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式语用综合题之精品练习
一、(·名师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中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从“现代化的迟到国”一跃成为“现代化的视觉中心”,靠的正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靠的正是全国上下一心,靠的正是集智攻关、积力远行所取得的。集中力量,才能保证重点;集中资源,才能实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的活力寄托于创新。从我国国情出发,继续加强制度创新,才能进一步巩固好制度优势、拓展好治理效能。“奇迹是干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时代新征程,发挥好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必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实践已经证明还将继续实践,中国一定能,中国人民一定行 B.实践已经证明还将继续证明,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 C.实践已经证明还将继续证明,中国一定能,中国人民一定行 D.实践已经证明还将继续实践,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 解析 A、C两项语序不当,先说“中国人民”再说“中国”。A项,第二个“实践”要改为“证明”。D项,第二个“实践”要改为“证明”。 答案 B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B.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C.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D.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解析 “必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不难看出,是比喻。A项,“明月不谙离恨苦”是比拟。B项,“丝竹”指音乐,借代。C项,是比喻。D项,是夸张。 答案 C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原句“靠的正是……所取得的”句式杂糅,可删掉“所取得的”。 答案 示例:靠的正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靠的正是全国上下一心,靠的正是集智攻关、积力远行。 二、(·名师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所谓“学者”,是指那些成天研究书本的人;思想家、发明家、天才以及其他人类的“恩人”,则是直接去读“宇宙万物”。 严格说来,有根本思想的人才有真理和生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只有对自己的根本思想才能真正彻底地理解,从书中阅读别人的思想,只是拾人牙慧而已。经阅读后所了解的思想,好像考古学家从化石来推断上古植物一样,是各凭所据;()。 思考的人往往会发现一种现象:他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经长时间研究所获得的真理或见解,闲来不经意地翻开书本来看,原来这些论调,别人早已发掘到了。泄气?失望?大可不必。这个真理或见解是经过你自己的思考而获得的,其价值自非寻常可比。惟是如此,它的理论就更能为大众所接受所理解,更能证明该种真理或见解的正确性。如是,你成了该真理的一员生力军,这个真理也成了人类思想体系的一支。并且,它不像一般读来的理论,只是浮光掠影而已,它在你的脑海中已根深蒂固,永远不会消逝。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犹似面对着盛开的花朵来研究植物一般,研究从心中涌现出的思想,科学而客观 B.对自己心中所涌出的思想,则犹似面对着盛开的花朵来研究植物一般,科学而客观 C.从自己心中所涌出的思想,则犹似面对着盛开的花朵来研究植物一般,科学而客观 D.犹似面对着盛开的花朵来研究植物一般,对心中涌现出的思想进行研究,科学而客观 解析 结合前文句式来看,“经……了解的思想”,“好像……一样”,“是……”括号内所填句式应承前句,B项和C项符合此要求。若选B项,介词“对”引导的分句作状语,全句没有主语,成分残缺,据此分析可知,C项最为恰当。 答案 C 5.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B.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解析 原句应该是设问,A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答案 C 6.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画线句子有两处错误:一是逻辑失当,根据语境,证明了该种真理或见解的正确性,理论才更能为大众所理解接受,而不是大众接受了才证明真理见解的正确性。二是关联词使用错误,“就”表示条件充分,“才”表示条件必要,根据语境,应该用“才”。 答案 示例:惟是如此,它的理论才能证明该种真理或见解的正确性,更能为大众所接受所理解。 三、(·名师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 春风又绿大地。我们走过一个艰难的庚子之春,终于迎来曙光。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纪录片人奔波在一线,用镜头聚焦抗疫,真实呈现了中国战疫画面。面对突发灾难,人们会惊慌与焦虑,此时()。正像一位拍摄者所说,拍摄这些影像是想让大家“看到真相,消除恐慌”。虽然拍摄视角受到限制,每部作品只有三五分钟,但这些直面现场、传递希望的短视频,汇成一条纪实影像的河流,呈现出一种巨大的真实力量。 疫情发生后,不少纪录者以影像日记的方式,把第一现场迅速地传播出去。这些视频形成一股温暖、真实的能量。这些短视频自然生动,朴实无华,充满生活的质感。因为仓促与限制,以艺术的标准来看,这些短视频参差不齐。现在,中国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变化,但在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人类面临一次全球化考验。这样的疫情,纪录片的使命仍在继续,不但要思考,更应当纪录。假如说,这些纪实短视频是一部宏伟乐章的序曲,我们未来还需要黄钟大吕式的作品,咏叹一曲人性的颂歌,深思一段艰难的记忆,陪伴人类走向光明的未来。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消除恐慌的有效办法是使真实的信息透明传播,虚假信息只会加剧恐慌 B.虚假信息只会加剧恐慌,而真实信息的透明传播能有效消除恐慌 C.真实的信息透明传播可以有效消除恐慌,虚假信息会加剧恐慌 D.真实信息的透明传播是消除恐慌的有效办法,虚假的信息只能加剧恐慌 解析 括号后强调短视频的作用“看到真相,消除恐慌”,故应选择“真实信息的透明传播能有效消除恐慌”衔接下文。括号前强调“面对突发灾难,人们会惊慌与焦虑”,承接上文选择“虚假信息”为主语的句子。只有B项符合语境。 答案 B 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回到故乡,看到熟悉的山水和屋舍,我仿佛再一次回到了久违的童年。 B.开春了,风儿清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C.病毒夺走了一个李文亮,仍有千百万个李文亮为疫情前仆后继! D.梦想就像天边的彩虹,绚烂多彩,却无法抓住也无力捧在手心里。 解析 原句为比喻。A项,没有用修辞手法,“仿佛”在这里是引起回忆。B项,拟人手法,说“风儿”唱歌,“大地”沉睡被“唤醒”,把风和大地拟人化。C项,借代手法,“千百万个李文亮”代指有责任心、为人民服务的人。D项,比喻手法,把“梦想”比作“天边的彩虹”。 答案 D 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原文句子存在两处错误:一是中途易辙,“这样的疫情,纪录片的使命仍在继续”应在这样前加“面对”。二是语序不当,先纪录,再思考。 答案 示例:面对这样的疫情,纪录片的使命仍在继续,不但要纪录,更应当思考。 四、(·名师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9分) 年的成都,骤降的气温让空气中都流淌着层层寒意,寒流早早到来。霜杀万木枯,这时候人们往往会想起在寒风中盛开的菊花。但霜来之时并不是菊花“一枝独秀”,在成都街头巷尾、墙角屋后、水边云外,一树树繁花以“触目惊心”的美强势地占据成都人的所有目光。成都和芙蓉的缘分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种下,芙蓉的品性和成都的文化气息以及成都人的生活理念一脉相承,芙蓉浸润着成都的生活美学。 ()。即使经历多次的困难挫折,成都仍不更城名、不变城址,持续几千年来的繁荣,究其原因,正是成都人平和的心态、乐观的性格、从容的态度和倔强的韧性造就了奇迹。成都坚忍不拔的城市品质、成都人顽强的生命力就如同在秋霜寒风中挺立的芙蓉花,生生不息。 1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成都虽然是“休闲浪漫之都”,成都人骨子里也透露出坚韧不屈的气魄 B.成都不仅是“休闲浪漫之都”,而且成都人骨子里透露出坚韧不屈的气魄 C.不仅成都是“休闲浪漫之都”,而且成都人骨子里透露出坚韧不屈的气魄 D.虽然成都是“休闲浪漫之都”,但成都人骨子里透露出坚韧不屈的气魄 解析 上下句为转折关系,“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所以排除B、C两项;前后两句主语不同,所以关联词语应该在主语前,排除选项A。 答案 D 11.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B.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解析 画线句“成都坚忍不拔的城市品质、成都人顽强的生命力就如同在秋霜寒风中挺立的芙蓉花,生生不息”为比喻;A项,“送我”,拟人。B项,“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比喻;C项,“连天向天横”夸张;D项,对偶。 答案 B 1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语序不当,整个语段以成都为话题,所以是“年的成都,寒流早早到来”;“流淌”与“寒意”不搭配,应该把“流淌”改为“弥漫”。 答案 示例:年的成都,寒流早早到来,骤降的气温让空气中都弥漫着层层寒意。 五、(·百师联盟下学期开年摸底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 走在园中,我看到阳光将围墙斜切下的阴影,他曾在那里沉思默想。他在这里度过了狂躁而绝望的青年时光,也在这里积聚起中年的深厚思想,()。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他与地坛融为了一体。 我登上方泽坛的青石台阶,这里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坛台,史铁生因无法登临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我想我应替他去拜谒祭坛。坛台上,青铜方鼎默默无语。凝重伫立。此时天空辽阔,四野空旷,微风朗日,如沐慈悲。我忽然感受到一种灵魂的坦荡,一种信念的力量。虽然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却比很多站立的人灵魂更高,身影更长。他对生活深沉的爱,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像正午的阳光照亮了许多人幽暗的心灵角落。 1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熟悉这里的一切,这里的一切也熟悉他 B.这里的一切熟悉他,他也熟悉这里的一切 C.他和这里的一切互相之间都非常熟悉 D.这里的一切与他,互相之间都非常熟悉 解析 括号的前后句都是先说“他”,后说地坛。括号中的句子也不应例外。由此排除B、D两项。C项是长句,与A项相比,节奏感更差一些,对内容的强调力度更弱一些。所以不如A项好。 答案 A 14.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 画线句的“默默无语”赋予青铜方鼎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A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杜康”代酒。B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排闼送青”赋予山以人的情态。C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手可摘星辰”夸张地写楼高。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比作梨花。 答案 B 15.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虽然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却比很多站立的人灵魂更高,身影更长”一句,分句是同一个主语,则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面,所以应把“虽然”与“史铁生”互换位置。如果不换位置,则本句无主语。 答案 示例:史铁生虽然坐在轮椅上,却比很多站立的人灵魂更高,身影更长。 六、(·名师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9分)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艺术生发与绽放的沃土,作为民间艺术的年画,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绽放于斯的一朵奇葩。年画历史悠久。年画发轫于远古,形成于宋代,繁荣于明清,改良于近代,创新于当代。年画题材广泛。其题材涵盖军事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犹如一部民间百科画典。年画产地众多。最著名的为天津杨柳青与江苏桃花坞。各地年画的艺术风格与制作工艺各不相同,作品千姿百态,辨识度极高。年画特点鲜明。虽然年画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变化,但一直保持着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许多特点,鲜明地反应了民众的风俗习惯、审美倾向、信仰观念、价值取向。其一,年画不仅是春节时用于装点节日家居、营造节日氛围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年”的视觉载体,更是以普通民众为中心的民俗文化的符号集成,是民俗习惯的特别呈现;其二,年画表达的是以中华民族为基、以人为本的家国情怀,(),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彰显。总之,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滋养,民风民俗的熏陶,一代代年画艺人的坚守与奉献,一代代民众的热爱与呵护,让年画的文化底蕴愈加深厚,其时代文化价值愈加珍贵。 1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tz/10353.html
- 上一篇文章: 宋词三百首贺新郎middot乳燕飞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