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石榴花红凯里市上马石社区民族团结
(贵州民族报年12月29日,期,A1版) 编者按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也是“挪穷窝”“斩穷根”的关键之策。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社区,凯里市上马石社区积极探索民族工作新思路,抓好安置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使各族居民亲如一家,树起了积极向上、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在连续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全国“十三五”美丽安置小区等荣誉后,可以说,上马石社区已成为新时期多民族社区治理的一个成功样本。 当前,我省正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建设,期待这个“样本”能示范引领更多社区形成民族团结互助发展的氛围,在团结进步的追求引领下,社会稳定,事业繁荣,乡村振兴的进程必然会行稳致远。 凯里市十三幼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十三五”期间,我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开展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万人挪出“穷窝”走进新生活。上马石社区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最早的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这个有着汉、苗、侗、仫佬、畲等10个民族的多民族聚居社区,敞开温暖的怀抱,接纳了来自黔东南州6个县和凯里市13个镇(街道)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户人。 然而,这个社区还有更响亮的称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全国“十三五”美丽安置小区。在这个少数民族人口占97%的社区里,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拼搏砥砺奋进,实现了民族团结创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犹如石榴花般殷红怒放。 搬出大山,日子更有奔头 清晨,金色的阳光洒在上马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照亮了新的一天。老人们悠然自得地一边晒太阳一边聊天,年轻人吃过早饭匆匆出门上班,孩子们有说有笑踏上去学校的路,构成了一幅温暖而生动的生活画卷。 在上马石安置区服务中心旁的兴美宏杨制衣厂,记者见到了年轻的女厂长杨美。杨美正在缝纫机、锁边机整齐摆放的车间里巡看,整个车间回响着机器发出的“嗒嗒”清脆声响,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件件衣服缝制出来,杨美的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哪里想得到,我一个种地的农民,有一天还能当上厂长,带领乡亲一起致富。”和记者打过招呼,杨美的第一句话,便“语出惊人”。原来,杨美一家年才从山高地贫的凯里市凯棠镇凯哨村,搬迁到上马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成为新市民。 凯里市年锦绣计划开班仪式 “刚搬来时,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自己也有些迷茫,不知道做什么好,正好社区组织我们到移民夜校参加培训。”杨美向记者介绍,“在这里,我认识了好姐妹李佑英、顾竹英,她们也是差不多同时间搬迁过来的。我们在培训班学到了缝纫机操作、打板、裁剪、缝制等制作服装的技术,培训老师还向我们宣讲了党和政府对搬迁移民的好政策。这里不像老家那样山高路远,距市区只有两公里,信息发达、交通便利,不愁销路;还有许多像我们一样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参加了凯里市民宗局举办的‘双培’培训班,懂得了交流、学到了技术,不愁招工。这么好的条件,大家一合计,便决心一起创业,这才有了兴美宏杨制衣厂。” 记者了解到,在各级政府、民宗部门的支持下,年,兴美宏杨制衣厂建起占地面积平方米的制衣车间,年扩大规模成立凯里妹旺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本着为贫困户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角度出发,该厂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自主创业就业一批、劳务输出就业一批、本地企业就业一批、政府安置就业一批、组建劳务公司带动就业一批(即“五个一批”)的目标,负责经营管理、技术培训、物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就近生产,使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有产业支撑,加快脱贫步伐,探索出一条“楼下车间、居家就业、群众脱贫”的发展路子,解决余名搬迁群众就业,被誉为“家门口的扶贫车间”。 “我们厂是从年7月正式开工的,现在厂里的工人大都是易地扶贫搬迁户。制衣工人每月保底收入元,实行计件工资,不少工人一个月收入超过元,厂里还免费提供中餐。手工艺品车间工人年龄大多六十岁以上,她们将材料带回家中缝制,一天可以挣到五六十元贴补家用。”说着,杨美指着一位正在缝纫机台上操作的妇女告诉记者:“她家原来在三棵树镇,因家里老老小小放不下,不能出去打工,比较困难。搬迁过来后在厂里就业,不仅能照顾老小,一家人的生活也得到改善。” “我也从留守妇女变成上班族啦,政府免费给我们分配了住房,让我们搬出了大山,现在过的是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幸福生活。”随着杨美的介绍,黄乾琴边操作着缝纫机缝制衣服,边向记者描述自己的心情,脸上的笑容犹如阳光般灿烂。 凯里市民宗局四级调研员张玉光介绍,凯里市依托“双培”行动计划,配备民族语言和汉语言“双语”教师,对上马石移民社区群众进行民族文化、语言、刺绣、蜡染等实用技术培训。近年来,紧紧围绕驾驶、电工、月嫂、厨师、家政服务、民族刺绣等方面,在上马石移民社区共开展了74期劳动技能培训,共培训人次,落实就业人,开辟就业岗位,增加搬迁群众就业机会,确保家庭创收。 安居乐业是各族群众的向往,也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事业进步的基础。换了个地方,换了种方式,搬迁后的好日子,让搬迁群众欢喜地奔向新生活。 民族团结,凝聚奋进力量 上马石小区双语培训开幕仪式走在社区里,可以清楚看到楼栋上写着“黄平楼”“万潮楼”“台江楼”“湾水楼”“凯棠楼”等字样,正好奇时,路边几位正聊着天的阿婆发出一阵欢笑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便上前与阿婆们攀谈起来。 “写有黄平的,住户大多是从黄平县搬迁来的。我们这一片,就是从山里老家搬来的。在山里住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老了还能住进城里的楼房。”今年75岁的凯里市龙场镇老山村村民龙阿嘎感慨地说:“这里生活很方便啊,我们老年人出门有免费公交车坐。”话音未落,旁边的几位阿婆争相向记者说道: “有个小病痛也不用捱,医院。” “有老年人食堂,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颐养饭桌’,饭菜合口得很哩。” “乡里乡亲的都住在一起,原来在老家要做活路,现在天天一起玩,舒服得很。” “一到民族节日,社区就组织我们搞活动,热闹又开心。” “娃崽们都有班上,小孙子上学也近……” 阿婆们所说的便利舒适的新生活,正是上马石社区以感党恩、跟党走构建和谐家园为切入点,积极开展“让移民群众融入城市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工作,不断加强城市移民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取得的新效应。 “‘亲情安置’尊崇搬迁群众原有的人文环境和家乡情结,在较短时间内拉近了搬迁群众彼此的距离,增强了他们的亲情感、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上马石社区党工委书记王树铭告诉记者:“上马石社区少数民族人口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一直是我们的工作重心,我们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任务,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举措新办法,增进了民族团结,凝聚了发展合力。可以说,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据介绍,上马石社区制定下发了《凯里市上马石社区关于做好城市移民社区民族工作试点实施方案》等文件,广泛推行“八个一”工作方式。即明确一名民族工作分管领导或联络员;成立一个民族工作协调小组;建立一套社区少数民族基本情况档案;开辟一处社区民族工作宣传阵地;组建一个社区少数民族联谊小组;开展一次社区民族团结联谊活动;重点帮扶一户社区少数民族贫困家庭;报道一次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先进个人和典型事例等。同时,该社区成立“四帮”服务队,切实解决易地搬迁少数民族群众搬迁难、融入难、就业难等问题。队员通过登门拜访“攀亲戚”,了解各地少数民族群众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文化差异,拉近了与移民群众的距离,通过深入群众体察民情,详细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找准问题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社区建立了信息、援助、服务、宣传、互动、协作等便民平台服务,通过贴心的服务,强化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可,提升了社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 针对上马石社区结合安置小区党员数量多、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实际,成立易地移民小区党支部,采取“党建网格+十户一体”模式,将41栋安置楼划分为6个党建网格、12个楼栋党小组,原则上按原居住地集中居住在一栋楼,统一管理,划归一格,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将居住地相邻、迁出地相邻、发展意愿相近的贫困户凝聚成一个整体,各民族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了党建联体、监督联体、就业联体、公益联体的抱团发展模式,为各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凝聚了强大力量。 通过一系列加强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在上马石社区,民族团结的氛围越发浓厚,各族群众讲团结、促稳定、谋发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激发出携手并进的强大正能量。 传承文化,留住最美乡愁 “宪法进万家”主题广场舞比赛 少数民族群众心灵手巧能歌善舞,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等民族文化,在搬离故土之后,新社区还有没有适宜传统民族文化活动生长的“土壤”呢? “易地扶贫搬迁使得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我们更要重视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王树铭说:“既要尽可能保留搬迁群众的原生文化,又要努力培育社区市民文化,这给移民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高要求。针对上马石搬迁群众的具体情况,我们采取多种措施,让移民群众文化随迁呈现勃勃生机。” 王树铭介绍,由农村走向城市,搬迁群众舍不了对乡村的记忆和对民族文化的依恋。为此,社区修建了乡愁馆,整齐地陈列着农耕农具、生活用品、民族服饰、民族乐器等物件,乡愁馆把搬迁群众对家乡的记忆一起搬进了新社区。 同时,积极将民族文化融入上马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保留民族文化特色,传承民族特色手艺,发展民族刺绣、蜡染、银饰、芦笙、鸟笼等传统手工艺产业,使“新市民”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又能得到不错的收入,过上更好的生活。 社区还结合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等节庆活动,按照移民群众的民族文化习俗,搭建更多的民族文化活动平台,把民族传统节庆搬进社区,广泛开展了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体活动。目前,上马石移民社区已连续三年成功举办春节迎新春文艺活动,累计参加活动人数达2万余人次。组建了2个移民踩鼓队和2个移民舞蹈队,经常性开展民族歌舞活动。年以来,成功举办贵州省“感恩奋进·和谐家园”脱贫攻坚慰问演出活动和凯里市上马石移民小区首届民族文化艺术节。 一次次活动的开展,不但丰富了搬迁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了搬迁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更促进了社区内部的融合发展。 “我们苗族有从小就教女孩子刺绣的传统,刚搬到城里时大家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这些手艺还要不要教孩子。”社区苗族居民潘小英告诉记者:“幸好社区对我们进行了积极的引导,让我们知晓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民族文化传承都要从娃娃抓起。”据了解,上马石社区积极助推辖区内各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把孩子的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接受现代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能知晓民族传统文化,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此外,还充实和完善移民社区村规民约,将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邻里互助传统美德等内容搬进社区,引导各民族群众遵章守纪,平等包容。 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不仅让民族技艺得到有效传承,也让民族文化得到新的培育,在新社区为搬迁群众建设了一个盛满乡愁的精神家园,让最美乡愁得到无缝赓续。 上马石社区各民族一起共度端午节 (文/图本报记者潘艳李冰罗元涛张阳王瑶) 短评 让民族团结成为 小康路上最美的底色 □道远 民族团结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社区,凯里市上马石社区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任务,突出“让移民群众融入城市生活、共享发展成果”的城市民族工作主题,以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搬迁群众自信心,以感党恩、跟党走构建和谐家园为切入点,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成为各民族群众成功迁居、和谐聚居的生动缩影。 抱团创业的杨美、李佑英、顾竹英,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黄乾琴,乐享晚年生活的龙阿嘎……各族群众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纽带,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帮扶在一起,一个个可触可感、可亲可近的民族团结感人故事,正是上马石社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守护好民族团结这条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上马石社区的探索说明,坚持好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守护好民族团结的“根”和“魂”,搬迁群众就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小康路上民族团结的石榴花就能常开长盛,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未来就能拥有强大力量。 总策划/编审:曼亭岗 责编:龙翔云 制作:王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hj/7254.html
- 上一篇文章: 检出阳性的食品有传染性吗新冠病毒经消化道
- 下一篇文章: 苔藓养兰花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