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石榴花六首,来看看苏轼的石榴花情结,故园石榴照一生
石榴自汉朝张骞从西域带回中土,这种花木特别接中国的地气。也许是勤劳热爱树木的中国人特别善于打理培植,石榴在中国安家落户,处处有之。四季常青的枝叶,早夏看花,早秋品果。生命力旺盛蓬勃。 石榴花以明红为主,夏天蓬勃向阳,符合中国人对红色的热爱和审美,石榴多子香甜,是著名的水果,且在中国文化中蕴含多子多福的含义。石榴早在唐朝,就已经是象征幸福的庭院树种。李商隐用石榴形容妻子,开花结果,保有天伦幸福,比起只开花不结果的天上碧桃花,拥有人间沉甸甸的美满和幸福。 石榴红,是中国古代的正红色系,艳丽端庄红火。苏轼说“石榴有正色”就是这样的让人愉悦向上的红,从汉朝到现在,中国女性想到的红裙,往往会浪漫的说声“石榴红裙”,而红裙则以石榴红为最美丽。 说完了石榴,石榴和苏轼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苏轼一生钟爱石榴? 因为石榴花就曾经长在苏轼的童年少年家园里,那是他的家园之花。 苏轼是四川眉州眉山人,蜀地气候特殊,地气丰腴,有着和同纬度地区不同的特殊的山地盆地气候,珍稀树木和动物良多。而就是其他地方有的树木果木,在四川,也特别茂盛香甜。比如芙蓉,枇杷,荔枝,当然还有石榴。 故乡家园的石榴花石榴树,给了苏轼鲜明美好的记忆。 “风流意不尽,独自送残芳。 色作裙腰染,名随酒盏狂。”北宋·苏轼《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十六其十六石榴》 得四川家乡风水滋养,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同时考中进士,名动京城。 不过由于母亲病故,他们回乡守孝三年,兄弟两个最喜欢的就是火红的石榴花。 这个时候,他们青春勃发的年龄,苏轼已经定好了志向,做人做事要像石榴花一样明艳。 你看看石榴,我最爱它那种送春迎夏的明艳和风流,只有它傲立在夏天,送走无数的春花。 那石榴的红色可以染就浪漫的舞裙,那石榴酒使人沉醉。 他和弟弟说,做人就要像石榴一样,自有独特的风情和风流。 “蒲萄虽满架,囷倒不能任。 可怜病石榴,花如破红襟。 物生感时节,此理等废兴。 飘零不自由,盛亦非汝能。”北宋·苏轼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二》节录 在京城的几年,苏轼和弟弟苏辙常常回忆故乡家园的石榴花。 母亲病故,他们和父亲居住在京城,兄弟俩往往回忆故乡家园里的各种花木,他们不在,那些花木想必寂寞而蓁蓁。 那家园的葡萄满架,就怕葡萄多了葡萄架子被压垮。 可怜那园中的石榴长虫生病,开花虽然明艳,却如破衣裳一样让人痛惜。 园子中的草木应者节气而生,有开有落。不可能永远繁茂。 如同我们在京城,有好吃也有坏处,因为不自由,无法让田园兴旺茂盛啊。 正是长期和自然家园为伴,苏轼学会了从故乡园林的花木中获得人生的哲理,后来这故乡的石榴花,成了他颠沛劳苦压抑人生的最大安慰。 “安石榴花开最迟,绛裙深树出幽菲。 吾庐想见无限好,客子倦游胡不归。 坐上一樽虽得满,古来四事巧相违。 令人却忆湖边寺,垂柳阴阴昼掩扉。”北宋·苏轼《和子由四首其三首夏官舍即事》 苏轼在朝堂,因为看不惯王安石变法中那种粗暴清洗旧官员的做法,而变法本身,也因为执行不当,伤害了部分农民的利益,苏轼上书直言,但是已经树敌,为了自保,他请求去外地做官。 34岁的他名为外放,实际也是变相贬谪,在山东密州当知州。这是个蝗灾旱灾不断的穷困地区,苏轼花了好大力气整合,虽然政绩卓著,但是苏轼知道自己可能回到朝堂无望,一腔抱负沉埋,心情抑郁。而自从出京,弟弟也和他分开。他们已经父母双亡。 兄弟俩靠着书信和诗信联络,在夏天,看到石榴而想到家乡的石榴。 苏轼和苏辙已经进入了不可测的官场,家乡回不去,只有在兄弟间的安慰和回忆里,平衡心情,而故园之思,深沉泛起。 这官署的石榴花开,又一年在夏天开放,那红色的石榴花裙,在幽深茂密的树上。 我不由得想起我们故乡家园无限的美好,我已经感觉很累了,为什么故乡回不去? 我在这石榴花下,和在故乡一样子,斟满了石榴酒,只是可惜,悲欢离合,恰恰和我的心意相违背。 我怎么不回忆,我们两个在故乡湖边寺庙边,我们的家园,那里夏天石榴花开,垂柳阴阴,我们关在院子里,喝酒吟诗,享受着最美好无事的团聚和夏天。 两个失去父母,仕途不顺的兄弟,天各一方,都有眼前石榴,想到家乡石榴,回忆最美好的家园宁静和幸福,感慨官场的未知和漂泊。 他们愿意生如夏花石榴,但是不是在这样混乱迷惘的现实里。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北宋·苏轼 阮郎归《初夏》 43岁的苏轼在湖州知州任上,卷入了文字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下到诏狱,险些杀头。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流放黄州。在黄州艰苦清寒的四年,是什么给了苏轼活下去并且笑傲的勇气? 一,就是从小在故乡田园获得的生存本领,他在这里开荒种地,养活家人和仆人。 二,是故乡田园那种艰辛劳作之后的自然美,让苏轼在黄州,由一个仕途官员,转变成了豁达开朗气质的人生达观者,虽然他的生活十分艰苦。 三,是石榴花蓬勃的姿态,不断奠定加强着他人生的坚韧自信。 这首诗词,如此轻快明丽,以至于很多人认为这是在环境优越的闲适时段和庭院所做,实际不是,此时的苏轼还在黄州东坡的山岗上,过着农民似的生活。 但是低谷的他放平自己,将普通的田园生活,写的这般明丽清雅,明快动人。 庭院里,绿色的槐树,高挑的柳树,有着早夏的蝉声。 那南风吹过季节,带来清美温暖的夏天。 那屋子里的绿纱窗里,点着沉香。 我酣然午睡,却被庭院的下棋声惊醒。 我走到庭院,发现哪里有什么棋声,是一场暴雨后的滴答声,原来院子墙边的小荷叶,受雨翻斜,而院子里的石榴花在雨后晴光里,开得像火一样燃烧。 我在井边打水洗手,洗完之后,将残水泼到荷花上,那无数的水珠落在荷叶上,滴溜溜转着晶莹的水珠。 石榴花是在这样一片深绿的庭院里卓然开放,那是他快乐的源泉,他的家园之树,生命之树,在雨后,如此耀眼,浮动着阳光。 没有理由不开心啊。苏轼是自给自足。 所谓碧纱窗,其实就是绿窗,这里之所以灵动,因为如此贫寒的农家小院,还住着他志同道合的如妻女子,朝云,朝云自愿陪着快半百的苏轼,此时清丽,却已经是家庭主妇的样子,还给苏轼生了一个男孩。 清寒的庭院,榴花明丽,苦中有甜,有生活未来无限的希望。 只不过这首词不久,苏轼调任常州,路途颠沛,痛失爱子。 “紫陌寻春去,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惟见石榴新蕊、一枝开。 冰簟堆云髻,金尊滟玉醅。 绿阴青子莫相催, 留取红巾千点、照池台。”北宋·苏轼《南歌子暮春》 53岁的苏轼,此时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杭州江南富庶,地气丰腴,百花盛开,人们纷纷在晚春踏青赏花,好个热闹。 但是苏轼没有被这样的热闹太吸引。 他又看到了一枝绿树丛中的早开石榴,没有什么比石榴花更吸引他。 他的家园之花,他的内心之花。 到处是看着其它花木的游人和歌舞,到处喧嚣一片。 苏轼在这热闹里站定。 他祝福石榴,那烟雨不要太快速催熟梅子,让石榴花慢慢开放,开放成万点红色的绢绸,让石榴花绚烂无比,照耀青翠的夏色,形成夏天最美丽的花海吧。 不是安石榴花开最迟吗?让迟来的石榴,变成最美最爆发的主场。 苏轼此时厚积薄发,上书给皇帝,治理西湖,自白居易后,将杭州和西湖打造成宋朝的人间天堂,成为宋朝对内对外的一张名片,极大推动了经济增长和持续繁荣。 后来杭州成为南宋首府。这里有苏轼的前期功劳。 这次苏轼终于快意的实现了他的人生理想,石榴晚来红,绚烂照江南。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北宋·苏轼《贺新郎夏景》 60岁的苏轼,命运多舛,在又一次政治风浪中,被贬到岭南惠州。 实际人生和仕途,他久经沉浮,吃过苦难,已经看得开,甚至做得穿。无非就是惠州吧。 只是对于这样一个老人,他终生没有回到故乡,且和弟弟苏辙聚少离多。 他的词,看着越来越华丽,但是他的人生,却是华丽里悲凉。 这是惠州的居所,南方草木茂盛,夏天也别有浓密清幽。 在夏天里的下午沐浴之后,手里拿着白团扇,绿荫庭院,手如玉,寂寞下午,昏然睡去,无人到的寂寞庭院,风来敲竹,却不是人声。 石榴花在庭院里开了,一生到此,他才能细细玩赏石榴花,断无消息石榴红。 惠州的石榴花,重瓣繁复,秾丽艳美,那将开的石榴,似乎像人的心口,欲语还休。 他虽然是拟托的一个闺阁女子夏天的清愁,但是如何不是他的。 他的人生太多磨难,父母早逝,兄弟分离,妻子早已经沉埋四川的山岗,他一生想做长久鲜艳的石榴,也有过高光时刻,但是更多是寂寞沉沦和磨难。 他已经看的到自己人生的终点,生如夏花又如何?总有无法开解的沧桑和寂寞。 他很想有知心人来同一醉同落泪,但是,他只是看着手中的石榴,落下簌簌的泪滴。 往事百感千愁,一生艳丽如此,寂寞也如榴花红吧。 五年之后,苏轼获得特赦,但是这棵石榴老了,凋谢在路上,家乡回不去,京城也没有回去。 很多年前,他和弟弟站在家乡的石榴花下,惊艳石榴的红,说,做人当如石榴花吧。 故园石榴照一生。于是一生如此。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苏轼#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tz/11212.html
- 上一篇文章: 农村这么多美丽的鲜花,除了观赏,还有一种操作能致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