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成人礼七月初七的出花园仪式
“出花园”仪式——潮州成人礼的独特传统在潮州,有一个别具一格的成人礼仪式,被称为“出花园”。它独特而富有意义,在每年的七月初七举行,象征着年轻人向成熟迈出的重要一步。这一传统仪式,不仅是对年轻人独立成长的见证,更是对他们未来人生的美好期许。 一、“出花园”仪式的由来与寓意“出花园”这一潮州独特的成人礼仪式,其历史可追溯至年。这一传统仪式,不仅承载着潮州人民对年轻一代的殷殷期盼,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一仪式如期而至,标志着年轻人开始走向成熟,独立承担起人生的责任。 二、出花园的寓意在潮汕人的观念中,未成年的孩子被视为一直在“花园”中生活。当孩子年满十五岁时,父母会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为其举行隆重的“出花园”仪式,以此象征着成人礼的到来。这一仪式寓意着孩子未来的人生将充满圆满与进步,有望脱颖而出,成就非凡。旧时,在潮汕地区,十五岁成人礼这一天有着一系列的仪式。有些地方会采摘十二种不同的鲜花,让孩子在花水中沐浴,寓意洗净稚气,迎接成人。孩子还会穿上新衣,包括外婆送的新衣服和一双红皮木屐,并跨出象征“花园”的门槛,寓意未来一帆风顺。此外,还要拜“公婆母”,这是最后一次向神灵祈福。在床中央,会放置一只浅沿的大笸箩,盛满米,并插上三炷香。前面则摆上十二碗甜圆、十二盅乌豆酒,以及红桃、发果、三牲等供品。男孩子供奉的三牲中的三鸟是一只公鸡,象征着朝气蓬勃;而女孩子则供奉母鸡,寓意未来能生育繁盛。在潮汕地区的十五岁成人礼中,孩子们的头上会插上石榴枝或仙草枝,寓意着洗尽稚气,迎接新的人生阶段。他们必须穿上红皮屐,并品尝公鸡头,象征着未来能够独占鳌头。这一习俗背后,还流传着一个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相关的传说。 据说,林大钦少年时期家境贫寒,买不起红鞋,于是他穿上了红皮屐。有一天放学回家,他遇到一位老者抱着一只公鸡,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其中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老者要求过路者对出下联,对得上者可得公鸡,对不上者则需赔偿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稍加思索,对出“牝羊颔下须”,对仗工整,老者便将公鸡送给了他。 回到家中,林大钦的父亲将公鸡宰杀,烫熟后特意砍了个鸡头奖励他,寓意着独占鳌头。后来,林大钦果然高中状元,名垂青史。潮汕人认为这是一个吉祥的预兆,因此在孩子入学时就会购买红皮屐,并在孩子出花园时让他们吃鸡头,以此寄托美好的祝愿。在潮汕地区的十五岁成人礼中,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出花园的孩子在当天必须待在屋内,避免在阳光下奔跑嬉戏。这一传统意味着,从这一天开始,孩子们应该收敛起稚气,变得稳重,遵循规矩。此外,家庭还会准备丰盛的供果和三牲,宴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这一重要时刻。在宴席上,“出花园”的孩子将享有大人般的待遇,被破例安排在席上的尊贵位置,这象征着孩子已经成为了家庭的支柱。亲朋好友们也会借此机会向孩子表达祝愿,寄予深厚的期望。自此,孩子们便踏出了童年的花园,挥别了花香四溢、鸟语欢歌、纯真无邪且懵懂可爱的岁月。这一步,象征着他们正式步入成年,独自踏上人生的旅程。 三、公婆母生七月初七,民间称之为公婆母生。在这一天,家中若有未满十五岁的孩子,需供奉“公婆母”(即花公花妈)。传统的香炉通常被放置在旧式的床上。祭拜的供品包括桃粿、“三角楼粿”以及“石榴棵”等红色粿品,还有三牲、甜圆和大米饭等。这些供奉在孩子年满十五岁出花园时便可撤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zz/13644.html
- 上一篇文章: 石榴石女性之石,拥有众多功效与传说
- 下一篇文章: 瓜果入画蔬果背后的吉祥象征与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