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里的端午节
点击"蓝字工笔画"免费订阅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祝安康与纪念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形式: 一、吃粽子 端午节裹角黍(故宫博物院藏)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二、赛龙舟 端午节龙舟竞渡(故宫博物院藏)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三、观竞渡 端午节观竞渡《清史图鉴》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三、挂菖蒲 端午节卖菖蒲草《太平欢乐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观竞渡 端午节裹角黍 也就是现在的裹粽子 ▼《射粉团》,题:“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赐枭羹》,题:“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官以恶鸟,故食之。” ▼《採药草》,题:“五日午时蓄採众药治病,最效验。” ▼《养鸲鹆》,题:“取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 ▼《悬艾人》,题:“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系采丝》,题:“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裹角黍》,题:“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 端午图欣赏 ▼ 绢本,设色,纵厘米,横84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的。 宫中档案说此图“端阳节备用”,表明当时宫廷也有端午使用菖蒲、艾蒿的习俗。 端午图[清]任颐广东省博物馆藏 图中画的有枇杷、花卉、艾草、大蒜,构思巧妙,形式美,下笔如风。 “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枇杷是端午节前后的时令水果。在江南一带,过端午节不仅要吃粽子,而且还要吃枇杷。 大蒜自古就是天然杀菌剂,有“天然抗生素”之称。在湖南、河南、浙江等地区,端午节这天,人们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作为端午节早餐食用。 端阳景图[清]余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画家余樨所绘的《端阳景图》,以挺秀细润的笔法,将菖蒲、蜀葵、豆娘、蟾蜍和青蛙等动植物生动逼真地刻画出来:在日丽水暖的郊外,野花竞相绽放,各种植物蓬勃生长,青蛙、蟾蜍和豆娘等动物在明媚的阳光中跳跃、飞翔,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端午习俗 ▼ 端午节挂的香囊 在南方一些地区,现在每年端午老人们还会给小孩们身上挂红色的砂绳,据说可以驱邪保平安。 端午挂钟馗像驱邪魔 忆往昔,每到端午的时候家里会提前洗粽叶,把糯米泡上一天,然后邻里几个人坐在一起裹粽子,能裹上一下午。端午的一起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望和热爱。 现在一切已经离我们远去,只能在店里买些看似美观的粽子,吃起来也没有了最初的感觉,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应该得到传承,逝去的美好,等待着我们复兴。 声明: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zz/10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优秀奖新登镇中学八9班朱子雯六
- 下一篇文章: 回顾,展望系列之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