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风丨石榴花与石榴裙
初夏骄阳下,“庭中忽见安石榴,叹息花中有真色”,火红的石榴花点缀在郁郁葱葱的绿叶当中,宛如颗颗闪耀着光芒的红宝石。 石榴的花苞形似一只红宝石花瓶,慢慢地它的前端逐渐泛红,大多是从顶端裂成整齐的六瓣,绽放出一个倒钟形的花朵。花瓣上有浅浅的褶皱,宛如少女翩翩起舞时的红色裙摆。花瓣中间的花蕾也在红光的映照下失去了原来的黄色,变得朦胧起来。 石榴花发出阵阵幽香,引来成群的蝴蝶和蜜蜂。它们在花朵间流连忘返,使石榴树周围荡漾起诗情画意。过不了多久,前端的火红裙摆渐渐收拢,形成一个常开的笑口,后端的宝瓶慢慢变大,长成果实。早先的火红慢慢析出浅黄,使得宝瓶的色泽由纯红向深黄渐变。这就是石榴开花结果的过程,宛如“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古味盎然的金罍(léi)”。 到了中秋,果实成熟,剥开厚厚的外皮,玛瑙般的籽儿,颗颗紧挨,相互依偎,红白相间,晶莹剔透。抠下几颗放进嘴里,甜津津、酸溜溜的味儿让秋日的困惫顿时消失。 石榴花迎合了国人喜欢红色的心理,果实的多籽也切合了国人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不过,这种深受国人喜爱的植物来自遥远的异邦。西晋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元代马祖常在诗作《赵中丞折枝石榴》中对它的来历也有过描述:“乘槎(chá)使者海西来,移得珊瑚汉苑栽。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 石榴作为稀罕之物进入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是在皇家深得恩宠,直到宋元之后才走进寻常百姓家,开始在民间普遍栽种。石榴在唐代权贵阶层中非常盛行。武则天曾将两百棵石榴树苗赐给年已不惑、尚无子嗣的侄子武三思,希望他能像石榴一样多子。武皇这个一时兴起的举动,把石榴多子多福的寓意带到了民间,使赠送石榴成为唐代必不可少的婚庆礼仪。 石榴——这一来自西域的植物在南北朝时期还融进了中国的服饰文化。当时,人们使用从石榴花中提取的染料来染红裙子,加上石榴花前端的花瓣与裙摆十分神似,于是就把红裙称为“石榴裙”。梁元帝是这一词汇的创造者,他用“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来形容少女的迷人风韵。何思澄在南苑偶遇美人,不禁吟咏“风卷蒲萄带,日照石榴裙”,用石榴来暗比心中女神的绰约风姿。此后,“石榴裙”便成了美女的代名词。 在现代汉语中,把男人被女子美貌迷倒而甘愿听其差遣说成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然而,这一说法的最初之意并非如此。传说,唐明皇宠幸杨贵妃,经常不顾场合地秀恩爱,让有些大臣感到恶心。他们不敢对皇上有微词,便把怨气撒到杨贵妃身上,时常对她侧目而视。唐明皇不忍看到心爱的女人受此委屈,就下令臣子见到杨贵妃必须行君臣之礼,而杨贵妃恰恰又特别爱穿石榴红的长裙,于是大臣们私下时常自嘲,称跪拜杨贵妃的行为是“拜倒在石榴裙下”。 早在这一说法出现之前,武则天就已经让高高在上的唐高宗“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唐太宗死后,武媚娘与其他宫女一起被发配到感业寺削发为尼。在那里,她写下了七言绝句“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唤起了与唐高宗之间曾有的情愫,获得了命运的转机,实现了从尼姑到皇后乃至女皇的逆袭。从诗中不难看出,她打动唐高宗的就是那条沾上点点泪痕的石榴裙。 虽然“拜倒在石榴裙下”给人的观感不佳,但“石榴裙”本身给人的印象依然美好,关于石榴裙的传说,丰富了人们对男欢女爱的遐想,增添了人们对石榴的喜爱。 中意本文请点赞,喜欢本文请转发,有话要说?点击文章末尾“写留言”,留下你的精彩见解。 散文投稿请加小编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tz/180.html
- 上一篇文章: 10月份正是吃石榴的季节,吃石榴有哪些好
- 下一篇文章: 原阳那些事儿原阳各村庄名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