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笔下的王舍人庄

文/郭光明

叶落西风满目秋,停鞭久立鲍山头。

浮岚滴翠依然在,不见当年白雪楼。

——彭云鹤

彭云鹤,清乾隆乙酉年,即年进士,山东历城人,著有《林于未定稿》。此七言绝句,诗题《秋日过王舍人庄》,当属悲秋怀人之作。首句点明时令,破题悲秋,言秋风落叶,景物萧索,为次句凭吊怀人,渲染气氛。次句锻字炼句,融情于景,用“停鞭”、“久立”两个动词,摹声绘色,明写寒云惨淡之秋风凄景,暗写凭吊之人后世的凄惨。而第三句亦是明暗两写,明言鲍山之秋色彩绚丽,为鲍山秋景点睛,暗说凭吊之人的当年,风光无限,为下句的“不见”埋下伏笔。末句用“不见”二字,直抒胸臆,诗写内心充满几多无奈与惆怅。全诗孤寂、萧索,既饱含人生的秋意,又充满历史的秋意,而感叹之中,显示出王舍人庄的风情气韵和诗人的艺术匠心。

此诗作年、本事无考。但从诗题可以感知,王舍人庄与鲍山和诗人“不见”的白雪楼,相距不远,目视可见。

今之王舍人庄,地处工业北路东,隶属王舍人街道办事处。但在历史上,却有别称。其中,金之《金史·地理志》称其为“王舍人店”;明之崇祯《历乘》称其为“王舍店”;清之乾隆《历城县志》则称其为“王舍庄”。而民国十三年,即年,前清两广总督毛鸿宾之子、客居山东历城的毛承霖主修的《续修历城县志》中,才始称“王舍人庄”。

乾隆《历城县志》载,王舍人庄“在城东三十里”。

县志所称之“城”,民国之前的称谓,今之济南护城河之内都称之为“济南城”,其前身是为历城县城。公元前年,西汉景帝四年,刘启推行郡县制,设历城县,隶属济南郡,其县治即今“济南城”,而济南郡之郡治,在今章丘的东平陵城。西晋永嘉末年,济南郡治西移历城县城,是为郡县同治之始。年,北宋政和六年,徽宗赵佶改郡为府,济南与历城,府县同治。所以,西晋永嘉末年之后,历城县的人即是历城人,也是济南人。年,明洪武九年,山东布政使司衙门设在“济南城”,其后的山东按察司、都指挥司等也从青州迁来。至此,省、府、县同治于“济南城”,至年,历城县府东迁王舍人庄之后,才有了府是府、县是县的区别。因此,志载王舍人庄在“城东三十里”,指距今“济南城”之县东巷、县西巷三十里。

王舍人庄地处城东,是通往山东半岛的必经之路。而三十里,正是步行半日的路程。人行半日,马走半天,人要打尖,马要食草。因此,早有传说,王舍人庄是有人在此开店经营,售卖杂货。所以,隋代时,庄以“杂货店”而名

亦是传说。唐贞观年间,唐王李世民东征高丽,路经此地时,曾在此安营扎寨,补充给养。期间,承命草拟诏令的中书舍人王玺,因年老而致仕,也就地落户于此。这位中书舍人,学识渊博,处事从善,在乡邻中享有很高威望,于是乡邻在他去世以后将“杂货店”易名为“王舍人店”。而唐王大军在此出征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将李世民曾经住过的行宫,改为庙宇,取名“兴龙寺”。《续修历城县志》称兴龙寺在“王舍店东北隅,相传唐太宗建”。

兴龙寺,因“龙兴”而广为历代皇帝尊崇。据说,明末清初时,已颇具规模,是全国有名寺庙之一。传说,乾隆年间,弘历皇帝南巡时,曾幸驾王舍人庄,见此寺名怕再有“龙”兴,于是改其名为“兴福”,并御笔题写“福利恒沙”匾额。上世纪三十年代,建历城师范讲习所时,曾有占用,后毁于战火。而晚清颇具才华的历城乡土诗人陈永修,在其《张龙图故宅》七律诗中,言兴龙寺已改寺为庠:

书堂三字笔如椽,学士声名尚俨然。

岂料残垣埋荒草,更教真墨锁寒烟。

兴龙寺古留千载,修凤楼高忆百年。

一片韩陵倍珍重,喜从乡校问坡仙。

兴福寺,抑或兴龙寺,毁于战火,现遗存全无。但清代著名文献学家、道光年间济南明湖鸥社诗人马国翰,家住南全福庄,对此却流连忘返,并以质朴的语言、凝炼的文字、隽永的意境,将寺中花院的牡丹花喻为祥云护法、竹子喻为玉版参师、玉兰花喻为素女拈花、橘子喻为木奴献果,芍药花喻为金围传带、石榴花喻为珠火燃灯、菊花喻为逸客通禅、赤松喻为老僧摩顶,诗咏寺中花院,可谓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今取其花圃杂咏一诗以鉴赏:

净土安排几席,间窗料理琴书。百花生日才过,活泼天机起予。

菊从靖节求种,桐向咸聱觅栽。幽室芝兰结契,春风桃李争开。

小松五鬣七鬣,修竹三茎四茎。培养灵根无损,顿教虚室生明。

根蒂青莲悟佛,瓣香红杏寻师。个中饶有真趣,多恐外人不知。

枳橘何须迁地?梅棠岂必同时。但凭根干深植,终看芬芳远施。

几树观音号柳,数株罗汉称松。祗园品汇堪撷,艺圃词条喜供。

闲与名花订友,狂呼老石为兄。黄磁斗里香贮,绿绮琴边林清。

未学橐驼种树,且从达叟安蔬。雨中春韭才剪,云外辰瓜又锄。

井上瓜牛庐小,畦边枸杞苗肥。有人北户高卧,一卷《南华》息机。

他日拟厨樱笋,今朝欲榜葵榴。闲将绿蚁斟酌,静对黄鹂唱酬。

李世民征东,大获全胜,归来再次驻跸此地。李世民走后,当地人又将行宫改寺,名“回龙”,清雍正年间的重修记碑有此记载。民国时,为兴办教育,村人以此而建小学,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历城简易师范落户王舍人庄,校舍又占用小学。后,历城简易师范改为历城中学,年改为山东省济南十八中学,现为济南市信息工程学校。今之校内,尚存寺殿,列历城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王舍人庄不但历史悠久,人文也很荟萃。除兴龙寺、回龙寺外,村中大街中段,有一农家院落,其门楼低层墙壁,嵌有两块石碑,一块是《题故龙图侍郎张公旧隐读书堂》诗碑,为北宋时齐州知府王临书写,另一块是《重修读书堂义塾记》碑,为清光绪年间历城文人陈永修撰写。而两块石碑,均指向北宋名吏张掞、张揆,称二人少时曾暂居王舍人庄,并在王舍人庄的读书堂度过童年、少年美好时光。

张掞,字文裕,进士出身,曾出任益都县知县,后因父丧而归家守孝。北宋明道二年,复职,出任掖县知县,累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成德知军、太常寺、司农寺判官、户部侍郎。

张揆,字贯之,进士出身。宋史人物传记中称其“历北海县尉,改大理寺丞。以疾解官,十年不出户。读《易》,因通扬雄《太玄经》。陈执中安抚京东,荐揆经明行淳,召为国子监直讲,徙诸王府侍讲。以尚书度支员外郎直史馆、荆王府记室参军”,后“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读,累迁右谏议大夫,进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判太常寺”,再“加翰林侍读学士、知审刑院,出知齐州。卒,赠尚书礼部侍郎”,与弟弟张掞一样,亦是为龙图阁直学士。

因此,与张掞同期为臣的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之次子,人称“布衣宰相”的范纯仁,仰慕张掞的官品、德品和人品,路过王舍人庄,瞻仰张掞故宅时,曾作《张龙图挽词》三首以凭吊:

宣力三朝旧,于身五福全。

家风良将后,经术古人前。

丁令终辞世,留侯定得仙。

贻谋有贤嗣,素业尽能传。

而诗中之“家风良将后”,说的是张掞深受其父张蕴的影响。

张蕴,字积之,少时从军。《宋史·张蕴传》载,张蕴随北宋名将刘昌祚战“至灵州,遇敌中矢,拔镞复战,以功赐金带。从征安南,次富良江,诸将犹豫未进,蕴褰裳先济,众随之”。由于战功卓越,张蕴先后出任怀宁、顺宁知州,累官河阳马步军副总管。北宋咸平三年正月,契丹骑兵突袭高阳关,破宋军德州防线,长驱深入,侵扰齐州、淄州(今淄博市淄川区)一线。此时,淄州郡守临阵脱逃,监军张蕴带领民众兵士,构筑栅垒,严防死守。而来势汹汹的契丹骑兵,见淄州早有防备,无机可乘,只好掉头返回。契丹骑兵退后,郡守反诬张蕴有罪。此事,《宋史·张揆传》有其记载,称“郡守愧,始谋略为己功,反陷以罪蕴,受而不校”。

宋嘉祐元年,齐州防御使赵曙登基,是为宋英宗。作为“龙潜”之地,英宗于治平二年升齐州为兴德郡,成为了天下重镇。不久,熙宁四年,曾巩出任齐州知州,孔武仲担任齐州教授。熙宁六年三月,孔武仲之弟孔平仲来济访问,途经王舍人庄时,孔平仲作《王舍人庄》一诗,称此处西去齐州城,路程已经不远:

西出齐州似不远,晚留逆旅尚徘徊。

泰山一夜兴云雨,洗耳流泉待我来。

当年六月,北宋文学家苏辙出任齐州掌书记。次年,张掞逝世,苏辙替知府李常,诗写七律祭文,前去吊唁。乾隆《历城县志》亦录之:

持节西南二十年,华堂遗像已苍然。归来侍从三朝旧,老去雍容平地仙。落笔纵横题壁处,诵诗清壮举杯前。东游邂逅迎归旐,泪落城南下马阡。

此后,凡名人来济南,必来王舍人庄瞻仰读书堂,凭吊张氏两兄弟,因而留下许多历史遗迹。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年12月,苏辙之兄苏轼,号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期满后,改任徐州知州,于次年二月,经潍州、青州,首次来济南,亦专门前来王舍人庄,拜谒张氏故居,作《张文裕挽词》,并亲笔题写“读书堂”,以表达其对张氏兄弟的追念、敬仰之情:

高才本出朝廷右,能事方推德业馀。每见便闻曹植句,至今传宝魏华书。济南名士新凋丧,剑外生祠已洁除。欲寄西风两行泪,依然乔木郑公庐。

而元丰三年,王临出任齐州知州时,将《题故龙图侍郎张公旧隐读书堂》一诗,在表达其敬佩、仰慕之情的同时,称往事嵌入残旧的门墙,“读书堂”旧地已成稽古的地方,名骚一时的天下才俊,尚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隐藏于浩瀚的书史之中,而古老的齐州,往昔至今,仍叫人念念不忘:

熙宁逸老旧门墙,少日穷经历水阳。

负笈便为稽古地,躬耕兼是养亲堂。

已将贤业归书史,尚有陈编秘缥囊。

嗣子榖难承世学,至今人爱郑公乡。

可惜的是,苏东坡的“读书堂”,当地人虽将其刻于高四尺五寸、宽一尺九寸、字径一尺二寸的石碑之上,元代至元太宗七年,也就是年,被尊为“北方文雄”的元好问,游览济南时,还在其《济南行记》中讲到,路过王舍人庄时,在“道南有仁宗时侍从龙图张侍郎‘读书堂’三字,东坡所书,并范纯仁律诗”,但后来不知何故,埋入地下。所以,陈永修的《重修读书堂义塾记》称,宋熙宁年间,王舍人庄曾有张掞读书堂,苏轼曾为读书堂题字,后不知所踪。明万历年间,村民修建房屋时,挖出苏轼的读书堂碑,并移至历城县文庙,作镇庙之宝,供人瞻仰。乾隆《历城县志》记下此事,称“宋代张掞故居,在济南东郊三十里王舍人庄”,明万历初年土人掘地发现苏轼为张掞故居题“读书堂”三字碑,边款小楷“熙宁十年二月朔子瞻书”。康熙年间,曾在读书堂故址建义塾,后废,被土豪强占。同治丁卯年,即年,乡绅倡议恢复义塾,未成。清光绪三年,即年,侍讲学士钮玉庚主持山东学政时,路过王舍人庄,发现此事,遂下令退还,恢复义塾,并立碑记下此事。上世纪六十年代,该碑移进文庙大成殿内,不久便下落不明,现仅存拓片。

民国二十五年,即年,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为避县府与市府同处一处之境地,下令历城县政府迁出济南市区。次年,在时任历城县长张贺元的主持下,将县治迁至王舍人庄。《济南市志》载:“年(民国二十六年)4月14日,历城县政府由内城迁驻王舍人庄。”今医院,是为历城旧县政府故址,院内筑尚存一六棱石碑,分别镌刻时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秘书长张绍堂撰文的《历城县政府移治王舍人庄碑记》《历城县政府迁移纪念碑文》《跋文》及韩复榘题写的“县治更新”四字,记录下了历城县政府搬迁至王舍人庄的历史。

据说,历城县政府迁移之前,在勘查具体方位时,可谓煞费苦心。原因是,王舍人庄自明清以来,虽称不上八街九陌、九衢三市,但也算得上是人稠物穰之地,新址若依庄而建,势必破坏原有风貌;若避开繁华村庄,选择空旷之地,则关乎风水,需顺风顺水,于是乎经多方勘查,发现医院这个地方,左有鲍山,右有张马泊,南望有山,北望则一马平川。虽然北望一马平川,在风水学上有些缺憾,但平川之上,有一古墓,能弥缝其阙,因而最终选为新址。

这座古墓,当地人称“王灵官坟”。王灵官,名常,汉明帝西蜀人,从师张太陵学道,时著灵异。宋徽宗时,敕封“隆恩真君”;明隆庆时,又加封“大德显灵王灵官”之号。关于王灵官墓,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载有陈永修的《过灵官墓诗以纪实并序》四首,选其一便可窥其端倪:

见说灵官旧姓王,世家西蜀法名常。

而今王舍留祠墓,将是衣冠埋异乡。

岁月如歌,沧桑巨变。自年始,张贺元当年命名的沧溟街、吉庆街、吉祥街、望山街、望县街、兴隆街、朝山街,还有孙家胡同、苏家胡同、韩家胡同、孟家胡同、狮子胡同,等等,在大规模旧村改造中,成了人们的记忆,随之崛起的是鲍华苑、鲍芳苑、鲍贤苑、鲍新苑的现代化楼房,这让王舍人庄人跟上时代步伐,迈进新时代。

郭光明(男),山东济南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校园散文诗协会理事、中国旅游文学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理事、济南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济南市历城区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院第十六届中青年散文作家班学员,《散文选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鸭绿江》《北方文学》《长江丛刊》《大众日报》《联合日报》《山东工人报》等。著有《心灵隽语》《一窖浓郁的陈年美酒》《郭光明散文选》散文作品集、编著《历代诗人咏历城》。

长按







































白癜风用什么药膏
专家解析百癣夏塔热片副作用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tz/4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