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雀斑医院那家好 http://m.39.net/pf/a_8713959.html

年第2期总第期

杨升娟

杨升娟,西安演艺集团三意社女小生,国家一级演员。自幼酷爱秦腔,9岁时以一段秦腔经典唱段《夜逃》,在秦腔大赛中崭露头角,深得秦腔表演艺术家李爱琴的厚爱,年仅10岁便开始了学戏生涯。杨升娟嗓音条件优越,高、厚、宽、亮兼而有之,表演朴素自然、真实贴切,功底全面,她将女性特有的细腻融入深厚的情感内涵之中,形成了舞台上那个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独特而优美的“女小生”形象,深受观众喜爱。从艺20多年来,塑造了周仁(《周仁》)、黄伯贤(《生死牌》)、柳宝(《春江月》)、徐元宰(《庵堂认母》)、赵武(《赵氏孤儿》)、李陵(《苏武牧羊》)、曹植(《三曹父子》)、贾宝玉(《红楼梦》)、李遇春(《三滴血》)、杨文广(《杨门女将》)等许多境遇不同、性格迥异的舞台艺术形象。尤其是凭借对周仁舞台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杨升娟被誉为“第九代周仁”。

一、关中姑娘爱秦腔

杨升娟在《周仁》中饰周仁

在西北大地灿若繁星的秦腔名角中,80后坤生杨升娟可绝对算个人物。杨升娟出生于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陕西省富平县。父母以农民的本分、善良,给了她最初的性格底色。杨升娟从小就对秦腔充满了热爱,舞台上的剧情、演员的表演和慷慨激昂的唱腔,都吸引着儿时的杨升娟。她开口学唱的第一段戏是《周仁回府·夜逃》中“见嫂嫂她直哭得悲哀伤痛”选段,是跟着磁带一字一句自学下来的。

视频:《周仁·悔路》

9岁时,她以这段唱参加了陕西广播电视台《秦之声》栏目在她的家乡富平县举办的群众电视大赛,并荣获一等奖。专业老师的肯定与鼓励,让年幼的杨升娟萌发了从事专业表演的念头。“小荷才露尖尖角”,小升娟开心的笑容里聆听着童年的快乐,编织着童年的梦想!随后,在家人的支持与陪伴下,她考入西安市五一剧团的艺术培训中心,第一次见到了她的恩师——秦腔著名“李派”创始人李爱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传承人),同时也为杨升娟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舞台上绚烂丰富的灯光,亦真亦幻的场面,悲喜交集的故事,让她觉得自己距离艺术的殿堂越来越近。

杨升娟在《周仁》中饰周仁

戏曲演员的成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除了扮相、嗓音要好,苦练基本功外,还要有悟性。当杨升娟还在学艺起步的时候,李爱琴老师便慧眼识才,看到了她日后的潜力和无限可能。在枯燥的基本功课上,毯子功、把子功、腰腿功、身段功乃至唱功,每一样她都不偷懒。师父如严父、似慈母的教授,让升娟受益匪浅。师父还根据她的特点给她开小灶,吃偏碗饭。杨升娟有股男孩子的拼劲,常常是练滚堂梢子练到膝盖流血,伤疤未好又继续练,直到完全掌握要领才肯罢休。杨升娟在唱腔方面特别注意韵味发声方法和技巧,经过长期的探索积累,她在呼吸运气时逐渐掌握了“提顶、松肩、扩胸、收腹”等科学要领,能够很好地控制气息,使唱腔发音既具有歌唱的曲调旋律,又保持了秦腔的传统特色,唱起来既轻松又好听。经过反复训练,天长日久,杨升娟慢慢做到了开口动唱、高音清亮、中音丰满、低音浑厚、富有磁性,唱来轻巧自如,听来悠扬入耳。

杨升娟在《周仁》

中饰周仁

师父一招一式的传授,潜移默化地熏染着杨升娟。在老师口耳相传、身心相授的无私栽培下,杨升娟在李派艺术之路上,有如雨后春笋,日见挺拔。年,杨升娟将青春版《周仁回府》全本搬上了舞台,并于首演仪式上举行了拜师仪式。师父将她演了多场的官衣、道袍和帽翅梢子,全部赠给了爱徒杨升娟。这是她的幸运,也是她的福气。

杨升娟在《周仁》中饰周仁

《周仁回府》是杨升娟艺术历程中领衔主演的第一部大戏。年10月,在第六届陕西省艺术节上,杨升娟凭借该剧荣获优秀表演奖。师父为自己曾连演余场而不衰的剧目得到传承而欣慰,第一次为杨升娟竖起了大拇指:“我娃这回给我把气争了!”

跟随师父学艺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师父在生活上给她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除了不准早早谈恋爱,还不准穿高跟鞋、留长发。但是女孩子的爱美之心总是难以抑制,于是,杨升娟偷着留起了长发,见师父的时候就把头发扎起来。有一次她忘了扎头发,排练回家的路上碰巧遇见师父,一看她那散乱的头发,师父就说:“去去去,我不想和你说话了。”旁边的老师说:“算了算了,娃也大了,就让娃留着吧!”自那以后,师父才解除了对杨升娟留长发的限制。

年杨升娟拜师仪式上,恩师李爱琴把《周仁》的行头赠予爱徒

“这段学艺岁月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多年后,杨升娟回忆幼年学戏的日子,依然深深感念那段生活,那段16年亲如母女的师徒生活,让她感受到了舞台上最美好的岁月和生命中最美好的姿态。

二、从农村娃娃到绚烂舞台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育一方戏。秦地百姓热爱秦腔,除了离不开那“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大秦之音,更津津乐道于秦腔剧目所演绎的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这股极盛的豪杰之气,不仅体现在男儿身上,秦地的女子同样如此。她们热烈肆意,敢爱敢恨,在秦腔里活得真挚动人,有情有义。杨升娟就是这样一位痴迷于秦腔、醉心于戏曲舞台的女子。

杨升娟在《周仁》中饰周仁

《周仁回府》是一出脍炙人口、久演不衰的秦腔经典名剧,三秦大地家喻户晓。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任哲中、李爱琴、李小锋等塑造的侠肝义胆的周仁形象,如一座座高山俊峰,矗立在她的面前。剧中周仁为小生应工,集唱、念、做、舞于一体,很吃功力,几乎成了小生行当的必学戏,其中甩梢子、闪帽翅、跑圆场、硬僵尸等成套技巧表演,一般女性演员很难完成。从进入培训中心的那一刻起,杨升娟便把《周仁回府》定作长远目标。毕业留在五一剧团后,更是把这出戏当作她一生的追求。

杨升娟在《周仁》

中饰周仁

年7月,杨升娟主演的青春版《周仁回府》在百年易俗剧场隆重亮相,连演10场,场场爆满,观众热情爆棚。周仁的重头戏主要集中在“悔路”与“哭墓”两场,因为人物情绪的巨大差别,在唱腔处理上大不相同。“悔路”一场是周仁的“独角戏”,上场一段高翻八度,杨升娟便把观众带进了角色情感波动的意境中。

“哭墓”一场,她把秦腔的高亢转化为蕴藏浑厚、气韵生动的哭音行腔。从起唱首句“无情棒打得我皮开肉绽”到末一句“夙愿还瞑双目含笑九泉”加大气息,高翻八度,如河堤决口直冲上去,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整折戏激情奔放,一气呵成,让观众大有“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感受。她根据人物情绪、唱腔的起伏变化,做到了音激昂、字入情,唱中有哭、哭中带唱,凸显出周仁此起彼伏、心涛跌宕、痛苦矛盾的感情世界。

视频:《周仁·哭墓》

有戏必有技,但技不能离戏。多年的舞台磨炼使杨升娟清醒地认识到,掌握技巧并不等于塑造了人物。表演不是简单的炫技,而是要从人物内心和情绪出发。在塑造周仁的舞台形象时,她善用眼神带动“帽翅”摇摆,特别是将耍帽翅、甩梢子等程式技巧表演融进了周仁的情绪之中,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周仁的内心苦闷与委屈无奈,刻画出他沉郁苦闷、焦虑无奈的复杂心情,彰显出人物的忠义品格魅力。

杨升娟在《周仁》中饰周仁

一出《周仁回府》,让三秦大地的观众记住了周仁,也记住了他的扮演者——杨升娟。《周仁回府》不仅是一出考验演员表演的重头戏,更是一部以唱见长的唱功戏,对演员的声腔要求特别高。杨升娟以情发声、以声表情,气息饱满,继承了恩师音色圆润的特点,同时她又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了其他流派的铿锵、苍劲和富含的沧桑韵味,在保留李派艺术的前提下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彩、委婉缠绵的唱腔风格。在表演的台步、身段、动作、眼神中,她吸取了现代影视表演技巧和京剧名家的优长,形成了自己写意又空灵的表演风格,创造了一个属于杨升娟自己的舞台艺术形象。

一个演员这样被观众认可,本身就说明了她的实力。杨升娟科班出身,她能成为一个好演员,除了优异的天赋条件外,还得益于家庭的影响、名师的锤炼、舞台的实践和自身的不懈努力。正是杨升娟的爱戏如痴,才有了《周仁回府》首演的成功。到目前为止,《周仁回府》她已经演出了多场。年,杨升娟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了“第九代周仁”的称号。

杨升娟在《生死牌》中饰黄伯贤

湘剧《生死牌》于年被拍摄成电影后,得以在全国广泛传播,曾先后被各地剧种争相移植。秦腔《生死牌》移植于年,剧中黄伯贤以须生应工。杨升娟的恩师李爱琴虽以小生应工,但她生、旦两大行当的戏都涉猎过,生行的小生、须生,现代戏、传统戏都能来,而且文武不挡。很多不是她本行的剧目,经她演后又成了她的拿手戏,如须生戏《生死牌》。杨升娟希望自己能像恩师那样,多演出、多实践,千锤百炼。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在舞台上准确完成须生的形象塑造,杨升娟在台步、帽翅、道白、唱腔等多个方面加强训练。特别是首次接触髯口,她向恩师以及须生行当的老师请教。她秉承恩师“唱戏唱情、唱戏唱人”的理念,没有情绪激动处的嘶吼,而是按照人物的情绪发展、情感脉络,把剧中黄伯贤长达22句的核心唱段唱得催人泪下。

杨升娟没有辜负恩师和父老乡亲对她的厚望和信任,传承版《生死牌》的演出得到了业界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zz/7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