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海榴世所稀年

拍卖市场上有一件潘天寿的《海榴世所稀》,较早见年中贸圣佳(北京)曾拍出一百五十余万元;之后此作不断拍卖流转,成交价格也一路起起伏伏。这似乎多少显示了坊间对其真伪的一些疑虑;就我所知,专业圈内也多认定其并不可靠。

潘天寿海榴世所稀年

主要原因,大概是能见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另藏有一幅《海榴世所稀》,年9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白诗意画选》中便印有其图版。两幅图大略相同,而李白纪念馆藏这幅整体艺术感觉,及细微处的笔墨表现,似略胜于前幅。因此,仅从优劣去判断,是容易得出一般常见的所谓“双胞胎”作伪——前假后真的结论的。

从画面语言看,所绘的是诗仙李白“鲁女冬窗下,海榴世所稀;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愿为东南枝,低举佛罗衣;无由共攀折,引领望金扉”一诗的意境;这从潘天寿自己隶书所题“写李青莲海榴世所稀诗意”可以明确得知。画幅左下绘有湖石、水草等物,仿若庭院池边,屋窗外一隅的场景。一株石榴枝干从左中向右中上盘曲回转,树相对显得矮小,叶子与果实也较小;但画家构思精巧,给人“景愈藏,境界愈大”的感觉。

潘天寿石榴图58×68.4cm

系统地去看,潘天寿各时期所作石榴图,图式不一,变化不少。潘天寿纪念馆存的一幅《石榴图》,题句“为忆横磨十万箭,可怜仅得石榴来”,点明了张骞出使西域从波斯带回安石榴种子的史实。《中国高校名画典藏·近现代卷》中印有广州美术学院藏的另一式样的《石榴图》,题曰“昆明产石榴,十二月开花,五月端节前成熟,大如碗,味甚甘美,与夏兰同为端节清供”,讲的则是安石榴的生物特性。很显然,画家对石榴是颇喜爱且熟稔的。但是,潘天寿对李青莲“海榴世所稀”句意的理解,究竟是对还是错呢?诗中“海榴”所指,究竟是石榴果,还是山茶花?

潘天寿石榴图

从李白诗名“咏邻女东窗海石榴”看,海榴当然即海石榴的简称。《太平广记》载,“新罗多海红并海石榴。唐赞皇李德裕言:花名中带‘海’者,悉从海东来”。综合起来,大致的逻辑就是,安石榴从安息国来,海石榴从新罗来,乃石榴树的不同变种。潘天寿大概就是从这个角度来构思《海榴世所稀》这幅画的。

但读同为唐人的温庭筠《海榴》,诗曰:

海榴开似火,先解报春风;叶乱裁笺绿,花宜插鬓红。

蜡珠攒作蒂,缃彩剪成丛;郑驿多归思,相期一笑同。

所咏海榴明显是火红色的花。从南朝江总的“岸绿开河柳,池红照海榴”,及唐人方干的《海石榴》等,所咏也均是花;李白这首诗从整体上去理解,亦复如是。据《花经》《本草纲目》载,海石榴花蒂均作赤色,花蕊呈蜜黄色,“高一二尺即结实”。如今植物学界,一般把海石榴视作山茶科山茶属的一类观赏植物。海石榴可能是宋代之前对山茶花的称谓。这样看来,潘天寿画上描绘就与海石榴树及李白诗意均存有偏差了。但是,中华名物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化,其意涵均是流动不居的,对海石榴的解释其实仍莫衷一是。即便作“山茶花”解,李诗中“世所稀”一语,也仍有些让人费解。而潘天寿是确存疏漏,还是有意为之,其实也可存疑。因为作大写意花鸟画毕竟不是绘制历史画,画家“援诗入画”时,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创作实际上无可厚非。何况虬曲的枝干和凹凸的石榴果,是潘天寿擅长表现的内容。

另外,我们刚好从《李白纪念馆馆藏名家手札整理研究》一书所收潘天寿的几封信札,也可大略知晓此画的来龙去脉。其中写于年11月16日的一札说道:

数书均悉。因体力稍差,及杂务较忙,未复为歉。属画李青莲诗意图,久久未曾动笔,兹赶制“海榴世所稀”一幅,草草应命,殊不佳,奈何?即邮奉,希捡收函复为盼。

所以,《海榴世所稀》其实是潘天寿应李白纪念馆征集作品之命而画的。信札寄写时间,及所述内容,也正与画上款署“一九六五年芙蓉开候”相合。年12月10日的一封又写道:

赐书及画款伍拾元,均领,谢谢。寿杂务殊忙,体力亦差,作画较少。再作幅,只得稍宽时日耳。

潘天寿一枝浓艳露凝香年李白纪念馆藏

而在此之前,潘天寿已经为李白纪念馆画过一幅,应该便是也印在《李白诗意画选》中的《一枝浓艳露凝香》,作于“一九六四年菊花开候”。年10月24日的一札就曾写道:

书悉。寿年来身体不甚健适,屑事亦忙,属作青莲诗意画拖延至今,未完任务,至以为歉。日昨天气晴和,草草成此小幅。即邮奉,希捡收。来日有暇,当最(补)续作,以补不迨。

潘天寿致李白纪念馆筹备处札

《海榴世所稀》一图,大概是在“草草成此小幅”的下一年,又“草草应命”而成。现在回过头去看,如果画上没有题“写李青莲海榴世所稀诗意”一句,此图也就不会存在什么图像志意义上的问题了。

那么,从作品艺术性上看,《海榴世所稀》是否真如其自谦的“殊不佳”呢?从真伪的角度看,有没有可能当时作画的时候曾画两幅,或者两幅以上呢?我个人认为,两幅虽都远远算不上其晚年笔墨非常精到、构思非常精审的作品,但应该都是真迹。

潘天寿微风燕子斜年成都杜甫草堂纪念馆藏

潘天寿细雨鱼儿出年成都杜甫草堂纪念馆藏

因为从潘天寿的作画习惯看,一旦构思成熟后下笔,同样的图式他经常会画个两三幅。这种情况在普通书画家中也比较普遍,多画几幅,从中挑拣整体感觉最好的出来偿还画债,是一种比较负责任的态度。潘天寿应付行画,态度同样是认真的,那种两幅、三幅同构图的画作存世尤多;而这并不是什么所谓的流水线作业,反而是画家作画功力深湛,反复作同一幅画时很少会有画坏的作品,所以全部留存罢了。拍卖市场上的这幅《海榴世所稀》,尽管我尚未找到可靠图像材料来确证,但还是倾向于认为潘天寿就是在上述这样的逻辑情境中画出来的。他同样应杜甫草堂纪念馆征集所作的《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等杜甫诗意画,如今就存在有两三种真迹传世的现象,只是有些画也不太为人熟知而已。

潘天寿微风燕子斜年潘天寿纪念馆存

潘天寿细雨鱼儿出年

而且事实上,有李白纪念馆藏的这幅《海榴世所稀》真迹存在,反而证明潘天寿确实曾绘制过这样图式的一帧作品;且原作又一直存于李白纪念馆的情况下,作伪者恐很难无真迹对照,而作出水平这么相近的另一幅作品来。总而言之,尽管因为体力和精力所限,潘天寿两幅《海榴世所稀》不精彩且有偏差,但胜在题材稀见、构图新颖,反而凸显它们不一样的特殊价值。

而凡此种种,也再次告诉我们一个很朴素却常常忘记的道理——即便杰出如潘天寿先生这般,却终归是一个普通人。

▼点击下图订阅年《美术报》

编丨lisa转载请注明出处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

往期专题(点击标题直达)

在这里阅读美

年美术报,与您继续共享美术界大事

天价《耕罢》是潘天寿真迹吗?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丨第二届公望富春?中国山水画作品展在富阳公望美术馆开幕

杭州市美术家协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圆满举行张子翔当选主席

艺术在地无墙垣丨跨媒体艺术节遇见未来

赏析丨宋代小品画?:南宋四大家的山水小品画

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会员代表大会闭幕杨参军当选主席

你“在看”我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gs/6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