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陶瓷香港艺术馆中国艺术品欣赏
九月收藏 收藏/文化/艺术/价值 -- 6/19 ﹏ ﹏ 綠釉陶望樓 漢(公元前-公元) 高:厘米 闊:48厘米 漢代燒製低溫鉛釉陶器,以綠色和褐色為最常見。由於含鉛量高,不宜用於日用品,所以鉛釉陶器只能作為陪葬用品,又稱「明器」。 漢代中原一帶人們心中「事死如生」的信念根深蒂固,是以厚葬之風極盛,陶製殉葬品隨之流行,包括有各類建築物、各種生活用器及侍從陶俑。此望樓高四層,泥質紅陶,施以低溫鉛綠釉。樓向外伸出四層飛檐,四角飾有上翹葉形岔脊。檐上有斗拱支撐,反映漢代建築特色。最高層正脊中央塑以一隻展翅小鳥。二、三、四層樓設平臺,正面有斜十字紋窗,並有菱形格子及斜紋欄杆。每層樓閣窗內均塑人們向外張望,倍添生趣。 三彩鎮墓獸 唐(-) 高:69.9厘米 闊:20厘米 唐代三彩器主要是陪葬用器,是唐代新出現的陶工藝。它是由漢代單色鉛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以銅、鐵、鈷等作為呈色劑,以攝氏度左右燒成深淺不同的黃、綠、藍、褐、紫、黑等色彩。由於釉汁流動性強,燒製時向下流淌,各色釉相互浸潤,形成各種色素濃淡協調的層次變化。 唐代古都西安和洛陽墓葬遺址出土唐三彩數量最多,種類豐富,計有各式生活用器,也有人物、動物陶塑;甚至有建築模型,都是唐代貴族生活寫照。 這隻鎮墓獸蹲踞於台座上,形相詭異:頭長雙角,瞪目,巨口獠牙,絡腮鬍,肩生雙翼,長腿蹄足。通體施黃、綠、白三彩釉,各種釉色互相交融,形成斑爛淋漓的效果。 唐代貴族墓葬多置鎮墓獸於墓室門口或四角,他們相信面目猙獰的鎮墓獸能保護墓主,驅走邪魔妖道,防止盜墓者入侵墓室重地,屬壓勝之物。 白釉印花花卉紋方碟一對 遼(-) 高:2.5厘米 長:10.5厘米 北方契丹族於年在中原北方地區建立遼國。其建立的政權大部分時間與中原的北宋時期相約,因此,遼代的陶瓷製作技術受中原地區影響較深;尤以高溫白釉瓷器,低溫鉛釉陶器與三彩器,最能表現遼國與中原的關係。不過器形如雞冠壺、鳳首瓶、方碟與海棠花式長盤等,則富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此白釉方碟源自契丹傳統使用的木製容器。方形平底,侈口曲邊。胎薄釉潤,與中原定窰製品接近。除此以外,此器造型秀美,細緻的印花與之相互配合,構思巧妙。花瓣狀四邊印牡丹和卷葉圖案,四角飾蝴蝶紋。方形底部碟心以銅錢紋樣劃分五區,空白處各填有花卉圖案,而圓邊外印卷草紋四簇。蝶紋和銅錢紋均是宋代流行紋樣。 鈞窰紫藍釉葵花式盆托 「七」字款 宋(-) 高:6.5厘米 口徑:21厘米 鈞窰為宋代五大名窰之一,窰址在河南省禹縣,古稱鈞州,因而得名。鈞窰製品始燒於唐代,盛於北宋晚期。其中的八卦洞窰更是宋徽宗時燒製御用瓷的瓷窰,製品中多有盆、洗和尊等宮廷用器。 鈞窰以肥厚的「月白」、「天青」、「玫瑰紫」等窰變釉著稱,色彩錯綜掩映,猶如晚霞幻變。此葵花式盆托通體遍施紫藍色鈞釉,造型純淨典雅,釉色凝厚瑰麗。器底刷芝麻醬色釉,有支釘痕一圈計14個,並刻有「七」字款。一些鈞窰器物底部多刻有「一」至「十」的字樣,以標明每件器物從大到小的十種型號;標號「一」為最大號,至「十」為最小號。此盆托為鈞窰常見器形,以配搭同釉色花盆使用;北宋後期,朝廷為了種植奇花異草和製作怪石盆景,便燒製了各式花盆。這葵花式盆托便屬此窰燒製陳設用瓷的代表作品。 釉裏紅纏枝花卉紋大盌 明洪武(-) 高:10厘米 口徑:20.3厘米 釉裏紅屬釉下彩瓷器。用氧化銅作彩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後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焰氣氛中一次燒成。由於銅紅發色技術難掌握,成功地燒成鮮艷的紅色色澤例子並不多。釉裏紅在元朝景德鎮創燒,明洪武年間較為盛行。而以宣德、清康熙、雍正時期製品最為出色。 此盌為明洪武時期製品。盌口微敞,深腹,腹壁微鼓,圈足較大。釉色白中發灰,微微泛青,內外壁滿佈裂紋,有棕眼和漏釉現象。盌內、外均以釉裏紅繪出花紋,口沿內外及足部均繪回紋,盌內底繪折枝牡丹,內側壁繪纏枝菊花紋,外壁繪纏枝牡丹紋。 青花螭龍纏枝牡丹紋瓶 「天順五年」款 明(年) 高:29.8厘米 腹徑:20厘米 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歷時29年,由於社會動盪,經濟紊亂,景德鎮官窰大大減產。後人稱此時期為中國瓷器史上的「空白期」。民窰並未因此而停止生產,但有款字的瓷器,尤為罕見。這時期傳世及出土瓷器中,以青花居多。 此青花瓶長頸,至肩部漸寬,鼓腹、歛足、圈足脫落。口沿曾被磨去,缺釉處露出胎土。瓶身紋飾分三部分,以青花弦紋分隔。第一部分由口沿至肩,白地上貼附高浮雕螭龍,龍身施鈷藍,環繞瓶頸。空隙之處繪金錢、書畫、蕉葉和方勝等雜寶,近肩部飾山石草葉。第二部分於鼓腹施纏枝牡丹紋。第三部分於腹下近足一周書寫銘文:「夏梅田都鐸源汪村社奉佛弟子程鋹妻鄭氏喜捨香爐壹付入本里華林供祈宦途清吉天順伍年秋九月吉日題」,底施白釉,胎體厚重。 此瓶器底書天順五年款,彌足珍貴,對探討宣德以後三朝瓷器的發展,甚具研究價值。 此盌整體紋飾線條流暢,圖案清晰,為明代初期釉裏紅之佳作。 鬥彩蓮花紋高足杯 「大明成化年製」款 明成化(-) 高:8厘米 口徑:6.1厘米 鬥彩始創於明朝宣德年間,至成化發展成熟。鬥彩工藝是先以鈷料勾畫紋飾輪廓,或繪畫局部圖案,然後罩以透明釉,以高溫燒成青花瓷器。再在透明釉表面綴填多種低溫彩料,入窰燒第二次而成。由於釉下青花和釉上彩互相輝映,爭妍鬥麗,故稱「鬥彩」。 這件高足杯侈口窄唇,弧形深腹,足底部向外撇。外壁繪番蓮紋,以青花勾畫輪廓和填入藍彩部分,並以釉上紅、黃、綠彩填綴花瓣及葉子。口沿內、外及高足外撇底部,繪青花單圈線。底部空心不密封,內以青花楷書寫「大明成化年製」兩行六字款。此杯造型端雅,瓷胎潔白,胎體輕薄,紋飾秀麗,堪稱明成化鬥彩中的精品。 廣彩開光花鳥紋葫蘆瓶 清乾隆(-) 高:56.5厘米 腹徑:33厘米 「廣彩」屬銅胎畫琺瑯器。琺瑯彩料是在明代由歐洲傳入中國,主要施於瓷胎、玻璃胎和金屬胎上。有帶金屬絲盤結花紋的「掐絲琺瑯器」(即「景泰藍」)與及把琺瑯釉料填入經敲、刻或鑄成的凹陷花紋內的「內填琺瑯器」。清代畫琺瑯器多由歐洲經海路傳入廣州,當地人仿效燒製,是以產生「廣彩」器或「廣琺瑯」之名。製法是先在銅胎上塗施一層不透明琺瑯釉,入窰燒後使表面平滑,然後繪上圖案,再經焙燒而成。 鬥彩暗八仙紋笠式瓷盌 「大清乾隆年製」款 清乾隆(-) 高:5.4厘米 口徑:19.5厘米 中國歷史博物館捐贈 清代乾隆年間,彩瓷製作發展到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此鬥彩八仙紋裦侈口、寬沿、折腰、高足,形如覆笠。內壁繪八仙的法器,即「暗八仙」紋,外壁飾四季折枝花卉。鬥彩工藝是先以鈷料勾畫紋飾輪廓,或繪畫局部圖案,然後罩以透明釉,以高溫燒成青花瓷器。再在透明釉表面綴填多種低溫彩料,入窰燒第二次而成。由於釉下青花和釉上彩互相輝映,爭妍鬥麗,故稱「鬥彩」。圈足內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製」款。 八仙是道教傳說人物,清代裝飾常見採用,而「暗八仙」則只繪畫八仙專用的器具,作為其獨特記號。八仙器具包括﹕鐵拐李的拐杖和葫蘆、藍采和的簫、漢鍾離的扇、呂洞賓的劍、張果老的魚鼓、曹國舅的玉版、韓湘子的花籃及何仙姑的荷花。它與「八仙」紋一樣帶祝頌長壽之意。 此瓶為銅胎,葫蘆形。瓶身呈瓜棱狀。通體施琺瑯彩,在滿佈斑點的黃釉地上繪葫蘆蔓籐,代表瓜瓞連綿,寓意多子多孫;並配以白梅、綠葉、蝴蝶及草蜢等裝飾。瓶腹兩面有開光,內施天藍地繪以花卉、小鳥及蝴蝶。此瓶體積大、顏色鮮艷,描繪細緻,實為廣彩器中之精品。 石榴紅釉達摩 「灣溪劉傳」款 20世紀中期 高:47厘米 闊:25厘米 石灣是廣東重要民窰之一。石灣陶器主要包括日用器皿和藝術陶塑。當中尤以造型活潑生動,具有強烈民間色彩的陶塑最備受稱譽。塑像多以民間故事、傳說與戲劇小說人物為題。 此石榴紅釉達摩取材自家傳戶曉的佛教故事。達摩在公元年到中國,曾應梁武帝詔與他論佛法,最後因意見不同,達摩於是渡江而去,在少林寺中棲身。 此模印達摩像,底部蓋有「灣溪劉傳」四字篆文款,是20世紀著名石灣陶藝家劉傳在1年以前的作品。劉傳被視為潘玉書以後使石灣陶藝發揚光大之陶塑家,他善於塑造傳神的塑像。由此達摩靈活的姿態、傳神的面目表情、流暢的衣褶、適當的人體比例等細膩表現,便可得知。除此以外,石灣塑像另一特點是釉彩鮮明,此像採用了清至民國石灣窰盛行一時的石榴紅釉色,紅釉流淌過衣摺邊沿處形成白色的「燈草邊」,為其特色。鮮艷的釉色再配合達摩誇張的形象,相得益彰。 白料加彩螭龍纏枝花卉囊形樽 「乾隆年製」款 清乾隆(-) 高:18.5厘米 此玻璃樽仿如一個黃色包袱,樽頸飾以一個浮雕絲帶繫結,白色玻璃樽身飾以鮮艷奪目的琺瑯料繪花紋。錦地上繪有牡丹、芙蓉、桃花與石榴花組成的圖案,上面再畫上12條螭龍,分別在纏枝花叢間翻騰穿插,生動優美。 琺瑯彩繪玻璃的工藝,始於清代康熙年間(-)。年,康熙下旨設立玻璃廠,玻璃廠在盛清不斷擴大,為宮廷燒造大量玻璃製品及賞賜用品。至雍正(-)及乾隆期間,製品無論是品種、色彩、造型和裝飾工藝方面也達至高峰。此件玻璃器反映乾隆時期(-)繁縟華麗的裝飾風格,紋飾細緻繁密,做工極為精細,樽背的一朵花蕾中心更巧妙地繪畫托出「乾隆年製」四字,設計匠心獨運。 劉傳(1-) 劉海戲蟾 「灣溪劉傳」刻款 20世紀初期 高:28.8厘米 胡錦超先生捐贈 此石灣窰作品以「劉海戲蟾」為題材,劉海坐在大石上,以金錢作餌,釣引在石縫間的蟾蜍。劉海造像神情生動傳神,大石、蟾蜍、衣褶等不同物料紋理表達清楚細緻,作品後方有「灣溪劉傳」印款,是著名近代石灣名匠劉傳(1-)的後期作品。 劉海本名劉海蟾,民間傳說提及他前半生貪圖享樂,後來看破世俗成仙,常與三足蟾蜍作伴,愛在市集以撒金錢作幻術,勸勉世人盡早擺脫對錢財的慾望。「劉海蟾戲錢」經民間輾轉相傳,就成了「劉海戲蟾」的故事。 「劉海戲蟾」的故事廣受世人所喜愛,劉海和蟾蜍被描繪成廣撒金錢的福神,常見於中國年畫、玉器、竹木、牙雕,以至陶塑等藝術表現上。 吉州窰黑釉貼剪紙四鳳紋碗 南宋(-) 高:6.5厘米 口徑:16厘米 郭修圃伉儷捐贈 此碗外施玳瑁釉,內施黑褐色底釉加黃褐色窰變釉。碗中剪貼四飛鳳紋於碗邊,一朵梅花紋置於碗中心。 這種貼剪紙花紋碗是江西吉州窰的典型器物。窰匠善於運用兩種不同釉料創造出窰變及剪紙裝飾,成為吉州窰器的特色。剪紙裝飾的做法是在上了底釉的器物上貼上剪紙花紋,然後再上一層較淺色的釉,便能造出利落的剪紙裝飾圖案及窰變釉的效果。這種技法被稱為「剪紙漏花」,是吉州窰窰匠首創的特色工藝。 黃古珍(-) 彌勒 「黃古珍」印 晚清 高:18.6厘米 胡錦超先生捐贈 此彌勒佛像面部表情逼真,頭腹手足,呈色如一,上白釉處亮度適中。塑像無論在造型、神情刻劃及燒製效果方面均反映了陶匠極高的陶塑造詣。此像底部有楷書長方形「黃古珍」印款。 據佛經記載,彌勒是釋迦牟尼的弟子。佛經說彌勒上生於兜率天內院,經歷相等於人間56億萬年之後,才下生人間。故彌勒佛又稱「後生佛」、「未來佛」。民間早已流行彌勒信仰,五代時,彌勒以「布袋和尚」的形象出現,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身倚布袋。彌勒佛像被放在寺院的天王殿供奉,予人以皆大歡喜的感覺。 -END- 图片:香港茶具文物馆 排版:赵小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tz/4115.html
- 上一篇文章: 六一精彩回顾三青州京师阳光幼儿园ldq
- 下一篇文章: 石榴花开视频金奖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