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选择文学作品上生活系列
初期白癜风用药 http://m.39.net/pf/a_6489068.html 系列分享 《如何选择与孩子有联结的文学作品》 上篇:选择贴近当下生活的文学作品 分享人:小一 如小灯书房主理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厦门萌乐园少儿托管中心阅读课堂讲师 致力于将文学融于生活与自然 多届自然文学营总策划与主导师 文学本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如我们的一日三餐;不同于三餐的是,她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与我们的内心深处交互着,每天得吃一点吃一点,慢慢让我们的精神力量更丰沛、更独立。孩子若能在生活中找到对文学的感觉,是非常可贵的。 ——小一 前言:文学里有生活,生活里有文学 距离上次分享??《如何让诗词融于孩子的生活里》,已经又过了两个月了,时间过得好快,那这两个月,我陪伴着近80位的孩子读诗,每天花一点时间来读诗,把诗融于当下的生活里,是细水长流的耕耘,润物细无声,这个过程常让我们感到惊喜。 我们有位学员叫畅畅,在这个夏天看到石榴花开了,她说,“妈妈呀,榴花次第开,还有一句,榴花开欲然。”这可是两首诗里的内容,一首出自王安石的《题何氏宅园亭》中的“荷叶参差卷,榴花次第开”,一首出自苏东坡的《阮郎归·初夏》中的“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这个榴花就是我们常见的开得火红火红的石榴花。 还有西米和安安去拨弄荷叶上的水珠,读起“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也是《阮郎归·初夏》中的诗句。天天同学在屋檐下候雨,和妈妈读起杨万里的《小雨》中的“雨来细细复疏疏...千峰故隔一帘珠。” 孩子们在这两个月对诗词的感觉,对生活的感觉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这更让我坚信,融于生活的读诗读文学的方式,可让文学走进孩子的心里,在生活中得到了共鸣,从而自然而然的流溢出来。 关于荷花荷叶啊,在这里分享给大家一个小视频哈,特别有意思。 看“推杯换盏”,是不是特别形象有人情味呢?夏日的骤雨可爱极了,打在荷叶上,看荷叶们“推杯换盏”,你敬一杯,我回敬一杯,是不是很欢喜呢?我们身边有一位作家朋友小瓷就写了下面一段话: 我最爱雨中赏荷。夏天的雨,常是滂沱大雨,落在硕大的荷叶上,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雨下大了,雨水迅速向荷叶中央聚集,很快托起一汪清水。 终于托不住时,荷一弯腰,便将清水倒入池中。一池荷叶,争相倒水,你一弯腰,我一弯腰,哗啦哗啦,水声不绝。这些声音,清脆脆的,我觉着比雨打荷叶声还胜一筹。 非常的美,也非常贴近我们夏日里的生活,如果能在合适的时机为孩子朗读这些优秀的文本是非常好的。 前面铺垫了这么多,实际上还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当文学融于孩子的生活里,这样的点滴积累就形成了习惯,生活里有文学,文学里有生活。 前阵子看到《小王子》的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写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 如果你要造船,不要招揽人来搬木材,不要给人指派任务和工作,而是要使他们去渴望那广袤的大海。 这句话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当我们对于那样美的文字和生活是有所感觉和向往的时候,当下的琐碎或许就没那么琐碎了,这些会化为我们内心丝丝荡漾的感受,成为我们创作、写作的源源不断的灵感与素材。 好,现在进入正题哈?今天的这个分享会更适合大人,如果你家的孩子二年级以上了,那么可以亲子一起看,还可以一起探讨。 《如何选择与孩子有联结的文学作品》 那我把这种能与孩子更迅速产生联结的文学作品笼统地分为两类: 1、更贴近孩子当下的生活体验、生活场景的文学作品。 ............. 2、更贴近孩子的生命成长诉求,就如一颗种子奋力地要破土而出,这种力量是我们要去看见和守护的,孩子能在这类的作品中照见自己的力量。 第一类:更贴近孩子当下生活的文学作品 先来聊聊第一类啊,更贴近孩子当下的生活体验、生活场景的文学作品。 前言中提到的作家小瓷的那段话也是属于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接下来再列举几个生活场景。 场景1 江上杂记——乘摇橹船·游古村 前阵子我们一家人去到一个古村落,那是一个临水而建的村落,很像浙江的乌镇,特别有江南水乡的特点,中间是水,两边是百年古厝,我们行至水边踏上一艘小木船,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船夫为我们摇橹前行,那天正好下着濛濛烟雨,浪漫极了,缓缓前行中,像一幅江南水墨画徐徐展开,现在想起都很陶醉啊。 这样的水,这样的景,这样的船,这样的摇橹、摆渡,让我想到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这是前段时间书房的陈老师经常带着初中生读的一本书,这本书写的是沈从文从北平回湘西凤凰老家的路上,行经水路,过程中途经了水边的一个村子又一个村子,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他就沿着回乡的路线,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非常好的一本书。 当把一个水边的古村落和这本书联想在一起时,会让我不禁对这样的古村落有更多地好奇,那位为我们摇橹前行的船夫一定有故事吧,这个完整保存着这么多百年古厝的的村子也一定有很多故事吧… 跟孩子在这样共同的体验里,如果我们可以在回到家中,为孩子朗读相关的文本,去延续这种感觉,或者开拓更多视角的思考,这种体验定是更有深度的。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中高年级的),可以完整的陪孩子读完《湘行散记》中的一个故事,沈从文走的是水路,一路上的见闻都与水边人物有关,有水手、吊脚楼的妇人,还有兵士、土匪等,在这些地位卑微的人物身上,寄寓了沈从文对人性的庄严思考,阅读中,我们就可以去体验那种质朴、本真的人情之美。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呢?我们就更立足在当下,不必拓展太多太深,比如当下场景的描写,《湘行散记》中有这么一段: (水手)推开篷,着手荡桨摇橹了。我卧在船舱中,就只听到水面人语声,以及橹桨激水声,与橹桨本身被扳动时咿咿哑哑声。河岸吊脚楼上妇人在晓气迷蒙中锐声的喊人,正如同音乐中的笙管一样,超越众声而上。河面杂声的综合,交织了庄严与流动,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我出到舱外去站了一会,天已亮了,雪已止了,河面寒气逼人。眼看这些船筏各戴上白雪浮江而下,这里那里扬着红红的火焰同白烟,两岸高山则直矗而上,如对立巨魔,颜色淡白,无雪处都作一片墨绿。奇景当下,有不可形容的瑰丽。 跟孩子聊聊:“你看,我们今天去那个水边的古村落有没有,还看到那个船夫在摇橹有没有,摇啊摇,船就慢慢前进了,还记得吗?妈妈最近在看一本书,刚好有提到也,不过作家写的是冬天,我来读给你听..."这就是一种感受和体验的延续,用更符合孩子的方式。 《舟过安仁》插画 那再更小的孩子呢?比如我女儿四五岁这么大的孩子,我跟她用文学的方式来延续和深化这种感受,会读短一点的诗,比如杨万里的《舟过安仁》,很轻松很可爱,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很可爱,讲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童,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没下雨却撑着个伞,喔,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把伞当成帆来使风啊。 除了这首诗,我也尝试读了前面发的沈从文的那段文字,但是不能原文照读,得找到能与孩子撞起火花的联结点,再展开,否则就会听不懂比较乏味,比如,沈从文卧在船舱里,听到的人语声、橹桨激水声、与橹桨本身被扳动时咿咿哑哑声等等的声音,那我们会回忆,当我们在船舱里听到什么声啊?比如雨淅淅沥沥打在水面上的声音,白鹭粗砺似乌鸦的叫声划过上空,还有如沈从文写的橹桨本身被扳动时咿咿哑哑的声音... 再后来,我又不经意间看到一篇文章叫《江上杂记》,里面也有类似的场景描写,我觉得写得不错,就收藏起来了,如果我们平时在阅读中有注意积累,就是我们为孩子去选合适的文本的素材库了。 《江上杂记》/黄裳 过去在画上看山市,总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现在自己从高高的街上,曲曲折折的走下江边去,经过一座座悬空的危楼,茶馆、酒店,在江边回头一望,又好像是在看画了。 江边有一艘停在那里的木船,上面摆了几张木方桌,卖茶,不禁想起上海的“水上饭店”来,过江的摆渡上,坐满了人,船夫一手掌舵,一手摇橹,在急流的江水里摇去,江面大约有十几丈宽,船夫一个人摇着整个的筏子,他的那一副古铜色的脸,涂满了风霜的颜色,眯了眼向前望着宽阔的江水,身体不停地作着前后的运动,真不禁使人感到他过的是怎样的一种寂寞的生活呢,他送了一船船的人口到温暖的家里去,他自己却好像永远在这烟波江上摇啊摇。站在船头收渡钱的是他的小儿子,才五六岁罢,已经在帮忙作着种种的事情了。看他那赤着的脚,在船边上跑来跑去,再看看摇了橹的他的父亲,正是明显的两代的对照,一幅生活在水面上的人们的图画。 江南水乡的美真是很有画意的哦,前面这篇《江上杂记》作家就提到了这种画面,也是非常适合读的文本,根据孩子的年龄再做适度的调整。 所以,当我们坐在木船里,看小船儿徐徐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百年古厝,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漂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哈,这不是《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词吗?我们在画里,在歌里,在诗里,多美啊。 场景二下大雨 夏日里突如其来的大雨总是让人既欢喜又惆怅,于我来说,欢喜更多一点。昨天清晨,我在房间里码字,突然感觉到天阴了下来,接着就是雨声,噼噼啪啪打在地上,真是好听,我不禁探出头去,哇,那雨呀,一粒一粒像音符,敲响在大地,时而急骤,时而缓和,耳畔似乎响起了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雨声》…没一会儿,放晴了,蝉又开始长歌不休了,台湾文学家简媜在她的《水问·夏之绝句》写道: 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响,蛙声、鸟鸣、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 有意思吧?简媜把夏天的声音比作一首五言绝句。 说到大雨啊,汪曾祺有一段文字写得好—— 雨真大,下得屋顶上起了烟。大雨点落在天井的积水里砸出了一个一个丁字泡。我用两手捂着耳朵,又放开,听雨声:呜——哇,呜——哇。 下大雨,我常这样听雨玩。 雨打得荷花缸里的荷叶东倒西歪。在紫薇花上采蜜的大黑蜂钻进了它的家…麻雀躲在檐下,歪着小脑袋… 看这样的文本读给孩子听,多好啊,汪曾祺的文字就是这样简单洁净,有一种亲切的、熟悉的生活感,又有一种你不曾留意的美感,这是很奇妙的。这样的文本读多了呢,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会慢慢变得更敏锐,读多了,也会有自己想记录生活的渴望。 春夏秋冬·读四季 夏这个夏日里我们读了很多文学名家的散文,都非常的精彩,丰子恺在他的《缘缘堂随笔集》写到: 红了的樱桃与绿了的芭蕉在堂前作成强烈的对比,葡萄棚上的新叶把室中的人物映成青色,添上了一层画意。垂帘外时见参差的人影,秋千架上常有和乐的笑语… 王安忆在她的《小城之恋》里写到夏日: 午时的睡眠,连鼾声都没了,只有一丝不知不觉的口涎,晶亮地拖在枕畔,似还冒着热气…到了夜半,却又热醒,枕上身下是一摊汗水,浸着身子,撑开肿着的眼皮,只见窗外又是一轮明月,碧晴的天上,云影儿也没一丝。 小一手稿是不是特别的形象,不过我觉得可能80后、70后读这一段话会更有感觉。还有朱自清的《扬州的夏日》,都是适读的。 春那春天呢,春有朱自清的《春》——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还有冰心奶奶的《春》也写得极美。 秋秋天有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鲁迅先生的《秋夜》…这两篇都是在秋天这样的自然背景下,融入作家本人的经历以及很深的内在感受,读起来,会感觉有温度有故事感。 冬冬天有萧红的《呼兰河传》一开篇就是: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林海音笔下的《城南旧事》里“冬阳下的骆驼队,缓慢悦耳的铃声”有冬日里的暖阳和幸福感,老舍写过一篇《南方的冬天》也不错。 听完这些,大家是否觉得这不过是在写景吗?若是这么以为,那就是深深的误解了,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伴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这些文学作家也是一样,在四季里,有他们不同的经历体验,有自己的内在感受,交织着交织着,形成了自己的作品。 要我说啊,这不是写景,而是诠释着“生命”这个大主题,在宇宙间有我们自己的生命故事要说要表达,好的文学作品不应该是这样吗?有大自然的灵气为背景,有生命的故事,有对人性的思考,有自己或细微纤巧或洒脱开阔的感受,用文字传递给读者。 明天我们要具体聊到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二类文学作品:更贴近孩子的生命成长诉求,就如一颗种子奋力地要破土而出的力量,这股力量是我们要去看见和守护的,孩子们能从这类作品照见自己的力量。会与大家重点聊到曹文轩的作品哦,明天聊? 敬请期待下一篇微文《如何选择与孩子有联结的文学作品(二) 生命成长系列》,欢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zz/6085.html
- 上一篇文章: 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引领新生活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