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在国外的十个中国园子
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83144.html 17至18世纪,欧洲曾刮起一阵中国热的旋风,当时在欧洲建造了许多中国风格的园林和建筑,它深刻的影响了欧洲的造园艺术,使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年后至今,随着纽约明轩庭园的成功建造,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中国古典园林已在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建造了三十余座。 明 轩 中式庭院“明轩”位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层的玻璃天棚下,是模仿中国苏州网师园中的“殿春簃”设计建造而成的。“明轩”由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承建,所用的砖、瓦、木材、构件等在中国备好后,由20余名中国工程师和工匠在美国组装。“明轩”于年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个落户海外的苏式园林,建成后就成为纽约城里的东方盛景。 流 芳 园 在美国洛杉矶近郊圣玛利诺市的亨廷顿图书馆内,坐落着一座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典园林——流芳园。流芳园以苏州园林为蓝本建设,规划面积约4.9h㎡(12英亩),接近于苏州的拙政园。 “流芳园”一名来自曹植《洛神赋》中的诗句“步蘅薄而流芳”。依照中国传统,流芳园的选址经过精心规划,位于植物园中西部的一处山谷中,坐拥北面的圣加布里埃尔山。场内地形平缓,南部为一处空旷草地,北部有多株古橡树,树冠广大,浓荫遍地。一条清澈的小溪由北向南穿越于山谷中,可以说是一处得天独厚的造园佳址。正如《园冶》相地篇所说“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有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流芳园享有“海外拙政园”的美誉,园内草木苍翠,花香四溢,其水榭、亭台、拱桥、长廊、漏窗、怪石等传统苏州园林建筑元素应有尽有,精致优美的园林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共同构成充满诗情画意的迷人景观。各景区通过有效的空间序列组织,形成多空间、多视点的组景特色,使景观产生连续性变化,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观赏效果。当游客沿着园中小径在亭台楼阁间漫步时,每到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新的景致。在流芳园中,我们可以处处领略到对景、障景、框景、漏景、借景所形成的优美画面带来的视觉冲击。 寄 兴 园 寄兴园位于美国纽约斯坦顿岛植物园内,是中国苏州留园的姊妹园,也是全美第一座完整的,完全仿真的较大型的苏州园林。它的建成使得人们第一次可以在纽约这样具体而微地观赏完整的苏州园林。 寄兴园于年开始筹划,历时13年之久,于年终于正式落成。期间中美双方多次相互考察,几经周折,最终选定在斯坦顿岛的植物园内建造一座苏州园林风格的中式园林。园林的建设是由史坦顿岛植物园发起筹募,美国政府、民间团体、商业公司以及旅美华人华侨共同集资;由中国政府和北京中外园林建设总公司苏州分公司进行园林设计,并提供建筑工人、技术支持、承担材料费用。于年正式建成开放。 为了重现苏州风情,寄兴园所有的木石砖瓦建材都取自于苏州,在苏州加工后再运来美国,由于这座园林是仿古建筑,因此,对建筑材料及手工工艺的要求特别严格,所有雕梁画栋的材料,全部选用银杏木,屋顶用的黛瓦,也是以特制的窑烧成。园子由四十名苏州的能工巧匠组建起来,他们经验丰富,技艺高超,许多人曾经到过东南亚等国家施工,其中数位工人还参加过纽约市大都会博物馆的“明轩”施工工程。 春 华 园 春华园是广州市政府赠给法兰克福市的礼物,选址在法兰克福古老的贝特曼公园内。该园占地平方米,落成于年。园名“春华”,喻欣欣向荣之意。 春华园建设原址内有池塘、树林和草地,在规划设计时充分利用原有条件,营造出中国徽州水口园林的气氛。 园内建筑造型为徽州园林的传统形式,提炼了较多的当地民居建筑元素,除采用大木作的营造制度,还多用徽州的“砖、木、石、竹”四种雕塑点缀,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园内有小桥流水,有瀑布池塘,有绿地树景,有砖雕石台。整个园子格调清新,中国味浓。因是首次在欧洲建造徽派园林,令人耳目一新,备受青睐。 逸 园 逸园坐落在温哥华中山公园内,建成于年4月,是一座典型苏州园林风格的中式园林。逸园是加拿大温哥华市十余万家藉华裔集资兴建的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的庭园。意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开拓和建设华埠,同时纪念伟大的孙中山先生。 庭园占地平方米,面积不大,其中建筑面积平方米。全园按照苏州名园模式进行设计,整体布局利用假山、水池、花木和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榭廊桥洞有机组合,以秀石清泉居中,绕以堂、屋、榭、亭等,疏密相间,层次分明,形成多方景胜,咫尺山林的意境;有步移景迁之妙,全园充满诗情画意。 逸园项目筹备时间历时2年,所需材料均为精选,确保了内在质量。且现场安装每一道工序一丝不苟,使得传统工艺得以完美体现。一九八七年七月由温哥华城市协会授予杰出贡献奖,同时国际城市协会授予特别成果奖,为迄今为止中国园林工程出口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奖。 兰 苏 园 “兰苏园”坐落在美国西海岸港城,世界著名的环保城市波特兰市,地处波持兰唐人街的东北部,是一座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琴,花等文人艺术于一体的正宗苏州式园林。该园占地平方米,是苏州与波特兰姐妹城市的友好交流项目,已于年9月14日落成开放,彼时波特兰市政府为之举行了盛大的开园庆典。 兰苏园共划分为入口区、水院区、沁香仙馆区、中心湖区、山林区等五个景区,平面布局自由、灵活、曲折、空间层次丰富。其在规划设计中特别注重景观形象和文化内涵的创作,设计了流香清远,香冷泉声,翼亭锁月,柳浪风帆,万壑云深,浣花春雨等景点。这些景点无不充满丰厚的中华文化内涵,因而可以激发人们的联想,给人以深刻的感染,这也正是兰苏园的魅力所在。 爱 苏 园 位于爱尔兰都柏林市,是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参展年爱尔兰第五届布鲁姆花卉园艺节而精心设计并营建,是典型的苏州古典私家园林小庭院。它以亭、廊及围墙构筑成的幽静书院样式,面积虽小,但包含了建筑、山石、花木等主要苏州古典园林造园元素,将庭院设置主体建筑之前,采用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形式,用衬托、对景等手法将庭院放大,缀以湖石、花木、亭廊、组成可居、可赏、可游的园林景观。爱苏园布局紧凑,小巧雅致,展示了苏州园林是园林艺术和文学艺术结合的写意山水园的艺术特色。 姑 苏 园 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负责设计、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营造的“姑苏园”是世贸组织总部院内唯一的园林建筑,也是首个在瑞士建造的中国园林。苏州园林股份在接到项目营建任务后,派出11名能工巧匠,于年11月竣工。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园林股份公司充分利用当地四周大树林立的自然条件,为园林营造出一个天然的绿色背景,尽管整个园林只有平方米,园林股份以苏州园林“移步换景”的独特营造技法,突现出“咫尺山林”的写意效果。 怡 黎 园 法国境内唯一的中国苏州园林“怡黎园”,位于巴黎西南郊78省的圣雷米·奥诺雷市(STREMYL’HONORE),占地平方米的“怡黎园”是由留法的两位华人园艺师、建筑师康群威和石巧芳在苏州园林局的合作下设计建造完成的。 园中有亭台楼阁遍布,绿树掩映连绵,小桥流水,五月石榴花争相竞绽。回廊、花墙、山石和飞檐,莫不展示出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和巧夺天工。 西 华 园 西华园位于美国西雅图市南社区学院,是中国在海外的第一个且是目前惟一一个巴渝风格的园林建筑。该园曾公开征求园名,最后命名为“西华园”。其中“西”指西方或“西雅图”,“华”指中华或华州。 西华园建设历经20余载,曾数度停工,设计几易其稿。全园占地近3万平方米。全园共分庭园、山水景观、自然山水等三大景区。南面由知春院、前院、管理院、盆景院等多组院落组成,中部由浮云阁、巴山屋及莲花水景组成,背面是以镜湖为中心的水景区,中部和背面通过溪水及浮云阁为联系纽带。 设计理念秉承重庆传统的造园手法,强调与自然的融合,朴实,拥有山地园林的特点。园区整体仿效巴山蜀水的自然景色,吸取重庆民居及寺庙园林精髓创作设计,运用传统造园方式,突出山地园林特征,融山水、建筑、树石、院落为一体,建成一座具有重庆风格的中国古典自然山水园,借以表现重庆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裕 华 园 裕华园,英文名称ChineseGarden,位于新加坡裕廊工业镇,坐落在裕廊湖上的一个较大的岛上,四周环水,是由台湾设计师设计并于年建造的。 裕华园结合了中国传统皇家园林气势雄伟和江南园林别致幽雅的造园手法,园内建筑如桥、塔、亭、石舫、茶楼等仿效宋朝宫廷模式及北京颐和园的造型建造,巧妙地将这些经典的建筑融合在小巧的公园内,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所以也有人根据英文将其直译为中国花园。 裕华园占地约13余公顷,园名取自裕廊和中华。园内采用中国传统的布景方法,水陆相间,曲折幽深,门楼、牌楼、拱桥、长廊、云塔、亭台楼阁与水榭等建筑的布局错落有致,独具匠心。园内布置陈设精致巧妙,无论是气派不凡的牌坊、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挺拔的高塔、还是俊秀的竹林、盛开的莲花,都经过精心的安排,令整座园林宁静幽雅。 全园共有景观30余处,包括白虹桥、入云宝塔、邀月舫、披云阁、延月楼、鱼乐院、挹翠苑、晓春庭、柳絮荷风、涵碧轩、卧虎岗、白石鸣泉、云台揽胜、潇湘清景、榕阳半亩等诸景。 蕴秀园是裕华园内的一个园中园,于年建成,面积约平方米。蕴秀园的整个工程建筑材料均来自中国。园内的叠石和假山全是出自中国太湖的太湖石。该园以展出盆景为主,园内有千余盆从中国进口、精心栽培与修饰的盆栽。盆景区分为:微型盆景、树木盆景、精品盆景和水式盆景几个区域,园中的亭楼山水与多个盆景区互相搭配,给游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蕴秀园除苏州式的景观盆景之外,亦采用中国岭南派、川派、杨派、苏派和海派设计的盆景。是东南亚地区唯一完整和具代表性的苏州古典盆景园。 来源:景观周,转发只为分享美好事物,请勿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敬请谅解! 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gs/8369.html
- 上一篇文章: 独立叙事老去的身体与五月的鲜花
- 下一篇文章: 梅雨知江南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