雪芹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好了歌注》

词:曹雪芹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Partyphoto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hj/5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