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成人礼叫出花园,一起来重温这一
出花园 “出花园”类似古代的冠笄礼,是保存在潮汕部分地区一种独有的民间成人礼俗。在潮人的传统观念中,小于15岁的孩子都生活在“花园”里,受到公婆神(俗称“公婆母”)的庇护。因此,大部分家庭在孩子诞生后,都会在家里供奉“公婆母”(也有人兼供“司命公”),祈求孩子平安成长。 当孩子满15虚岁时,父母就会为他们操办“出花园”仪式,感恩拜别“公婆母”,象征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出花园”的日子,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五月或七月,尤以七月初七乞巧节为多。 提起15岁那年, 你会想到什么? 是堆积如山的课本、旷课偷玩的游戏,还是逗比有趣的同窗,或者是操场上的那一幕不期而遇?只是,有多少人会想起,那一年,你曾穿上新衣,咬过鸡头,踩着木屐,在庄严和懵懂中“走”出“花园”,轻轻地向世人宣告:我已长大成人。 作为潮汕地区传统的成人礼俗,“出花园”从冠笄礼演变而成,自古有之。按照传统习俗,孩子一到15虚岁,父母便开始为他们选择吉日举办“出花园”仪式。“出花园”当天,孩子要穿整洁艳丽的新衣和红色木屐,拜“公婆母”、头别石榴花,咬鸡头、吃“花园桌”等,在有序而欢乐的气氛中告别自己的童年。时至今日,仍有许多父母非常重视孩子“出花园”仪式的举办,尊重和传承着这一成人礼俗。 “胶罗”:当天一早,孩子沐浴换新衣后,站在竹筛子中让母亲“胶罗”,祈愿跨出花园之门后一帆风顺,平平安安。拜“公婆母”:“出花园”的重要仪式之一。拜别“公婆母”象征孩子已长大成人,同时也表达了感恩之情。当天拜完以后都不用再拜了。 分花:母亲从祭拜的石榴花上摘取花枝分别为孩子和自己别上,意为孩子离开母亲怀抱,长大独立了。咬鸡头:“出花园”中独特而有趣的仪式,相传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的故事,寓意孩子独占鳌头,长大后出人头地。花园桌:“出花园”当天的早餐,一般得凑齐8人吃“花园桌”。“出花园”者坐正位,咬鸡头,吃鱼、青菜、甜品等12道寓意好的菜肴。当天中午,一般还会备办丰盛的午餐,宴请亲戚好友,让“出花园”的孩子接受大家的祝福。 “出花园”咬鸡头的传说,来源于明嘉靖的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据说林大钦少时读书,因买不起红鞋,便穿红木屐。一天,他放学回家,碰见一位老人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副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那位老人要求路过行人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张红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子,对曰:“牝羊颔下须。”那位老人情不自禁地说:对得对,对得好!便将公鸡送给他。 林大钦抱着大公鸡回到家里,其父亲高兴极了,暗自称赞孩子有出息,并将公鸡宰了,煮熟后,还把鸡头奖励给林大钦,并鼓励他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要好好读书,争取以后出人头地,独占鳌头。后来,林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此后,人们便认为孩子咬鸡头是个好兆头,并逐渐演化为“出花园”中的习俗。 家住阳美的夏岚,今年正好到了“出花园”的年龄,妈妈林楚卫郑重其事,一早就为其择定举办仪礼的吉日。“出花园”前一天,心灵手巧的妈妈开始准备“三牲”、搓丸子、摆果品、染红鸡蛋、剪石榴花……忙碌了一天,把需要的东西一一备齐摆好。第二天早上5点多,睡意朦胧的夏岚就被妈妈叫醒,沐浴之后换上新衣、穿上木屐,然后在奶奶和妈妈的指引下,开始了拜祭“公婆母”和“司命公”、分花、咬鸡头等一系列“出花园”仪式。 红木屐和肚兜。 猪肝(与“官”谐音)、葱(与“聪”谐音),煮成一碗给孩子吃,希望孩子吃完聪明伶俐,事业有成。 12颗红鸡蛋。 甜丸。 三牲。 剪石榴花:石榴花是备受潮人青睐的吉祥植物,在“出花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剪取石榴花的仪式简单而虔诚。 随着时代变迁,习俗传承中仪式已经有些变化。但不管繁琐也好、简单也好,其中寄托的父母对子女的美好祝愿和期望却是亘古不变的。孩子在茫然中磕头拜祭,奶奶和妈妈早已把对他们的良好祝愿默念了一遍又一遍。“潮汕人比较重视传统习俗的传承,举行这样的仪式,一方面是尊重传统,但更重要的是寄予了父母对子女的期盼,希望通过仪式祝愿他们平安成长、出人头地。”林楚卫说。 “出花园”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和期盼。 “出花园”对于孩子来说,是庄严的,这一天过后,他们就要跨进成年的门槛,从此要对自己、对社会负责;“出花园”对于孩子来说,又是懵懂的,仪式过后,生活学习依旧。当记者问及对“出花园”的想法,夏岚挠挠头,憨笑着,不知如何作答,最后在妈妈的引导下才腼腆地说:“‘出花园’后就长大了,要帮爸妈的忙,也要照顾弟弟妹妹。”也许此时此刻,她还不能深刻领悟这场仪式的意义,也许很多年后,她也会渐渐遗忘这样一场别出心裁的成人礼,但就像她妈妈说的:“真正的成长和教育其实都是来自日常。”成长从来都是悄无声息、潜移默化的。 “出花园”是一场告别,又何尝不是一场新的开始…… 策划:曾楚雄余映涛 顾问:彭妙艳统筹:林佳燕摄影:郑楚藩林晓明撰文:陈冰虹题签:许集厚参考资料:《揭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民俗》《潮汕文化百期选》鸣谢:揭阳市摄影家协会鸿浩摄影器材商行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tz/334.html
- 上一篇文章: 行者石榴花谐美幼儿园祝大家新年快乐,万
- 下一篇文章: 这20种常吃水果开花的样子,见过5种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