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雷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超

“我们学校有36个民族的学生,我们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前不久,在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年毕业典礼上,该校艺术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班的哈萨克族学生巴合江·塔力达吾代表全体毕业生发言说。

毕业后,他即将回到家乡阿拉山口市,“我会自觉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桥梁和纽带,为民族团结贡献青春力量。”

目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已达人,占全校学生总数12.4%,涵盖维吾尔族、藏族等36个民族。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书记刘江船说,这些年来,学校紧紧围绕“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学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条件,促进各族学生之间的相互融合。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对新疆小伙哈力木热提.吾斯曼来说,尽管不远千里来到连云港求学,但是在餐饮上并没有感到不适应。“考虑到我们新疆同学的餐饮习惯,学校专门聘请维吾尔族厨师,开设了民族餐厅,餐厅的饭菜美味可口。”

现在,该校的维吾尔族学生很喜欢去普通学生食堂就餐,那里设有专门的清真窗口,还能遇见很多汉族同学。在校期间,他结交很多汉族朋友。下课后,他们经常在食堂共同就餐,边吃边聊民族文化及学习生活感悟。

该校一直秉承平等理念,实行各民族学生“混合编班,混合住宿,混合用餐”的无差别化、嵌入式管理模式,所有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促进各民族同学相互了解。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樊巧云讲授思政课,每个班级多名学生。她发现,同一民族的学生喜欢坐在一起上课,课堂讨论环节,他们用各自的民族语言交流很多,与其他学生互动很少。

随后,樊巧云进行分组教学,让少数民族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学习小组,鼓励他们说普通话。“普通话就像黏合剂,可以加强孩子们互相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前不久,在“建党百年·党史小课堂”学习活动中,来自西藏的旺庆扎巴同学代表小组做了《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汇报,在大伙儿鼓励下,他用普通话向同学们介绍家乡的时代巨变。

“虽然我上台做了汇报,但资料是我们小组共同搜集的,PPT也是在小组成员帮助下完成的,他们还纠正了我的普通话发音,我真的谢谢他们。”旺庆扎巴说。

这些年来,该校将民族团结教育润物无声地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除了发挥“第一课堂”教学作用,该校还积极拓展“第二课堂”育人途径,积极搭建平台,支持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走上舞台展示青春风采。

在该校“颂党恩·致青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文艺演出现场,藏族学生拉巴旺姆以一曲《唱支山歌给党听》献上对党的衷心祝福。

春风化雨暖人心

.85公里是西藏到连云港的距离,也是藏族学生扎西玉珍参加学校感恩主题演讲比赛的题目。“从雪域高原到遥远的连云港求学,我从来没有忘记那高高的雪山,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扎西玉珍的深情演讲触动了现场所有人。演讲结束,班主任曹开英眼含泪花上台紧紧拥抱了她。

听完演讲的曹开英发起了“给藏族孩子买一张回家的车票”活动。她的孩子目前在南京上大学,但她一下子拥有了46个孩子,其中有17个是藏族孩子,有几个孩子家经济困难。有一个学生从家乡那曲到拉萨,乘坐火车到成都,再到连云港,除去车费元,她一个学期就剩不到0元。活动发起后,让她没想到是,短短半天时间就筹集了多元,解决了6位学生的回家路费。

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长们放心,该校多元协同多维联动打造“育人共同体”,组建由学院专职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新疆内派老师和学工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的管理队伍,及时掌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动态及实际困难,全方位全过程贴心做好管理服务工作,增强学生认同感与归属感。

培育越来越多民族团结“石榴花”

白族小伙王绍诚是个无人机拍摄爱好者。年,军训第一天,学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他在操场跑道上用无人机航拍校园,被专业老师许一格发现后,专门跟聊了很多航拍的专业知识。后来还把他拉入《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拍摄团队。

疫情期间,医院采访援鄂护士,把视频制作成云端信仰公开课;结合建党周年,他又策划了“打卡红色地标传承红色基因”活动,拍摄了很多短视频,每个作品都是刷屏制作,影响了很多人。前不久,他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值得一提的是,自年起,该校主动承担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工作,学校充分挖掘石榴文化元素,形成“红石榴”育人工程,成果喜人:5年来,名少数民族学生在班级和院系学生会组织担任学生干部;76人次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人次在职业技能大赛等各类比赛中获得省市级以上荣誉;名学生取得职业技术资格证书;85%的少数民族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61名少数民族学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49名少数民族学生应征入伍……

年疫情期间,有名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在各自家乡组织捐款并且担任志愿者;今年,全校少数民族毕业生人,其中25人通过专转本考试升入本科学校,97人留在连云港就业,余人返回家乡已顺利就业。

“回到家乡后,我将成为一朵盛开在天山之麓‘石榴花’,为民族团结贡献青春力量。”应届毕业生巴合江·塔力达吾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cs/11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