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五日为“端阳节”(民间亦称为端午节)。端午节作为传统节日,其由来已久,更是和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搭上了关系,因此,很多地方都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可在北方民间,端午节不止是吃粽子一种习俗,还有其他的庆祝方式。

01节日由来

传说由楚地传入,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在这天投江自杀,以抗议楚王的腐败误国。

端午节作为传统节日由来已久

另一种传说认为端午节是中原原有的节庆,因为农历五月初五前后,害虫开始大量繁殖,提醒人们从这月开始,加强保护自己,消灭害虫。

02端午节信奉的“神灵”与传说

端午节,民间最崇信药王与屈原。

药王和屈原是正义力量的代表。

传统上必须吃饺子或者粽子,要祭拜药王和屈原,也祭拜其他神灵,传说这样可以动员一切正义力量,保佑人们身体康健,不被邪气冲击。

亦传说这天蛇精诸类妖怪要出来作怪了,女子、小孩儿要戴用辟邪药铁里枣等制作的香袋,门口要挂艾草,能抵御妖怪的侵袭。这天,民间传统上有人捉些癞蛤蟆,杀死晒成墨蛤蟆(即晒成黑色),然后研磨成面,说可以治疗许多毒疮,还可以治蛇咬。这大抵受了道教的影响。亦有“白蛇传”中法海治白蛇精的影子。

端午佩戴香囊

但是后来,“端午节”这个原本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后来被演变为崇拜药王避邪消灾的日子,家家门上插艾草以驱赶瘟神,人人身戴香囊以避邪气。

这一天,也是父母探望已婚女儿的节日,要给女儿去粽糕或糖糕、油条等好吃的东西,俗称“送端午”。

03端午节的民间庆祝方式

(1)采艾草。

老百姓在这天习惯三三两两到野外采集艾草。采集一捆,回家后分成小把,悬挂在屋檐下、窑门口,据说有避瘟作用。也有人趁空,把艾草拧成绳,结盘悬挂屋檐、窑门墙上,以备暑热天熏蚊蝇用。

(2)制作佩戴香囊,制作蛤蟆墨。

节前,家庭妇女、年轻女子就忙碌起来在野外采集铁里枣(莎草根茎)等香料,晒干,研碎,找各种碎布片,精心拼做香囊,这是手艺的大比拼,看谁做的精致好看。然后,端午这天,送给别人(多是小辈人),也有的自己戴。这天,人们能带上这种饰物,是一种荣耀。

民间制作香囊手法各异

制作蛤蟆墨,是人们捕捉蟾蜍,除内脏,晒干成如墨的黑色,做药用。据传,研粉服用,可以清热解大毒,能治疗噎食(食道癌)等重症。

(3)吃饺子、粽子。

这天中午的饭食,一般户家不是饺子,就是粽子。吃粽子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传说五月端午这天屈原投江后,人们为怕鱼食其尸体,就投到水里许多好吃的粽子,吸引了鱼的注意力。以后,就有了这种吃粽子的习俗。饺子是北方人最好的饭食,过去都叫扁食,这天敬神,大概扁食适应神的口味吧。

(4)采草药。

古时,医疗卫生事业不发达,小病多是自己采集草药。端午节这天,是采集药材的好日子,人们多采集车前子、远志、防风、金银花、薄荷等草药晒干,以备使用。

04节日习俗背后的文化故事

(1)采艾草。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艾草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因为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

采艾草,卖艾草

(2)贴“午时联”

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句子如“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等。

(3)挂石榴、胡蒜或山丹

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黄巢。

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是一种常见的中药。

而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还有一段故事。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一个村落,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唯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

门口挂石榴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zz/11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