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古今中外,多少迁客骚人留下了千古佳句拨动着后人的心弦。我们骨子里离不开被文墨浸染的诗情画意,在今天仍有许许多多的才子佳人对古诗词情有独钟、念念不忘,一遍又一遍地流连吟咏,只为感悟;他们甚至尝试自己创作,亲身去感受诗词的魅力。古今的诗词,存在着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分享。

浓绿万枝红一点,

动人春色不须多。

——王安石《咏石榴花》

这是王安石咏满树只发一花的石榴花名联。红一点,指石榴花。春色,景色。在浓绿的背景上点缀一朵红花,画面顿时变得活泼而妖艳;石榴之艳美、之珍贵,并不在于其万紫千红、妖娆多姿,纵叶稀疏而少,而那花却越发地显得鲜艳妩媚了。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于当下情景的喜爱。

壮心未与年俱老,

死去犹能作鬼雄。

——陆游《书愤五首·其二》

这两句诗出自宋代陆游的《书愤二首》,诗人陆游通过这两句诗来表达心中的豪情壮志: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扬子江》

文大将军的名句可不止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以诗记患难中的遭遇,也说明他虽然历经患难,兵败被俘,但对南宋王朝的忠心至死不变,体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还记得那个

拥有特殊朗诵技巧的梁逸峰同学吗?

在爆红后,梁同学接受采访表示,他中二起参加学界中文朗诵比赛,至今夺了9个三甲奖,岂料多年前获邀演出的片段,突然被网民翻出来,狠狠践踏一番。梁同学还表示说,初时未知事态将如何发展,“有一点困扰和压力”曾几次躲起来,抄写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自勉。他说:“冰玉都是纯洁,不受污染的,那颗心决不会动摇”。

网友

黄大胆告诉小荆,她的座右铭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幕后玩家》剧照

她把这两句诗作为座右铭的原因是:她之前经历了一些变故,感觉人生没什么希望,几乎没信心走下去了,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两句诗,仿佛给自己打了鸡血,相信风雨之后肯定会出现彩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现在也成为了黄大胆鼓励好友的话。

身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很难写出古时候的那种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但不变的是,我们依然利用诗词来赞美美景与大自然。

咏紫荆

佚名

涓滴空盈盈,春霖音泠泠。

荆粉娇滴滴,莞尔语熙熙。

寥寥几句就描写出华农引人入胜的紫荆美景,

小荆都忍不住要为这位同学打个电话!!

而在我们之前的推送中

有过这样的一个回复

↓↓↓

仔细一看还有一位小姐姐的名字呢!

(这波狗粮我吃了还不行嘛...)

古时诗人写诗,

有表达渴望上场杀敌的勇猛,

也有赞美大自然的小清新;

现代人写诗词,

虽然少了驰骋疆场的决心,

但对美景的喜爱永远不会缺席。

古时的人把经验与智慧写进了诗词,

现代人把他们作为人生格言与座右铭。

我们可以像梁逸峰一样,

把经典的哲理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警示自己;

我们也可以像那位歌咏紫荆的同学一样,

把自己身边美景的喜爱寄托在诗词里面。

有了诗词的点缀,

我们生活也变得有诗意了一点。

中国诗词源远流长,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但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就好比近几年来家喻户晓的《中国诗词大会》,它是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它打破了过去一贯盛行的“非明星便没有观众”的惯性思维,把中国古诗词文化的深刻内涵,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加以展示,它吸引了各行各业的诗词达人前来参赛,而在这些人中,甚至有一些深深地热爱着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

相信很多人对才女武亦姝都有印象,她在其中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淡定的气魄圈粉无数,而在这背后,是她从小对诗词的热爱。武亦姝在自我介绍里曾说过,只要是一聊到古诗词她就会抑制不住地兴奋:“我觉得古诗词里面有很多现代人给不了我的感觉。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享受诗词带给我的快乐,就够了。”

就是这样一个16岁的姑娘,在与博士生陈更对擂时,不骄不躁,毫不怯场,最后赢得了冠军。

马上就要迎来《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了,群众的期待似乎从侧面反映出了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愈加重视。而作为在文化环境中熏陶的莘莘学子,我们又是否有更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去感受这些传统文化的魅力呢?

不要急,华农诗词大会在等着你。

当喧嚣的时代与传统的文化碰撞时,

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呢?

编辑/pye

责任编辑/叶宜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gs/5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