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百家年第七期精品荐读乔忠
北京什么医院治白癜风治的最好 http://m.39.net/pf/bdfyy/ 形神有规矩笔随时代律动 聚散无定法文咏人间真情 夏天的节气 文丨乔忠延 立夏 每逢立夏,人总会精神一振,“春眠不觉晓”的萎靡倏尔远遁了。 此刻犹如站在百米冲刺线上,神情昂扬,只等起跑的枪响,便弹射出去,而立夏就是那亢奋的枪声。说清这时的心情,需要打个比方。若是用上学作比,春天就像是读小学,立夏好比是升初中。小学是掌握最基础的知识,掌握未来求知、发展的工具。有了这积淀,就为未来的奋进提供了先决条件。立夏这个节令,犹如初中,是人生一个奋进跨越的最好开端。换个说法,若是用和农人息息相关的牲畜作比,春天诚如一头拉犁前行的耕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深深的脚窝,划破了大地沉睡的梦境。立夏呢?立夏不再是负重耕耘的黄牛,变为腾跃行空的骏马。随着热浪的涌起,骏马扬蹄飞奔,奔出的征尘化入万里烟云。毋需再作赘叙,就这两个比喻大家也会明白立夏和春天的最大区别是速度,是万物成长的速度在加快。 速度来自温度,来自热度。 温度是这个世界上决定生死与否的外部要素,也是决定物体质变的外部要素。温度过低,无法生存,生物都会死亡。冬季里满目荒疏,就是气温过低造成的凄凉景象。春天万物复苏,百花盛开,则是气温回暖赐予的美好风光。记不起是哪个资料记有,多数植物在12℃以上才会生长。要是想生长得快些,那就需要相对高的温度,当今大量反季节种植正是驾驭温度的结果。立夏的到来,最明显的标志便是气温升高,为万物生长提供了最需要的热度。因此,如果说春天到来让万物发芽、开花,那立夏则向万物宣告,夏天来了,气温升高,快快生长,快快挂果,快快成熟。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时节到来了,千万莫要辜负这施展生命抱负的大好时光。 农谚说:“豌豆到立夏,一夜多一杈。”何止是豌豆,小麦也是如此。“立夏天变热,一天高一节”,农人称这是窜个。窜个,多么形象的说词。窜,是很快的意思;个,是个头。窜个,不就是很快地长高吗?长高了,就孕穗,就挑旗。挑旗,就是个头长成,不再增高,顶端撒出的最后一个叶片,犹如麦秆挑着一面旗帜。接着,当然就是秀穗、扬花、灌浆啦! 《逸周书·时训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明人《莲生八戕》写道:“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都是天气转热生长加快的意思。这样的大好时令当然不能辜负,当然需要好好把握,好好操持。因而,自周朝起,立夏这日,天子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迎夏”仪式,大臣们穿的是红衣服,戴的是红玉佩,坐的是红车子,举的是红旗帜,连驾车的骏马也是红颜色。如此这般红彤彤一片,似乎才能表达人们心中的梦想:红红火火过光景。 自然,气温热到一定高度,不仅无益,反而会损伤人们的健康。因此,古人并不一味要众生在烈日下玩命,还提醒大家保健。明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冰政的凌官,每到立夏这天要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块,切割分开,再交由皇帝赏赐给官员。民间百姓自然无法享受皇帝赐冰的荣幸,不过也要在立夏这日喝冰水、饮冰茶。可见,在遥远的古代人性化就已形成习俗,就在日常的礼仪里提醒众生,劳作和保健不可偏废一方。 提速与养生并重,立夏的习俗里蕴含着发展与生存的永恒世理。 小满 小满,这名字朴实无华,直截了当写照了小麦生长的景象。 满地的麦子秀齐了麦穗,高高翘起的麦芒挂上细密的小花。未几日,小花飞落,麦穗开始灌浆,籽粒就要饱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小得盈满,不就是小满?是,恰如诗云:“小满温和夏意浓,麦仁未满粒还轻”。麦粒虽轻,但是麦穗已经长成,只待往里面灌注乳汁。这时候,要是有一场小雨那可是价值连城啊!好雨真要是知时节,不只能当春乃发生,而且也要小满乃发生。发生还必须是润物细无声,若是夜来风雨声,那可就坏了,此时小麦头重脚轻,说不定会躺倒一地,大为减产。因之,祖祖辈辈的农人都在祭祀神灵,春祈秋报。春祈什么?不就是祈求风调雨顺么!风调雨顺,方才能丰衣足食。人对自然的敬畏,对自然的依赖,至今也未能摆脱。想想,谁还敢对天地狂妄? 小满时节,是一年里人心最为舒爽的日子。春日虽好,那是缘于刚刚摆脱了寒冷的挟裹,从内心泛起的一阵欣喜。那时暖流还在和寒流拔河较劲,时而暖流占了上风,大地微微暖气吹;时而寒流又卷土重来,飞沙走石冷簌簌。唯有到了小满,这种拔河才成为往事,暖流站稳脚跟,再也不会让寒流侵袭自己的地盘。请注意,是暖流,而不是热浪。即使温度增高,还少有热浪,气候不热不凉,也就不必像前些日子一会儿棉衣裹身,一会儿单衣短袖,若是更换衣服不及时,不是着凉,就是上火。小满时节的气候,最一个适宜了得,用刻下的时尚话讲,最为适宜人们生活。 小满不只气温好,风景也好。高处的农田里是丰收在望的小麦,麦秆壮,麦穗大,看一眼就喜滋滋的。低处的水田里插下去的莲藕初露锋芒,点缀在清粼粼的水面,真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立上头是飞累了小憩,燕子却累也不敢休息,忙着衔泥垒巢。闪电一般掠过水面,又闪电一般射向高空,再看时早已飞进谁家的院落。诗情画意弥漫了田间,弥漫了村落。这风景令欧阳修看得眼馋,他在《归田园四时乐春夏》里写道:“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是呀,麦穗初齐稚子娇,田家此乐谁知晓?可惜,自己年已蹉跎身衰老啊! 小满的魅力何止于此,还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据说,蚕神节也在这日。蚕神可不是普通神,是国人眼里的体面神。古人云,下人争吃,上人争衣。在他们看来,吃饭填饱肚子就行,穿衣则要讲究。讲究是体面的需要,衣冠不整抛头露面就是丢脸。那时最好的衣服就是绫罗绸缎,可这绫罗绸缎哪一样也离不开蚕丝。中国的丝绸是华美的服饰,老外一见就爱不释手,因而源源不断运往亚欧各国。张骞开辟的那条国际贸易通道,交流物资很多,所以用丝绸之路定名,是因为运送出去的丝绸最多。中国人离不开丝绸,外国人也离不开丝绸,可想而知蚕神的地位是何等重要。蚕神重要,蚕神节也就很为重要。 那为何要在小满时节祭祀蚕神?那就再看看欧阳修的诗句“桑叶正肥蚕食饱”,这是小满的真实景象,桑叶肥,蚕食饱,过不了几日就会吐丝结茧。在此时祭祀蚕神,岂不正好? 好,好个小满,令人、令神都满意啊! 芒种 芒种的特点一个字即可以概括:忙。 忙什么?忙收又忙种。收什么?种什么? 这么说实在太乏味,干脆用两首诗说明吧!描写收的代表作,是白居易的《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看看忙到何种程度?忙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如此辛苦还不敢休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足见这收麦子的事多么重要。确实重要,麦熟一晌,午前还有点泛青,正午太阳一晒,立马灿黄灿黄。此时若不收割,风吹会落粒,雨淋会霉烂,更怕遇上冰雹打,那样成熟的粮食会碎烂在地里。农人说,五黄六月,龙口夺食。真真是夺,抢夺,和狂风暴雨抢夺,和雷霆冰雹抢夺。现在收获用收割机,省了多少事。先前用一把弯弯的镰刀割麦,割得汗流浃背,割得腰酸背疼,疼也不敢歇息,一气要割得日落月升才敢直腰,可此时腰哪里还直得起呢!有人在诗中这么写道:“父亲用弯弯的镰刀/把麦子割倒/麦子用弯弯的月亮/把父亲割倒。”写得富有情趣,活画了收割麦子的辛苦。 描写种的代表作是杨万里的《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读此诗像在看一幅劳作画,不,是在看形象逼真的电视纪录片。“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全家都动员起来了,而且分工明确,轻重有别。接秧、拔秧活儿轻,小儿、田妇干;抛秧、插秧活儿重,田夫和大儿干。干得有条不紊,干得热火朝天,干得“雨从头上湿到胛”,也不敢停歇,还得抢着干。抢什么?抢时间,分秒必争。农谚说得好:“春争日,夏争时,五黄六月争来回。”春天是一天一天往前赶,夏天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往前赶,而在播种插秧的关键时刻,则是一个来回一个来回往前赶。这是农人长期积累的经验,播种插秧倘若推迟一个来回,秋日庄稼都可能成熟不好,不争行吗? 最有意思的是芒种这个节令还潜在着农家哲理。民谚说:“四月里芒种齐芒种,五月里芒种过芒种。”这是说收割麦子的时间,若是农历四月芒种,那芒种这日准能收割;若是农历五月里芒种,那肯定要过了芒种麦子才能成熟。乍一听令人纳闷,五月比四月靠后,为何要待过了芒种才能开镰?细一想是因为农历有闰月的年份往往要推后一个月,时间差别很大。若是五月里芒种,那准会因为气温低,麦子的成熟姗姗来迟。这其中是不是有些辩证道理?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农人如此辛忙的时候,达官贵人却闲适得无事找事。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记下了女子们的情形:“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这是干什么?是祭饯花神。夏日渐深,百花开过,芳姿凋谢,花神自该退位。于是,礼貌地饯别送归花神。这岂不是典型的没事找事? 世事就是如此,忙的忙死,闲的闲死。不过,常常遇到的是忙的还未死,闲的已经死了。大观园突然的分崩离析,就是这种历史演义。可要不是这样,社会就会有天塌地陷般的变易。 夏至 夏至到来才会发现,立夏只是炎热发射的一颗信号弹。炎热的大队虽已出发,可是直到夏至才占据了整个昼夜。先前也热,每每红日西坠,天暗夜阑,热气就会消散。收割、碾打小麦疲困的肢体,只要在凉沁沁的屋里睡一个长觉,就会浑身清爽。然而,一过夏至就不行了,炎热的大队充塞白昼不说,还把暗夜也挤占了。这时候,要是夜色初暗走进屋里,也会汗涔涔的,难以入睡。好在屋外时不时会有一缕凉风,乘凉成为必修课。如此,要将困倦的劳累全甩掉不那么容易了。所幸,农活没有前数日那么紧迫,不必起早贪黑抢时争分那样去干了。 农人云,夏至不见“要”。 要,是要子。要子,是捆麦子的草绳。草绳不见了,说明麦子收打完毕,已经颗粒归仓,“五月人倍忙”的那页日历总算翻过去。农人稍稍能够松口气了。 与人相比,燕子却没有这种福气,还在忙,加劲地忙。人们忙收割时,燕子忙衔泥,忙垒巢。人们忙打场时,燕子忙产卵,忙孵化。人们从蒸笼里取出喷发着麦香的馒头,大口大口咀嚼时,燕子更忙了,倏尔一道电光划去,倏尔一道电光划来,长空里横竖画满了它们的紫色闪电。每一来去,梁架上的窝里都会传出“叽叽喳喳”的吵嚷声,那是刚出壳的雏燕呼唤着吃食。燕子们便是辛忙着哺育自己的亲情。 自打大观园里那伙婀娜多姿的裙衩祭饯过花神,花儿明显见少,花神知趣地告别了五彩缤纷的时光。不过,花神不是断然辞行,而是依依惜别。依依惜别的方式,是仍把两种花色赐予人世,给人以美艳,给人以向往,向往来年百花再开,让花神再现自己的五彩缤纷。那两种花,一种开在地上,一种开在水田。开在地上的是石榴。石榴花不开则罢,一开就怒放不止,艳红艳红的花朵开满了枝枝杈杈还在开,先开的是低处,再开的是高处,一直开到了梢尖,还在开;一直开到前面的花朵早已长成了圆鼓碌碌的石榴,还在开。石榴花几乎要开满整个夏天。 开在水田的是荷花。荷花似乎姗姗来迟,那可不是摆谱,是无意争夺春色的谦和。别的花朵闹嚷得万紫千红春满园时,荷花还在泥沃的水田里孕育,早生的也仅仅“小荷才露尖尖角”。河畔上,院落里的石榴花一开,荷花就添了当仁不让的气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景一天天铺陈开来,一直要铺陈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美景。这时节无雨则罢,倘要是落些雨滴,你看那些莲叶吧,“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江州司马信手拈来,赐予铮铮琵琶声,就让半老徐娘再现芳心。 骤雨初歇,红日复出,不多时悠长的音韵在天地间荡漾开来。不似笛音,多过笛音;不似琴音,多过琴音。是蝉在鸣,蝉在歌,蝉的叫声和人本没有关系,只是抒发洞穿幽暗、终见光明的心声。可是人们却把蝉声作为对未来日子的提醒。民谚曰:“蝉,蝉,你别馋,做下棉裤靿子给你穿。”棉裤,自不用说,是御寒的下衣;靿子,是古人用兽皮缝制的上衣,也是冬天御寒的。这就有些奇怪,夏热方兴未艾,却怎么让蝉穿棉衣?这哪是给蝉穿棉衣,分明是提醒人早做棉衣。精明的古人,总是未雨绸缪,真比未雨绸缪还要未雨绸缪,时在盛夏,就在绸缪度过寒冬。果然,倘若下雨不能出工下地,勤捷的农妇已在缝制棉衣了。 这当然是往昔的图景,像泛黄的历书一样早无法对应今日的光景。不过,那图景里闪烁的智识非但不会过时,还会映亮未来更多的人们,更多的日子。 小暑 热了,热了—— 我时常将蝉鸣的声音,破解成“热了”,似乎小暑就是蝉鸣声声唤来的。此时,天气不算最热,因为小暑后头紧跟着大暑,倘要是小暑就热极了,那大暑还有什么施展才能的余地?小暑只是炎热的开端,而不是制高点。元稹在《小暑六月节》诗中也是这般见解:“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无非是说温热的夏风呼呼一吹,小暑节气便款款而来。气温本应天天攀升,可竹子摇曳不止,预示着一场大雨将会倾倒而下。不过大雨未至,先听到的是远处轰鸣的雷声。接下去,元稹将蔓生的绿苔、学飞的鹰鹯、跳跃的蟋蟀都拉近眼前,活画出满目生趣的夏日图景。 活画小暑图景的还有唐朝的韩翃,他笔下的诗句是:“朝辞芳草万岁街,暮宿春山一泉坞。青青树色傍行衣,乳燕流莺相间飞。远过三峰临八水,幽寻佳赏偏如此。残花片片细柳风,落日疏钟小槐雨。相思掩泣复何如,公子门前人渐疏。幸有心期当小暑,葛衣纱帽望回车。”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诗,他人都将思念放到秋天去写,而韩翃却把相思放在夏天来写,用“乳燕流莺相间飞”“残花片片细柳风”,抒写心中的情愫,为小暑节气增添了新的情趣,为相思诗词增添了新的品种。 仅就品诗而言,上面两首都有滋味,像茶水一般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是我总觉得和小暑的节气不大对位,在我看来小暑应该是热烈的,催人奋进的。我更喜欢独孤及的诗句“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更喜欢耿的诗句“沃州初望海,携手尽时髦。小暑开鹏翼,新蓂长鹭涛”。这样的诗句,才不辜负小暑生机勃发的气势。 读这样的诗句,我会听到玉米生长的拔节声。夏日的阳光总是火辣辣的,能把地皮上的水分榨干。榨干了还不罢休,还要把芒色透射进泥土里去榨。那情势是在与玉米的根系争夺有限的水分。每逢此时,玉米就力不胜心,绿叶只得萎缩。可就在这紧要关头,一场及时雨降临了,洋洋洒洒,润遍了玉米的浑身。更重要的是将乳汁般的蜜水渗进泥土,供给玉米的深根慢慢吮吸。雨过天晴你再看,那玉米突然长高了一大截。这就是拔节。 拔节! 还是那个拔苗助长的拔字,却不是人为地拔高,而是自然地拔高。拔高,长得急速飞快啊!倘要是想听世间最为提神的小曲,你最好在静静的夜晚,一个人悄悄蹲在田头,不用敛气就会连续不断听见“吱——吱——”的声音。像是虫鸣,却不是虫鸣,那就是玉米拔节时发出的心声。这声音纯净得犹如清凌凌的溪流,灿亮得犹如夜空中的明星。这声音聚合了茶与酒的风韵,入耳清冽似茶,乍一回旋通体温热,又如美酒般在血脉里流荡。止不住感慨,拔节才是小暑时节最具活力的写真。 何止是玉米拔节,这个时节万物都在可着劲地向上生长。院子里的丝瓜,虽然没有和众多同伙攀比的机会,却也毫不懈怠,一日一个模样。顺着细细的绳索,猛劲狠爬,有一天居然爬高了一尺。刚刚还在膝盖下面,转眼就窜到了屋檐上头。很快撒开绿叶,在房前垂下一挂绿色的窗帘。观赏这勃发的活色,蓦然就领会了什么是生机盎然。 生机盎然! 小暑就是一个生机盎然的节气。 大暑 小暑过去是大暑。 大暑的热绝不是小暑那种热。小暑的热是火烈的干热,大暑的热是潮湿的溽热。小暑的热像是一把火,燃过后犹如日落西山,温度降低,夜里还会残存一点凉意。大暑的热是蒸笼般的热,酷热的日头不仅炙热了长空,还将大地也烤热了,水汽幽幽地上升,屋里屋外,村里村外,城里城外,都被挟裹在内中,天下万物没有能逃避这暑热的。白昼热,黑夜也热,热得南宋陆游的诗句也直流汗水,要不怎么会名为《苦夏》呢:“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确实够热了,一鳞一鳞的屋瓦被烤成了条条火龙,火龙烤着人们,闲坐不动,汗水也滴滴答答。叹惜不能像鸟儿那样闪动双翅飞向九霄云外,寻找清亮居所,只能坐在蒸笼中经受煎熬。 我与陆游远隔近千年时光,可他那笔下的溽热倏尔便包裹了我的周身。还嫌包裹得不周密,和他同期的诗人王令又用一首《暑旱苦热》猛加热力:“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清风吹不散暑热,夕阳好像不是朝山下降落,倒像是插着翅膀又飞上山巅。江河海水都快晒干了,难道上天就不怕把天河烤干?明明知道昆仑有积雪,蓬莱常遗寒,却不能让尘寰众生脱离溽热,自己“何忍身去游其间”?这是古往今来暑热诗词里,最令我感动的一首。动人之处就在于,写下的不是一己纳凉的感慨,而是对天下众生共同凉爽的渴望。 相形之下,那些妙趣横生的纳凉诗就不得不低一筹了。白居易在《消暑》中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独坐窗下,无物遮挡,清风徐来,自然凉爽。然而,如此闲适消夏祛热的能有几人? 论及乘凉诗,杨万里最会烘云托月,不写人如何热,而写《暮热游荷花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轻轻巧巧几笔,便借助荷花把盛夏乘凉的机趣勾画出来,尤其是“低面深藏碧伞中”,真堪称神来之笔。 这样的诗还能说不好?不是不好,是境界没有王令高。可以和王令比肩的是戴复古的诗《大热》:“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熔,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是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我喜欢这首诗,缘于戴复古真实写照了大暑的特点。天下五谷成长在小暑,催熟在大暑。小暑时,玉米、谷子、水稻,都在长叶,长枝,长个头。而到了大暑,这一切都长到位了,不再向外释放能量,转向内部孕育籽实,开花,结果,再灌浆成熟。催促的最佳办法就是加热,加热,再加热,五谷的籽实就在这热得不能再热的高温里一天一个模样的长大,一会一个模样的长大……更喜欢诗人那一颗金子般的怜悯之心,“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说不定诗人也会荷锄下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里最能见出一个文人的良知。 中国是个诗歌的大国,诗词多得犹如汪洋大海,戴复古的诗《大热》没有被淹没,还能像绚烂的浪花闪亮于当代,足见良知是何等值得世人珍爱! 完 年第7期 乔忠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山西省文史馆馆员,曾在《人民日报》《当代》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万字。已出版图书70部,作品先后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百年美文》《新世纪优秀散文选》80余种图书,屡次入选多种教材读本和考卷。《仓黄尧天》等著作曾获得冰心散文优秀奖、赵树理文学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澳门世界华人征文奖。 订阅与投稿 年《散文百家》杂志订阅方式: 1、通过当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18—85 2、扫邮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zz/5326.html
- 上一篇文章: 潘天寿画笔下的石榴,晶莹透亮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