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90326/6997150.html
人们印象中,牡丹的人气自古以来就高于桂花,其实不然。在经济社会繁盛的唐宋,上层社会对牡丹、桂花都有推崇,但说到在文学中的曝光率,牡丹远不如桂花。但是,牡丹最终还是战胜了桂花,成为“国色天香”,而桂花则黯然地退出“国花”的竞争。牡丹,为何赢了桂花?文

地理菌

地理菇

历代歌颂桂花的诗歌,数量一直碾压牡丹

说到歌颂桂花的文学作品,诞生于黄河流域的《诗经》中并没有描写桂花——这实属正常,因为黄河流域的人,既见不到肉桂,也见不到桂花,即木犀。后两者都无法生长在严寒环境(温室盆栽除外)。

西汉时,汉武帝曾努力引入宫苑种植的“桂”,这里说的是是岭南的肉桂,“初修上林苑......其中有掏桂十株”(出自《西京杂记》,汉代刘歆著、后世流传本为东晋葛洪辑录)

理由是:汉武帝迷恋修仙,所以引入“百药之长”的肉桂。《淮南子》《列仙传》等汉代文献中提到的“桂”,也是肉桂树。

诞生于长江流域的《楚辞》零星提到过桂花,但其诗句中多数情况下歌颂的“桂”,还是树皮散发香气的肉桂。

南北朝之后,中原移民大量进入南方,“桂花”被歌颂的几率越来越高,它的名头也很多样:“木犀”“木樨”“岩花”“岩桂”“桂花”“桂子”“桂”。

唐代“牛李党争”中“李党”领军人物李德裕,特别喜欢种植桂花,他在《平泉山居草木记》中提了著名的产地和代表品种:“剡溪之红桂,钟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红桂。”

我们印象中,牡丹的人气是高于桂花,其实不然。权贵阶层,尤其经济社会繁盛的唐宋,对牡丹、桂花都有推崇,但说到在文学中的曝光率,牡丹却远不如桂花。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诗歌中牡丹被曝光5次,桂花则以次的数据碾压前者

战国《楚辞》:歌咏桂花不多,但数据还是多于其他灌木类观赏植物。

唐诗总集《全唐诗》:灌木类观赏植物中,桂花以次曝光率仅次于花朵鲜艳的蔷薇科植物——桃,被女皇宠爱有加的牡丹,只出现了次。

主流文学作品就是当时最重要的媒体和舆论引领者,它们的数据,客观反映了各类植物的人气。可以看出:唐、宋、元、明、清时期,桂花一直是碾压牡丹的存在。

以上制表:大地理馆

数据:潘富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除了诗歌,通俗文学方面,桂花也完胜牡丹:《金瓶梅》中的植物,桂花出现8次,而牡丹只有次。《红楼梦》中,桂花为排名前列的观赏植物,曝光率是牡丹3倍之多。

以上制表:大地理馆数据:潘富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桂花领先一路,最后牡丹封王

天姿并不绰约的桂花,十分努力地进化出浓烈的香气,并因此得到了文人的喜爱,但最后还是输给了牡丹。

牡丹走红,是从唐代开始的。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百花争鸣时代,赏花、咏花也是如此。长江、黄河流域都有原生牡丹,如“南朝宋时,永嘉(在今浙江)水际竹间多牡丹”。(记载出自北宋《太平御览》)牡,意思是可以无性生殖,早期肉桂也有“牡桂"别称;丹,说的是花冠的颜色。

到了近代,年以来的“国花”评选运动中,牡丹、梅花总是碾压式取胜,且牡丹人气最高。清代年钦定定国花为牡丹,民国南京政府定为梅花,新中国以来的国花评选中,大致有这几种声音:

牡丹一花方案牡丹、梅花双花方案牡丹(春)、莲花(夏)、菊花(秋)、梅花(冬),四花方案牡丹+兰花(春)、荷花(夏)、菊花(秋)、梅花(冬),五花方案

还有人从分布广泛性的角度,认为遍布大江南北的杜鹃、杏花,成为国花名副其实——其他名花分布上都有局限。无论哪种方案,都不再有桂花的身影。

从历代诗词的出现次数来看:木犀自唐至明代,处于人气高峰;清代数据大幅下降,到了民国、当代,迅速下滑。桂花人气滑落的时期,也正是国花评选如火如荼的时代。

打个比方,桂花与牡丹的比赛,就像龟兔赛跑,桂花领先了一路,即将到终点的时候,被后者超越了!

制图-大地理馆数据:搜韵诗词数据库

桂花为什么输?牡丹为什么赢?

桂花最终被牡丹逆袭,究其原因,地理菌总结了以下几条:

桂花外在颜值不高

与牡丹以及其他人气高的国花相比,桂花花朵尺度太小,且颜色比较淡雅,颜色最重的丹桂,也偏橙红,而不是牡丹那娇艳欲滴的红。银桂的那种亚光的白,则基本属于“性冷淡风”了。

桂花之美,是属于内秀型的,花朵的隽秀,需要在微观视角下才能细细品味——这样的桂花,显然难以在公众心目中留下鲜明的形象。无论古代还是当代,“看脸”从来都是造就明星的重要因素。

桂花名字多、谜团多

桂花本身就别称多样,木樨、岩桂、岩花、桂子、桂花;它又跟肉桂、月桂等南方不同种灌木纠结在一起,让人民群众认知理解起来,比较“烧脑”。

地域分布局限——南多北少

桂花在分布上,具有天然劣势,主要分布在南方——它在北方几乎无法在户外生长。牡丹对桂花的胜利,说白了是北方中原对南方话语权的胜利。就像历史上的多数情况一样,南北对峙,最终统一天下的多为北方政权,在地理和政治文化上,北方始终掌握着话语权,尽管唐以后南方是经济中心。

牡丹分布

桂花分布

大V名人“直播带货”,造就牡丹神话

牡丹与国花结缘,必然离不开帝王的推崇与名人的歌咏。早期文献提到牡丹,并不是为了赏它,而是为了入药。《神农本草经》说:“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被叫做鹿韭、鼠姑,把它当做杂草野花而已。

北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说:“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意思是,牡丹开始与野草差不多,经常被当做柴火来烧。

牡丹最早试图被欣赏时也没有正式名字,于是就从同为芍药属的芍药那里借来名字“木芍药”。转折来自武则天执政时期:她的山西故里,有座众香寺,牡丹开得独特,也许是感念故乡,也许是将牡丹的命运联想到自己,于是让人把牡丹移植到皇宫。

京城的传播效应非比寻常,牡丹从皇宫进入各地寺院、宅邸。

国色天香,今天早已成为牡丹的代名词。但是,这个词最早是属于石榴的——唐初,皇帝最宠爱的是海外传来的石榴花,至今还是西安市的市花。

陈凯歌导演《妖猫传》中的杨贵妃石榴裙

陕西西安骊山华清池杨贵妃的石榴树此时逢国色,何处觅天香。恐合栽金阙,思将献玉皇。好差青鸟使,封作百花王。

注意,这里这里的“百花王”“国色”“天香”描写的是“石榴花”,跟牡丹没有一毛钱关系!

牡丹逆袭的转折,来自洛阳成为国都时期。武则天时代,王朝的办公总部从长安迁往洛阳,牡丹跟洛阳相遇之后,终于走上了神坛。这一时期,歌颂桂花诗词的虽多,但一群普通诗人,不如几个明星诗人。一千首普通诗歌,都不如一首“封王”的诗。

众多诗人,将原属于石榴的荣誉“国色天香”放到牡丹身上,如李正封《牡丹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白居易同时代另一大V刘禹锡,把牡丹称为“真国色”同时认为芍药太妖,牡丹才是正色: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搜韵数据库收录古典诗词中,“国色”出现了首,除了《山石榴花》一首,其他都是歌咏的牡丹。这些当时大V——诗人、文人的轮番“炒作”,摘掉了本来属于石榴的“国色天香”桂冠,然后捧红了牡丹。

本文小结:

牡丹和石榴的较量,实际上也是洛阳和长安的较劲。

牡丹对桂花的逆袭,是北方话语权战胜南方的体现。

——END——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大地理馆」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抓取、复制

geo-museum

公共地理传播专家

见羽卸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zz/5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