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到了!拿上幸福粽叶,装上吉祥糯米,塞好如意红枣,捆上开心小绳,包粽子了!如意陶瓷砖全体员工预祝您吉祥安康!阖家幸福!

解析“端午”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这一天除了吃粽子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点雄黄,赠香包,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赛龙舟

赛龙舟是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因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民众竞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肉身。根据近人考证,其实中国古代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才举行,赛龙舟的习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古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竞渡的习俗了。古代参加竞渡的龙舟已很讲究:船身窄而长,还有龙头、龙尾和鳞甲等装饰,船上结七彩,张旗伞。竞渡时锣鼓喧闹、鞭炮齐鸣、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可见赛龙舟其实也是驱瘟避邪的一种行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浓于悼念忠忱的爱国者。饮雄黄酒

中国很多地区都有过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雄黄是一种矿物质,把它调合在米酒中,便成了雄黄酒。因端午节临近酷暑,各种虫类病菌纷纷活跃起来,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雄黄解毒防疫的功能,加之民间传说《白蛇传》里的白蛇就是喝了雄黄酒后现出原形,所以民间都起而仿效,在端午节以菖蒲根泡雄黄酒,更会以雄黄酒给小孩擦鼻子、耳朵,或在额上写上“王”字,据说一样有驱毒的效能,这种风俗称为“画额”。

挂钟馗像

此习俗在中国的江浙一带比较普遍。钟馗是唐代一位儒生,因貌丑被皇帝除名,钟馗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阶梯而死。后钟馗被附会成专门捉鬼的鬼王,并且成为人们在岁末时张挂的门神。由于五月瘟疫易于流行,死者众多,人们想起专门捉鬼的钟馗,于是就在端午节悬挂钟馗象了。

悬菖蒲挂白艾

  五月五日,古时亦称恶月恶日,先秦以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认为疾病是恶魔鬼神附于人体所致,故世俗要悬天中五瑞以辟邪驱瘟和逢凶化吉。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驱虫;蒜头有着浓烈的气味,悬于门外据说亦有驱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认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而艾草则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种可以治疗疾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以使身体健康。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流传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为纪念。并且粽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如何健康吃粽

1、吃粽子时最好能同时喝茶水,帮助吞咽和消化,有节制的食用,一次少吃一点,可选择迷你粽子;

2、吃粽时应该搭配凉拌青菜、水果沙拉,缓解肠胃不适;

3、粽子要充分加热,煮热变软后才能吃;4、如有胃病的人吃粽子可选白米粽,别蘸糖,不要吃得太甜;5、有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不要吃肉粽、蛋黄粽等脂肪、蛋白含量过高的粽子。少吃,选择健康类粽子,多喝清茶,不吃过期和发霉变质的粽子。有胃病的人选择白米粽食用,尽量少蘸糖。

.







































中科医院曝光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tz/1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