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女儿节您知道是哪三个吗
现如今“洋节”的热潮逐渐在褪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本土,流行过传统节日。其实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有不少“主题”是重合的,比如类似于妇女节的节日。当然三月八号是国际妇女节,属于现代节日。而我国传统的“女儿节”至少有三个,有“中国三大女儿节”的说法。 第一个就是上巳节,也就是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起源很早,到汉代确定为节日,而且很重要,但日期并不固定,以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的出现为准。魏晋以后固定在三月三,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为主,此后发展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等习俗。相传三月三还是王母娘娘诞辰,王母娘娘又称西王母、金母等,因为住在瑶池,所以又被称为瑶池金母、瑶池娘娘。这一天,西王母要在瑶池召开盛大的宴会,各路神仙都要来给王母贺寿,称为瑶池大会,因为要请与会的神仙们吃蟠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当然也可能是九千年,西游记里的土地公说的),所以又叫蟠桃大会。民间管这一天叫“王母娘娘千秋节”,也会给王母娘娘庆生。老北京崇文门外原有一座蟠桃宫,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叫做“蟠桃盛会”。 人们除了来庙会游乐、购物之外,还有很多人是来上香的,不过多为求子与求偶。三月三是一年当中第一个女儿节,这一天、妇女会把莽菜花戴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预防头痛病,而且具有催眠安神的效果。上巳节还有个主要的活动:祭祀高禖,禖同媒,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在古代,没有经过媒氏的许可,男女私会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但上巳节这天却鼓励聚会,未婚嫁的青年男女载歌载舞,自由寻找或约会情人。周朝时,国家规定所有的青年男女,必须到河边或田野去相亲,不相亲者还会受到惩罚,而相亲者则给予土地。因此上巳节还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相当于本土传统的情人节。 第二个女儿节是五月初五,即端阳节、也叫端午节。这两年流行端午不能互祝快乐,只能说端午安康。理由是端午是恶月恶日,是祭祀日,总之不是什么吉利的日子,所以不能庆祝。其实这纯属无稽之谈,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蹦出来一个不知名的“伪专家”,发了那么一篇文章,就迅速的“推广”开了,很多人就真的“不快乐”了。端午是恶月恶日的说法确实由来已久,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庆祝、不能快乐。历史上没有任何端午只能说安康的记载,反而有很多“快乐的记忆”。 关于端午的习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自不必多言。但如今少有人提及的是,端午节实际还是传统的女儿节,女子佩戴的饰物最多,未出嫁的女孩儿,除了最为常见的系五彩丝线(也叫端午索)之外,还要戴艾叶、五毒灵符等;出嫁的闺女要在端午这天回娘家探亲,胸前要佩戴红绒花,有的还要在鬓边插上石榴花。因此在当年,戴着花儿的大姑娘小媳妇儿走街串巷,成了老北京端午一景儿。虽然这些饰物的寓意,多以驱灾辟邪为主,但其实也是很欢乐的。 这些饰物要从五月初一戴到初六,然后扔掉,称为扔灾或丢灾。不过关于五彩丝线何时扔、说法却不一样,有的说初六就扔;有的说要在端午过后下第一场雨的时候剪下来扔掉,扔到雨水里、被冲走才最好,说这样儿灾祸就跟着冲走了;还有的说要从端午戴到七夕,因为七夕也是女儿节。 自从洋节“退热”之后,很多人开始将七夕作为本土情人节来过。其实呀,这不过是商家炒作起来的促销手段而已。因为按照传统,七夕可不是情人节,虽然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有关,但那是个悲剧:两口子长期两地分居,一年就见一回面儿,这也不浪漫、温馨哪?所以把七夕当情人节、显然并不合适。七夕节的起源很早,并不是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有的,只是传说故事与七夕节重合了而已。 这个节日的来源极其复杂,它综合了古代人的自然崇拜、数字崇拜、时间崇拜和生命崇拜。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然崇拜,也就是指对星辰的崇拜。早在三四千年以前,我国就有了关于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后来人们将织女星视作掌管世间女子的星宿。到了东汉时期,更是出现了人格化描写,把织女星“塑造”成了擅长纺织技术等女红的仙女:织女。在那男耕女织的社会,妇女们渴望获取更高超、更完美的纺织技术,于是开始祭拜织女星,希望从织女哪里乞求到巧手,拥有更巧妙的织布、裁衣、刺绣等技术,所以七夕是在“乞巧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又叫“七巧节”、“七姐诞”等。 从传统习俗上来看,七夕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兰夜斗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七姐、染指甲、妇女洗发、结扎巧姑、吃巧果等等众多活动。但是您发现没有?全部都与妇女有关,几乎没老爷们儿什么事儿!所以说,七夕彻头彻尾是中国传统的妇女节,也是三大女儿节中最为纯粹的女儿节! 女儿节其实在日本也有,众所周知,他们的文化受咱们的影响最大,虽然他们的女儿节习俗跟咱们不大一样,但的日期基本一致,也是三月三上巳日、五月五端阳日、和七月七乞巧日,不过他们把正月初一的人日、还有九月初九重阳日也加进去了,所以是五个女儿节,比咱们这儿还多。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tz/13527.html
- 上一篇文章: 榴花满盏香,金缕多情曲珍惜芳华,如榴花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