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重开了奶奶的小店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24215.html 作者 刘雀 汉阳门花园 汉阳门花园在武昌,民主路最东头。一头临着武汉长江大桥,另一头不远处就是户部巷和黄鹤楼,“花园”就夹在中间。最早,“花园”只是块空地,堆放造大桥的建筑材料。后来,临近的老居民们到这儿休闲,聚了人,种了树,空地就成了花园。 “冬天腊梅花,夏天石榴花”,武汉音乐人冯翔在年创作的歌曲《汉阳门花园》里唱着。冯翔是家家(外婆)带大的。家家老宅就在汉阳门花园边,那排旧楼中的一幢两层老屋。冯翔在歌里唱:“铫子煨的藕汤,总是留到我一大碗。吃了饭就在花园里头,等她的外孙伢。” 莲藕炖排骨,用小火慢慢煨。藕炖到糯,肉软烂,汤醇而清甜。许多的武汉人,在自家老人藕汤的滋养下,暖着胃长大了。 亭林从小也是喝着藕汤长大。他和冯翔是表亲,冯翔的家家就是他奶奶。他记得,奶奶总是一次煨一大锅藕汤,全家人一块喝。可慢慢的,儿女孙辈们年岁渐长,各自四散生活,回来得少,藕汤就总是做得多了。武汉人习惯在家门口摆一张竹床乘凉,奶奶把多的藕汤和凉面摆在竹床上,卖给街坊邻里,没想到颇受喜欢。她索性把老屋一层改为店面,开了一家专做地道武汉家常风味的小店。 那是八十年代的老故事了。奶奶已经去世将近二十年,但排骨藕汤和武昌鱼,那些暖人脾胃的老味道,却在这幢老屋里一年年传续下来。七八年前,亭林和太太锦言接手了老店。他们将店面进行了重新装潢,起了新名字“老宅藕香武昌鱼”,卖的依然是那一锅老武汉藕汤。 插画根据亭林儿时记忆所作(绘/李茵豆) 年的冬末初春,新冠疫情侵袭,位于疫情中心的武汉人经受着最深的痛苦。当一切生产社交活动突然暂停,所有人被困在家中,冯翔的《汉阳门花园》在互联网上又一次传播开来,像是人们在焦躁和压抑中传递一份沉静却有力的慰藉。 那段时间,闷在家里的亭林无数次想起奶奶,想起奶奶过去给他讲述的武汉历史故事。奶奶说,年北伐战争中,武昌城曾被围困40多天,城里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还有抗日战争期间的武汉保卫战,那是年,城市被包围,日本人的飞机在头顶轰炸,家里那幢老宅房顶都被炸空,只剩下四面残墙。这不是武汉第一次遭遇险情了。亭林想,这座城市历经了许多磨难,她如此坚韧,在战争时期更为惨烈的那两次都扛了过去,这一回和病毒的鏖战,也必定可以。 家家的店 锦言第一次去店里是年,她正和亭林谈恋爱,亭林领她上自家店里吃饭。店不大,民主路边普普通通的一家小馆,装修简单,十四张桌子摆得紧凑。可食物一吃进嘴里,她就惊喜,跟亭林说:“你们家菜好好吃!”“那当然了”,亭林露出得意的神情“吹嘴”,“我奶奶以前可是大户人家小姐,小时候都是去民众乐园听戏的,喝冰绿豆汤。她的品味做菜,能不讲究?” 奶奶穿着素净的衣裳,为了欢迎锦言,特地买了绿豆糕。锦言见奶奶第一眼就感到亲近,想起了自己过世多年的奶奶。都是念过书的老人,并不絮叨一些家长里短。奶奶给她回忆,当年日本人打过来,她逃到四川山区,在路上生下了亭林的父亲,山洞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她说得轻描淡写,好像这并不算多了不得的苦难。 奶奶说:“最贵不过人,最贱也不过人,多大的福我们也享得起,多大的苦我们也吃得了。” 锦言一边跟奶奶说话,一边把好味道的藕汤和武昌鱼送进嘴里。清蒸武昌鱼肥得很,但鱼刺细密,她一个不留神就被卡了喉咙。 如今回想起和这家老店的结缘,都是些温馨可爱的记忆。她还记得亭林跨上自行车,医院的情形。后来接手老店重新包装时,她特意在新设计的菜单上做了小心鱼刺的提醒。 奶奶那时已经检查出了胰腺癌,对他俩说,老宅想留给亭林,希望他们早点结婚,把老店接过去。“我们家一百多年前就住这里了”,奶奶说,“现在只剩这么一点老屋了,租给别人也怕着火,要靠你们守住啊。” 两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听得懵,不知道怎么回答。那时亭林在做生意,锦言在国有金融公司上班,工作稳定,待遇也好,是个标准的白领丽人。 民主路、户部巷的老街坊们认这家店,总来光顾,小店从早热闹到晚,店里的人总忙不过来。奶奶有时就喊锦言帮忙买菜。她开始每天早起,还没亮就出门,把店里的菜买好再上班。周末一得空就来店里帮着照顾前厅。 锦言慢慢晓得奶奶的小店能聚拢老街坊的原因。她和奶奶一起去买菜,两家鱼店,一家特别热情,但鱼买回去却发现死了,不是现场挑的;另一家没那么会套近乎,但鱼的品质稳定,也不缺斤少两。奶奶说,买鱼要买后一家。连挑个配菜用的辣椒,她也挑最贵最漂亮的。奶奶说,做餐馆讲究货真价实,原料新鲜,此外便是口味地道。虽然不再亲自下厨了,但奶奶每天都守在后厨,看师傅有没有按步骤煨汤,杀鱼有没有把麟打干净。传菜时,她也会仔细检查菜的摆盘好不好看。 那是老一辈人的讲究和一丝不苟。 年,亭林和锦言结婚。不久后,奶奶就去世了。老人家一辈子坚韧,即使到了人生的最后时光也尽力把自己照顾得妥当,不肯麻烦晚辈。 新火试新茶 年前后,武汉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的规划启动。经历了时间和一轮拆迁,汉阳门花园附近的老住户们陆陆续续搬走了。户部巷在翻新后,有了“汉味小吃第一巷”的名头,逐渐成为湖北省的旅游名片。奶奶留下的老店,依然守在民主路头,见证了变化。 结婚后,锦言更常去店里。老店自有独特的氛围,虽然夹在几处旅游景点间,店里聚集的总还是周边住家的人。老店员和常来吃饭的老街坊,让老屋总是充盈着大家庭般的气氛。锦言喜欢这种亲人似的踏实亲近。偶尔有外地客人进来,一种主人家欢迎过路客的热络便生上心头。 外地人问:“来你们武汉旅游,商店会不会很黑宰客哦?” 锦言回答:“您放心,武汉人有个特点,不管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都同样对待。”她更加热情地给客人介绍,我们武汉,有山有水,有河有湖。总之,一种使命感冒出来了,她想把这个好地方推荐给全世界。 年,锦言所在的公司有一次买断工龄的机会。她刚刚获得升职,工作前途看起来非常顺利,却决定买断回家。同事们很意外。她一向是按部就班的白领,班车接送上下班,与客户沟通态度也职业。下班后在小店里利索、忙碌地为客人服务的武汉嫂子模样,同事们想像不到。 锦言没多解释,只是说家里孩子还很小。下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她考虑了整整三个月,和亭林翻来覆去地商量。在店里久了,她愈发喜欢和客人交流。过路的外地客人吃的欢喜,她也欢喜。这种当主人的感觉,在日复一日的上班工作中,体会不到。她决定全身心投入到小店里。 接手店铺后,锦言和亭林商量,重新装修店面。首先将原先住人的三四层改成了店面。营业空间扩大了一倍,店内却只增设十桌餐桌,把座位摆得更加宽松些。原先的木头楼梯老化后换了铁板,每次有人上楼梯,“哐哐哐”的踩踏声非常刺耳,他们便在铁板上包了一层木头。四面老墙是灌土的砖墙,已经老旧,翻修时,他们从内部加厚,贴上了瓷砖和木头。 翻新后的装潢主要采用了木材质,体现古色古香的风格。这是亭林、锦言两口子琢磨出的共识:换新颜的老店,需要突出老宅的历史感和武汉特色。他们给老店重新命名,就叫做“老宅藕香武昌鱼”。 亭林在美团上为老宅藕香创建了商家页面。一些游客登完黄鹤楼,看完长江大桥,随意就拐进了装潢一新又古意盎然的小店。用餐后,他们在大众点评上写下评论。有人说,这家菜好吃又便宜,还有人说,店里服务的大姐、嫂子亲切得像自家阿姨,还帮忙哄孩子。于是,越来越多操着天南地北口音的外地游客,通过互联网慕名而来。一个西安的客人,吃完后一口气打包了20份菜带回去给同事。后来,一些游客变成了回头客,时隔一年半载再来武汉,还来光顾。锦言和亭林觉得惊喜,他们没想到,天南地北的人也可以变成熟客,就像当年奶奶老店聚拢街坊邻居那样。 但忙碌和不规律的作息也让锦言告别了八十多斤的苗条身材,渐渐胖了不少。对于这个变化,她乐呵呵接受了。她越发喜欢那种人情味和烟火气。 疫情降临 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已经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人们该吃吃,该喝喝,照常上班下班,准备迎接鼠年新年。 亭林比大多数人更早察觉到危险。临近一月中旬,武汉陆续爆出的病例让他有所警觉,他开始反复提醒店员们,坐公共交通时务必戴上口罩。他压下了春节前的最后一批采购,他每天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gs/7185.html
- 上一篇文章: 老家的土地
- 下一篇文章: 4月5日middot语文信心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