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勋,宁兆卿陕西商洛道情文化价值研
本篇刊于《当代音乐》年第7期。 最终成稿请查阅本刊。 摘要 陕西商洛道情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我国道教,是指道士在化缘时所诵咏的经调,它同时也是陕西商洛道情的始祖,自唐代以来广为流传,目前广泛流传于陕西商洛各个城镇乡村中。本文简单研究了陕西商洛道情文化中的核心精髓——道情戏,从它丰厚的历史底蕴、精彩的剧目创作、独特的音乐结构以及发展传承几个方面展开研究论述,感受它的文化价值内涵。 关键词 商洛道情文化;文化价值;道情戏; 音乐结构;传承发展 陕西商洛道情文化中的重要内核就是道情戏,它是商洛小地方土生土长的小剧种,自20世纪50年代地方“双百”政策的指引下才开始焕发活力。在当时,商洛人大量组织人力深入山区调查研究,挖掘并整理出了大量文献资料,在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后将这一古老剧种再次发扬光大,展示了它蓬勃的艺术活力。在年,商洛道情也被正式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地方文化的重点展示和保护对象。 一、商洛道情文化的基本概述 现如今,商洛道情文化正处于百花齐放的发展盛期,地方上大大小小的商洛剧团中大量文艺工作者与农村商洛道情戏艺人、传承人进行交流沟通,学习掌握了道情戏中的大量演唱方法、技巧、曲调种类等,通过精彩的艺术演绎加工让道情戏焕发第二春。就道情戏本身而言,由于它的文化底蕴丰厚、音乐曲调结构独特,所以演唱时它的欢音更加爽朗明亮,苦音更加凄楚悲凉,而拉簧帮腔则显得格外气势恢宏、音韵无穷,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可客观真实地表现出戏中各类人物角色的不同身份以及悲欢离合情绪,非常生动感人。 年以来,伴随商洛文化发展推广的逐渐深入,许多全新的道情戏剧种登上舞台,例如《一文钱》《回娘家》《农家媳妇》等,甚至还包括了《梁祝》这样的中国经典曲目也被改变成商洛道情戏。这些都说明了商洛道情文化的发展是有活力的,而且人们对于它的文化传承发展正在一步步改善,商洛文化的未来值得期待[1]。 二、商洛道情文化的不同价值研究 商洛道情文化发展传承至今是具有它一定的价值的,这些价值内涵体现在多个方面,下文主要结合三点来谈。 (一)历史文化价值 商洛道情戏是流传于陕西省商洛市的民间戏曲形式,有千余年的历史渊源,扎根于民间,与广大汉族劳动人民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是人民群众一种重要的娱乐形式。商洛本身就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是湖北、河南、陕西三省交界处,商山洛水就是它的文化代表符号。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土人情中不但兼具了南方的灵秀,更却拥有北方的粗犷,地域文化风格相当独特。商洛也是商洛道情文化的发源地,自唐朝以来,道教道士发明了一种以说唱清理为基本曲调的民间文化内容,在经过长期的演变流传后逐渐形成商洛地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剧种,即商洛道情戏。在《陕西戏曲总志》中记载了有关商洛道情文化的发源,早在明崇祯年间,有白米虫到商洛表演过道情戏。而在解放初期,商洛地方也邀请大量专家考证了商洛道情的起源,根据《商洛文史资料》内容注明,商洛的确是陕道情文化的始祖发源地,因为在清同治七年()间,商洛洛南桑岭地区就已经有张天泰等人组织开设了皮影班,整整经历了四代人。清光绪八年(),又有丹凤竹林关人徐明启办班,传世五代经久不衰。新中国成立后,商洛道情戏已经拥有了相当深厚的社会文化底蕴,顺理成章成为商洛民间最为重要的小戏曲种类,不断焕发活力生机,甚至组建了专业剧团,将商洛道情搬上了戏剧舞台,为更多人所了解和喜爱。 从商洛道情本身看,它的文化风格还是相当独特的,它具有极为丰富活跃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文化渲染力。它的音乐表现内容与形式丰富、旋律质朴、语言真切、个性鲜明,整体文化表现非常贴近百姓生活,具有着特别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商洛及周边地区人们青睐。时至今日,商洛道情文化中所表现的依然是基层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它就是扎根民间、展现广大劳动民众生存发展的民生文化,丰富且深层次呈现着商洛地区基层百姓的喜怒哀乐。 (二)剧目创作价值 商洛道情在最初以皮影戏艺术形式展现于世,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被专业剧团正式搬上戏剧舞台,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反响,也让其剧目创作更有价值。根据统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商洛道情剧作家所创作改编的大小戏剧剧目超过数十出,目前许多道情戏更结合商洛花鼓产生了十分强烈的社会反响,打造了如今商洛戏剧品牌,让商洛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戏剧之乡”。就行业人士看来,商洛道情是最具有发展潜力艺术剧种,像《一文钱》《隔门贤》《梁祝》《红色娘子军》《山花姑娘》等各种类型(传统剧、现代剧)丰富,而像《一文钱》更被拍成戏曲片被拷贝发行到东南亚、美洲等各个国家,真正令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如今,商洛剧团所创编表演的《红石匠》《青山谣》《夜审》《望春花》均获得各种奖项,且受到地方政府乃至国家文化部的高度赞扬肯定,这些都体现出了商洛道情文化的宝贵价值,令其有机会享誉三秦大地。 (三)音乐特色价值 商洛道情戏拥有极为特殊的唱腔——板腔音乐结构,它的旋律中包含了大量的四度、五度大跳音调,另外还有级进式音调,两种音调的灵活组合让戏剧演唱技法更加丰富化。再配合商洛方言,整体艺术风格表现相当质朴细腻,开阔明朗。整个道情戏的唱词主要是齐言七字句、十字句,另外还有长短句散文句式,音乐结构表现形式丰富[2]。 商洛道情的音乐句式结构为其唱腔规律形成奠定了关键基础,道情戏中大多以慢板为主,配合部分静板内容,开口于强拍,例如二八板。整段唱词平易通俗,唱腔十分清新优雅。从道情戏的旋律看,它非常婉转开朗,节奏轻松自由明快,其中蕴含了大量的静板说唱体。在被正式搬上舞台后,道情戏吸取了大量的民间音乐文化素材,并对原有的“静板”唱腔进行了大幅度改良,加入了男帮男、女帮女以及丰富的二部、三部合唱形式,它很好解决了男女同腔同调的历史疑难问题,在音域、移调、转调等方面都有所加强,折让道情戏的演绎风格更为丰富。当然,商洛道情戏的伴奏乐器也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文乐(二胡、曲笛、二股弦、低音板胡等)、武场(渔鼓、鼓板、水水、皮梆子等)等多种伴奏乐器表现形式[3]。 商洛道情戏音乐结构的艺术特点更是独具特色: 1.唱板。有慢板、紧板(又名撩子代板)、二八板(即“二六板”)、辘子、尖板、滚白、嘛韵(亦称“嘛簧”,即后台伴唱帮腔)。分欢音韵、苦音韵、回头韵、花花韵四种。各唱板又有欢音、苦音之分。唯“滚白”只有苦音。嘛韵是道情剧种独特风格之一。在传统唱腔中多为两句一嘛韵,亦有多句嘛韵的“串句”形式,也有多句不定数定韵的。弦乐曲牌有[鲜花开](又名“游花园”)、[开板][八板][雪花飘][分点子][梳妆台][双放牛][游板](即“游弦”)等;唢呐曲牌:[流水空场](又名“摆场”)、[地留][娃娃][石榴花][大开门][毛毛点][点将][紧慢因缘][三眼腔]等;板头有大起板、小安板、尖板(艺人称“安头”)等。 2.唱腔规律。慢板,过门后静板,开口于强拍;二八板,过门完后开口于后半拍;紧板,过门完紧接着开口;尖板,紧打慢唱,开口较自由。以“说唱体”(静板)为主要形式,唱词平易通俗,唱腔清新幽雅。旋律婉转、开朗、节奏自由明快。搬上戏曲舞台后,吸收一些民间音乐素材,对原“静板”唱腔,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提高。嘛簧也做了改革,分别采用男帮男、女帮女、二部或三部合唱形式。唱腔解决了男女同腔同调的历史难题,适度提高音域,采用移调、转调等伴奏法,使其风格更为丰富。 3.伴奏乐器。文乐有二股弦、低音板胡、二胡、曲笛、反调板胡;武场有渔鼓、简板、鼓板、大锣、大钹、皮梆子、水水等。领乐为渔鼓、板胡。扎根于民间的商洛道情戏,自古至今,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伴随着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发展至今。 三、商洛道情文化的传承发展 商洛道情文化在市场经济、外来文化的多重大潮冲击下受到影响,客观讲商洛当地确实存在着道情文化“假繁荣”的现象,甚至一度出现了作为商洛深山独特艺术剧中的严重生存危机。为此,商洛当地政府也为该艺术剧中的未来顺利传承发展组织调研、制定政策并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计划。年,商洛道情文化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地方大量搜集整理、挖掘民间传统剧目46部,并将它们中的大部分改编为大型商洛道情戏剧目搬上舞台。年至今,商洛道情剧团还组织人员前往乌克兰、俄罗斯等地交流演出,让商洛道情文化再度唱响世界[4]。 结 语 商洛道情文化作为“秦岭最美文化”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强市、文化旅游兴市战略发展的关键。在讨论其文化价值的同时,人们也必须深度思考未来商洛道情文化的发展道路,尽最大能力保护文化传承,提出各项保护计划措施,为商洛道情成为独具纯正秦韵的艺术奇葩、香满神州而不断努力。 注释 [1]张 平.浅谈商洛道情的传承与发展[J].新丝路,(04):—. [2]刘志华.基于商洛道情传承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艺术评鉴,(07):—. [3]刘志华.基于商洛道情传承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研究[J].艺术评鉴,(05):89—90. [4]于 蕾.为爱流淌——在继承商洛花鼓的道路上奋力前行[J].新丝路,(0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tz/6160.html
- 上一篇文章: 石榴施肥根据需要来管理
- 下一篇文章: 儿童节专刊看古人对颜色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