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先生的祖父陈海学出生于清代嘉庆十六年,新会棠下石头富冈里(今属蓬江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略识文墨。自小对《三国志》中足智多谋、一生恪守信义忠君的武侯诸葛亮最为崇敬。

陈垣

陈海学幼年时常依偎在祖父母身边,见他们在房屋周边、田野或山脚下,采草药给人治病,这让他觉得很神奇。

每年冬季,祖父母便晒许多柑皮,然后用大瓮缸封装起来,写上年月封记,在日常生活中的煲汤、煲粥、蒸鱼煮肉都会放些柑皮,在给乡人治病的草药里时常也会附带加上柑皮。他问祖母为什么样样都放果皮?祖母告诉陈海学柑皮有很多好处。祖母说,几百年前,新会就产柑,作药用了。柑与桔不同,柑的皮比桔子厚。采摘柑果要选择适当的时机,俗称“採柑青”,冬至前的柑果由青转黄,这时候的柑还没完全熟化,用来制作陈皮品相佳且易长久保存。将柑子去肉留皮晒干,柑皮贮存起来,陈年了,就是陈皮。陈皮可以使食物增加美味,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陈皮存放的年份越长,药用和食用价值就越高。新会陈皮有“千年人参,百年陈皮。”“百年陈皮赛金丹,一两陈皮十两金。”的美誉。幼年的陈海学把祖母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成年后的陈海学对岐黄医术刻苦钻研,却又苦于家中需要劳力而无法去学医。陈海学托人买了《医宗金鉴》《神农本草经》等医药类的书自学,他强记药性、功用和主治病症,逐渐掌握中医的脉象、病因、病机、辩症、治疗等。陈海学21岁时,就能运用所学为乡里人看病把脉,在实践中结合理论,融会贯通,几乎样样药或多或少都加上陈皮。他的药基本都能药到病除,由于他喜欢在药中加陈皮,在乡里很快就得了“陈皮医生”的绰号。

24岁,他到新会县城里租了临街一间铺取名“松记诊所”为人看病。初始只看病写方不卖药,许多患者都觉得不方便,建议他开设药房,兼卖药,可以增加收入。他采纳意见后,将店改造了一番,把“松记诊所”改为“松记药店”开始了既卖药又坐诊的营生。

有一天,乡下一对夫妇走入药店。只见男的身体疲颓,脸无血色,青中泛白。女的满脸愁容,眉头紧锁。夫妻俩刚坐下,陈海学话没问到三句,汉子就焦虑地问茅坑(厕所)在哪里?起身急匆匆赶往茅坑。陈海学便问随同来的妇女,她丈夫是怎么回事?妇人眼圈一红,说道:“我们是乡下人,丈夫不知道吃错了什么东西,昼夜屙肚子已有4天,来城里看了几天仍不见好。家中孩子尚小,牛也没人放养,丈夫若有三长两短……”话没说完,妇人已是声泣泪下。妇人又道:“昨日前面街口的惠安药堂刘大夫给他开了最后一剂药,叮嘱我们如果仍不见效,可另寻名医。现在我们是有病乱投医,若你能够救回我丈夫,即使为你做牛做马,我也心甘情愿,感恩不尽!”陈海学赶忙安抚一番。说话间,汉子返回。陈海学为他把脉,观察口舌和眼睑后说道:“没大碍,无须忧虑也无须服中药。你们回家摘一把石榴花稔芯叶,加少许米和一个陈年柑果皮的三分一,炒至金黄,放三碗水煎成一碗服,早晚一剂。次日若仍觉小腹有闷痛,可再服一次,无痛则无需再服。服药后,适当饮些蔗糖水。”说罢伏案写方,只收了一文钱诊金。夫妇二人接过单方,满脸狐疑地离开了“松记药店”。

三日以后的一个下午,惠安药堂的刘大夫和前日看病的夫妇,提着一竹篮乡下的花生、芝麻等土特产来到陈海学的“松记诊所”答谢陈海学。此时汉子没了日前的倦容,脸色泛红。那天他们依照陈海学的医嘱服食一次后,便止屙进食了。刘大夫直言说这对夫妇是他的姨表亲,为亲戚下药治病,怎知几日都没见效,恐误病情,便让他们自寻名医,岂料被陈海学简单的一个土方子给治好,所以今次陪姨表夫妇二人一并过来,一为答谢,二是请教。”

陈海学道:“我把脉发觉脉象沉细,舌胎白润,手足清凉,眼睑带青当属寒湿症状,《神农本药经》有言,‘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因此以石榴花稔叶芯止泻,米炒黄后属热也有祛寒之功,陈皮有引药入胃、止吐泻、开窍理气之功。饮蔗糖水是补充体质。乡人治腹泻多应用此方,只不过是我加了陈皮这一味而已。既已康复今后注意饮食。”刘大夫频频点头。

“为何你在一些妇科或儿科患者药中也加陈皮,你不知道陈皮并不是百药可配伍的吗?”刘大夫不禁又问。

“说得没错!但是岭南人多湿气重,湿气重则百病生,陈皮具有理气、祛湿燥的功效。下药看患者的体质,针对寒、温、热来加减陈皮的用量。”陈海学回道。

“陈世侄年少英雄,敢于创新、活用陈皮,真是令人敬佩!难怪街坊人人都称你‘陈皮医生’。”刘大夫很钦佩陈海学的才学。陈海学很谦虚,一一回答他的提问。

刘大夫沉吟片刻,说:“世侄,外面传言你学医一直没有拜过师,靠自学成才,治病非儿戏,你有想过吗?如果你愿意学医我可以教你,也可以请其他医生教你?”

陈海学忙答道:“谢谢刘大夫的厚爱!”

其实陈海学已心有所想。

送走惠安药堂的刘大夫和那对夫妇后,经过深思熟虑,此时已26岁的陈海学决定弃医从商,做起了贩卖陈皮为主的营生。跑江门、上广州,初时生意惨淡。他深知诚信、做人处事是根本。秉承诚信的意旨,他经销的商品以货真价实、薄利多销,不仅赢得客户,而且赢得了市场。由于经营有方,陈海学的生意逐渐扩充壮大。几年后,在广州城晏公街,陈海学租下了闽漳公馆旧址,取名“陈信义药材商行”,门前挂联题“信义所任,义事之宜。”药店取名“陈信义药材商行”,是因为他把“信义”看得很重,他的药店就是要谨守信用,讲究义气。“信义所任,义事之宜。”成了陈海学做人经商自强不息的座右铭,其后来影响到孙子陈垣,陈垣崇尚祖父的自强不息精神,闯出了一条治学的道路,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

陈信义药村店鼎盛之时在广州、上海、天津、重庆、香港、新加坡等地皆开分店,生意兴隆,财源茂盛。陈海学在石头富冈里购置了一大块地建房、建花园等,以诸葛武候:“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之意为庄园取名“陈宁远堂”。“陈信义药材商行”总部设在这里。

陈海学支持家乡慈善公益,在陈宁远堂一侧,另建了一座“太和堂”医馆,不仅让儿子学医,还高薪聘请名医坐诊,为乡民赠医赠药,实践自己未完成的行医救人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cs/6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