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治的好 https://m-mip.39.net/pf/mipso_6703361.html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端午节。今天农五月初五就是传统节日端午节了,它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可以说,端午节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节日,却也是中国人最陌生的节日。除了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围绕端午节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呢?给大家整理了端午节精选素材大全,包历史故事、好词好句好诗、手抄报精选,非常实用!

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子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视频来源腾讯视频

端午历史故事除了有“端阳”的称呼之外,端午节还有20多个不一样的称呼,如端五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解粽节、女儿节,等等。每一个名称都代表了人们对端午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独特的理解。除了有众多意义不同的“名字”之外,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也有多种说法,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屈原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曾写下《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异常哀痛,纷纷到汨罗江边去凭吊。人们拿出准备的各种食物丢进江里,意在喂饱江里的鱼虾等,这样它们就不会去咬食屈原的身体。后来,慢慢演变为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开展吃粽子、喝雄黄酒、龙舟竞渡等民间风俗活动,目的都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祠在我国江浙一带,则流传着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名臣伍子胥的说法。伍子胥曾辅助吴王夫差打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建议夫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更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伍子胥自刎而死,死前说道:“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怒不可遏,命人于五月初五将伍子胥的尸体扔入江中。吴国百姓十分敬重和缅怀伍子胥,将其尸首打捞上来埋在吴县胥口。此后,吴越人民奉伍子胥为江神、波神,还专门供奉有伍相祠。年初,“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伍子胥雕像还有人认为端午节来源于曹娥庙中供奉的曹娥娘娘。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为了找到父亲的尸身,她于五月初五投江,之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佳话。人们被她的孝节所感动,将其殉父之处称作曹娥江,在其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将其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因为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也将端午节视作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进入20世纪后,学界关于端午起源的说法不一,诗人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对龙图腾的崇拜。他在《端午考》一文中提出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崇拜的节日,是“龙的节日”。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百越族,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之中,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也成为全中华民族的节日。这个花神不太美提到花神,大家脑海里就会出现诸如牡丹仙子一样美丽脱俗的女神形象。但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石榴花神,则会让人大跌眼镜。关于五月石榴花神的传说,最著名的是钟馗。钟馗,生前性情暴烈正直,死后更誓言除尽天下妖魔鬼怪,其嫉恶如仇的性格恰如石榴花般火热刚烈,适逢端午时节石榴花开,大家便把钟馗视为石榴花神。除了将钟馗奉为石榴花神之外,人们还习惯于端午节时,在家门之上悬挂张贴钟馗画像,用以镇宅辟邪。只见画中的钟馗面貌狰狞可怕,手持宝剑,民间相传的“鬼王”果然名不虚传。据记载,钟馗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入京应试考取状元,但因相貌丑陋而被除名,他一怒之下触阶而死。唐高祖感动之余,便赐绿袍将其厚葬。钟馗死后成神,曾替唐玄宗捉鬼,后世便将他尊为“鬼王”。五月也称“恶月”,天气湿热,病疫流行,古人认为这都是恶鬼作怪,此时应请出钟馗来消灾解厄,这也是端午节张贴钟馗画像的原由。门上张贴钟馗画像远远不够,端午节时还有跳钟馗的活动,这是古徽州遗存下来的一种民俗表演。据称,跳钟馗流行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之所以在端午节演出跳钟馗,寓意消除五毒,驱邪降福,保佑百姓安康。跳钟馗以跳为主,形成一种独特的舞姿。表演时,最前边是“蝙蝠”,蝙蝠引路寓意引福,钟馗赐福,福满人间。只见“钟馗”手持宝剑,饮雄黄酒壮胆,奋勇斩杀“五毒”。“五毒”代表邪恶势力,危害人间。如今,每逢端午节,徽州民众依然会请出刚正不阿的钟馗出来造福人间。描写端午的好词

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诗人节五蛋节雄黄酒赛龙舟包粽子粽叶飘香香嫩糯米鲜美夹心龙舟竞渡屈志从俗五月端阳风雨端阳重五山村欢歌笑语江米粽子粽子飘香风雨端阳人声鼎沸阖家团圆

描写端午的好句

1.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2.端午是个美好的节日,在这并不美好的现实中可以寄寓一些幽思,让凡尘蒙蔽的心,在青色的古意间得到片刻的回归,认取生命中的真意,可以让生命更加真实一些。

3.端午是传统节日,在莆田就有这么一首不和谐的童谣,五月初一便拉开了端午节的序幕。从初一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端午节的用品,虽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让人眼馋的自然要属端午中的美食了。

4.端午节早晨,起床后,母亲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踝上缠上五彩的丝线,今后一直带着,据说可以去病除邪。其实在我心里,这些五彩的丝线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镯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会花些钱给自己的小孩买香荷包带在身上,我的母亲是自己亲手用些小布头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很高兴。

5.端午节那天,妈妈都会用根根细绳细致地编成筐,按以往的习俗,编8个层,奶奶煮好蛋后就拿出3个最光滑的。底层放一个,接着是桃子。每种都是3个,用了6层。第2层就是一个步老虎,是看护这些东西的。最后挂在门口,按照长辈说的,纪念屈原。取下来时,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个盒子里,与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团聚。

6.当我们面对别人的灾难,日渐麻木时;当我们遇到挫折,愤世嫉俗时,不要让敌意遮住了双眼。去相信世界还有爱。也许曾经被伤害,曾经被欺骗,可是为什么要宁可相信让人痛苦的东西,而拒绝去接受美好呢。

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8.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

9.被忽略的端午,我已过了好几个。竟也习惯了没有彩绳的节日。只是当看到同学手上带着五颜六色的彩绳时,我虽然会不屑一顾,说那是小孩子的东西罢了。但心中,还是会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爱编织的端午的彩绳。

10.杯酒过汨罗这个耐人寻味的已然离我们远去,可以探寻的足迹唯有盘中微微泛黄的粽叶,婉转西流的汨罗江和江边那一缕亘古不变的。

11.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节目之一。妈妈和阿姨总会买了好多的粽叶,用水少泡着,洗干净码好。粽子的馅一般是糯米,配上绿豆、红枣等,煮熟。然后在妈妈和阿姨的一阵灵巧的忙碌之后,我们小孩便馋猫般围着蒸笼转,等待粽子出笼的时刻的到来……

12.“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极其隆重的节日,她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而诞生的。可以说,在人类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我们中华民族一样二千多年来,每年都以一个隆重的节日来纪念一个诗人的逝世。

描写端午的好诗端午日赐衣(唐)杜甫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乙卯重五诗》陆游·宋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同州端午》殷尧藩·唐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屈原庙》唐崔·唐谗胜祸难防,沈冤信可伤。本图安楚国,不是怨怀王。庙古碑无字,洲晴蕙有香。独醒人尚笑,谁与奠椒浆。《端午即事》文天祥·宋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端午日》殷尧藩·唐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浣溪沙·端午》苏轼·宋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端午三首》赵蕃·宋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端午》李隆基·唐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顾太清·清薰风殿阁樱桃节,碧纱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野人知趣甚,不向炎凉问。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黄庭坚·宋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端午节手抄报

●●●END●●●

来源丨百科知识等欢迎收藏及转发至朋友圈

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技术支持/商务合作:泉州维拓广告有限公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tz/5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