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在长安佳节,小酌
民间有关端午节起源之说,主要是悼念屈原。 但在长安,每当过端午节时感到这里的端午习俗好像和屈原关系并不大。 花花绳在端午节那天的早上太阳没有出来之前,大人在小孩子们脖项、四肢上拴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称“花花绳”。花花绳不可任意弄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次响雷时剪去,预示一年中无病无灾。或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到河里,意即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据说,戴五色花绳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这是否与唐代长安人于此日身佩五色织带,称为“长命缕”、“五色缕”、“续命缕”有关联呢?为什么用五色呢?可能因为古人崇拜五色,五色与阴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有关,以五色为吉祥色。 香包香包和古代的“艾符”有关。人们在夏至之时,把艾叶编成虎形,或把彩绸剪成虎形,粘上艾叶,插于发中或佩于胸前祛瘟辟邪,因之“艾符”亦称“艾虎”。 挂艾草长安民谚有:“清明插柳,端午挂艾”之讲究。挂艾叶可以僻邪驱瘴,点着的艾条还可熏蚊虫。 端午节期间,有些地方还流行居室中贴钟馗像的习俗,贴钟馗像,因了钟馗是门神。但为什么端午也要贴呢?天宝年间,相传唐明皇李隆基在临潼骊山讲武后偶患脾病,久治不愈,五月五日晚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并声称己为“殿试不中进士钟馗”,皇帝梦醒,即刻病愈。于是,命吴道子将梦中钟馗捉鬼情景作成一幅画,悬于宫中以避邪镇妖。 钟馗骑虎图《全唐诗》收录有唐明皇时宰相张说的诗《谢赐钟馗及历日表》,其中有感谢皇上赐给自己钟馗像的事。看来,贴钟馗像避邪镇宅确实是从大唐长安,尤其是从皇宫、上层社会中开始兴起的。 五月的“石榴花神”传说是钟馗,五月五日端午这一天民间认为恶日,也是毒虫滋生、疾病流行的季节,而钟馗被民间奉为“赐福镇宅圣君”,功在驱鬼除恶、避邪除瘟,民俗有端午贴钟馗像以“镇恶”。钟馗相貌虽狰狞丑恶,但陕西民间认为“神鬼怕恶人”!秦人口中的“恶”是厉害。钟馗人丑,但正真,性如烈火,好似端午时石榴花开欲燃,加之石榴花早在唐代就被作为端午节之吉祥物。所以人们就把两者结合起来尊奉钟馗为五月石榴花神。此时,钟馗的“丑”中就带有柔美如花的寓意了,陕西人给儿女起小名就有叫“丑丑”的。 钟馗祛五毒铜钱钟馗祛五毒铜钱图案是以西安为主的关中地区民间流传的一种辟邪图案,即把蜈蚣、蝎子、蛇、蟾蜍、壁虎依次排列在铜钱的左方,手持宝剑的钟馗耸立于钱币的右旁。据考证,此类铜钱并不流通,而是佩戴的“钱币”,它的产生与端午节有着不解之缘。 儿时过端午节,大人要饮雄黄酒,儿童要在额头、手心、脚心涂雄黄。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此时,动植物滋生,蝎子、蜈蚣、壁虎、蛇、蟾蜍五毒出入居室,袭扰人类,如何祛之?旧的传统风俗是到了端午节这天,人们要喝几口雄黄酒,或将雄黄水洒于床下、墙角以避毒。明朝的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农历五月一日至五日,涂耳鼻以雄黄,避虫毒。”所以,民间俗语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端午节风俗中的不少内容,例如“斗百草”、“踏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纪念屈原无关。而在长安,感到这里的端午习俗好像和屈原关系不大。这都是因为南北风俗迥异,但端午节应该是多源的。 如果说端午 有几样东西必不可少 想必除了粽子、艾草外 就一定是酒了 每逢端午佳节 各自忙碌的亲友 都放慢脚步 王祖烧坊(壬寅虎年纪念酒)携几瓶好酒 备一些好菜 三五成聚 把酒言欢之后 再微醺而归 这是一年一次的相聚 也是藏在节日 与民俗里的团圆 …… 王祖烧坊(壬寅虎年纪念酒)在中国端午佳节里 一瓶全球限量发售套,每套具备独立唯一编码,具有收藏价值的首款生肖主题纪念酒; 早已不是酒本身那么简单 而是,充满节日氛围 代表着福运临门,富贵盈门的美好祝愿; 欢乐的红晕 掩藏的思念 深知一瓶好酒对于节日的重要 追本溯源 “王祖烧坊”,出自于“中国酱香白酒圣地”茅台镇, 连续十四代传承,至今已有年历史。 用一场纯粮的呼吸 致敬那些认真生活的人 …… 以酒为礼——送的是心意 以酒会友——喝的是情谊 以酒怡情——品的是滋味 王祖烧坊(壬寅虎年纪念酒)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gs/12020.html
- 上一篇文章: 珞珈诗派同题诗会夏至
- 下一篇文章: 胭脂石榴水粉色,帝国不乏少女心清代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