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悦用武汉话唱着一座城市的故事
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方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韵味,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对我国文化传承有着重大意义。 被标题吸引进来的同学们,是否好奇到底是谁,把听起来有些戾气的武汉话唱得如普通话一般和善,甚至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老武汉人的武汉话 其实说起来很好听 本期主人公? 武汉本土音乐人冯翔, 武汉方言民谣开创者, 被粉丝亲切称为“翔叔”, 被文化界叫做“武汉城市名片”。 提起武汉,你可能会想到热干面,想到樱花,想到户部巷,想到周黑鸭...但若你是一枚民谣忠粉,你很可能会想起冯翔的音乐。 在冯翔心里,武汉方言是他身上很重要的一部分,音乐亦是。于是,冯翔喜欢用武汉话来唱民谣,唱他眼里的世界。 冬天腊梅花,夏天石榴花 过路的看风景,住家的卖清茶 现在的民主路每天都人挨人 外地人去了户部巷就来到汉阳门 车子多,人也多,满街放的流行歌 只有汉阳门的花园 还属于我们这些人 一首《汉阳门花园》把很多人拉回到记忆中那个充满烟火气息的老武汉,煨着藕汤的家家(武汉话“外婆”),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茶摊,不远处长江大桥下轮渡的汽笛声…… 黄鹤楼下,武昌桥头,汉阳门前,那一片绿树葱茏,就是汉阳门花园,它正依偎在蛇山缠绵入江的地方。 现在的花园面积保留了,但树种多了,其实是更好看了。“老武昌城区在大的规划上这些年变化并不大”,冯翔说,书卷里,民谣中的老武汉,在这里都能找到踪迹。 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地空余黄鹤楼 冇得人晓得为么事这件事流传了这么久 钢筋水泥盖新楼 抽刀断水水更流 冇得人晓得孔夫子为么事站在江边说 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用武汉话喊这么一嗓子,有幽默,有古怪,有怅惘,有武汉的帅,有江上渔樵野剌剌的“疯”雅劲儿。 黄鹤楼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长江南岸,唐时名声始盛,这主要得之于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 黄鹤楼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如今,黄鹤楼景区和辛亥革命文化区已经成为武汉的标志,旅游必到之所。 铜人像的边下是长堤街 袁公堤里头往日那叫“赛秦淮” 民众乐园正满不唱京汉楚 为了赚点钱一个个的把摊子都摆出来 六渡桥不见了 六渡桥不见了 对“六渡桥”最早的记载,是在清道光二年即年范锴所著的《汉口丛谈》一书,书中一首《汉口竹枝词》中写到:“妾似垂丝牵不断,郎如飞絮任斜飘,人都说是伤心树,怕上春风六度桥”。此“度”虽非彼“渡”,但这里六度桥就是现在六渡桥的前身。 在过去流传这样一句话:“声誉满三镇,购物在六门”,这六门说的就是有着众多大型商场,云集福庆和四季美等老字号的“绿豆桥”。在过去,六渡桥就是当时的武汉国际广场,更是大汉口的代称。 年,因地铁建设,历史长达29年的六渡桥天桥被拆除,中山大道最繁华的路段封街。 六渡桥附近的居民至今仍满心自豪说:“以前说起汉口,武汉人自然就想到‘绿豆桥’,住在‘绿豆桥’就是住在市中心,三镇人都要来这里玩。” 描述武汉地标和武汉情怀的一曲曲方言歌曲 唱进了武汉人的心里, 同样也唱进了其他城市的人心里。 总有那么一些城市值得我们怀念或向往, 也总有那么一些歌可以唱出我们对这座城的感怀。 每座城每个地方其实都是一首歌, 拥有着不一样的旋律和色彩。 你会因为一首歌,迷上一座城。 正巧赶上武汉的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落地, 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拥有更好的福利。 不知听完后,可对武汉心动? 互动 说说你在武汉这座美好的城市 有过什么令人难忘的故事 出品:武汉商学院新媒体工作室 以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编辑:朱佳美 主编:周雨婷 武汉商学院新媒体矩阵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tz/2013.html
- 上一篇文章: 朗诵五月的石榴花
- 下一篇文章: 颜色ldquo红rdquo是年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