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云南之蒙自
点击上方“大宁笔屋”
蒙自,春游云南的第一站。 到了蒙自,我们直奔碧色寨。 碧色寨,更确切的说是碧色寨火车站,它处在滇越铁路的中心地段,在此取景的电影《芳华》把这个沉寂的百年老站带火。它成了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或许是受疫情影响,此时这里没有其他游客,只偶而一个村民路过。那红瓦黄墙泛着融融的暖色,使人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这倒更显出百年老站的芳华。先于火车站存在的是个小村庄,原名“坡心”,因一个法国驻蒙自的官员发现这里依山面水的美景,改名“碧色寨”。 我们住的“梵间人文艺术酒店”在寨子里,酒店提供的早餐竟然是到街上的饭馆里吃过桥米线,而且还是我们心心念念的菊花米线。 要知道云南“过桥米线”是中国的经典特色小吃,蒙自是它的发源地。年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过桥米线的起源相传,清朝时蒙自一个秀才在城外的湖心小岛上读书,秀才的妻子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这米线送到时,已凉了。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妻子发现鸡汤上那层厚厚的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于是她先做好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配料切得薄薄,等到岛上后再用汤烫熟配料,加入米线。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到蒙自不吃“过桥米线”怎么说得过去。一个硕大的碗端上来,跟着还有琳琅满目的配菜,碗里盛着金黄油亮的老汤,筷子搅动,老汤里香醇的味道便随着蒸腾的热气先蹿入鼻中,再弥散到小街清新的空气里。 据说菊花米线的吃法,菊花是要首先入汤中的,目的是吸过剩的油脂,使汤色更加亮丽。我们不知道,一骨脑先把那些配料入汤,最后放的菊花。此时汤色是多彩的,我们倒以为它比亮丽更胜一筹。 那些配料非常讲究,鸡片、鱼片、火腿片切得极薄,入汤便熟,不生不老,恰到好处。把米线在汤里几个翻滚再吸入嘴里,它裹着鲜汤,带着配料,你舌头上的味蕾便应接不暇了。 从碧色寨出来,我们住到了蒙自市南湖公园旁。 蒙自市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有多年建县史。清末,法帝国主义侵略我国,辟蒙自为商埠,在南湖东面设立海关,这是近代云南第一个海关,也是近代中国21大海关之一。南湖边还有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年4月至8月,西南联大文学院、法商学院曾设立在此,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均在该校任教。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英文:TheNationalSouthWestAssociatedUniversity,简称:NSAU)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到蒙自的菜市场转了一圈,正是枇杷成熟的时节,这便民摊位里果农卖着自家种的枇杷。第一天,买了些,到底是树上熟的,浓浓的果香,我们三下五除二的吃完了,第二天又去找她买些。 菜市场里还卖各种花,云南人的很多花是可以入馔的,而且大多用炒的方式:炒攀枝花(也叫木棉花)、摘掉花瓣和雄蕊,只留下雌蕊,用水焯一下断生,再用豆豉、韭菜、干辣椒炒熟;炒芭蕉花、把芭蕉花花蕾去掉外面较老的花瓣和花蕊里的雄蕊,洗净、切碎、焯水、炒豆豉和干辣椒;炒苦刺花、炒棠梨花、炒玉荷花……。淡淡的花味儿配上米饭,米饭里也有了花儿的香。居然还有炒石榴花。据说娇艳欲滴的石榴花只需简单的烹饪,简单的佐料,就能给舌尖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也不奇怪,蒙自是中国石榴之乡,种植石榴有多年的历史,蒙自石榴是有农产品地理标志的。 游蒙自这一路,你可以看到遍地的石榴树。石榴公园更是蒙自的一张名片。诗人说石榴:“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老百姓说石榴:“八月十五月儿圆,石榴月饼拜神仙”; 我说石榴,特别是蒙自的石榴:皮薄肉厚,汁多味美。 好想石榴成熟悉时,再到蒙自来。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gs/11024.html
- 上一篇文章: 第三十一章中医特效偏方大全急性鼻炎慢性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