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危害 http://m.39.net/pf/a_4377030.html

来源/健康广东(jkgd-gdhfpc)

提起端午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吃粽子”或者“赛龙舟”。但其实,在端午节除了这些传统习俗之外,还包含着极其珍贵的公共卫生防疫观念。沐兰汤、喷雄黄,避免“五毒”侵扰,都反映了古人对疾病的超强预防意识。可以说,端午节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公共卫生防疫节”。

端午“驱毒”习俗形成早于屈原所处年代根据现有文史资料,端午习俗的形成远早于勾践、伍子胥、屈原等所处的年代,其原始文化含义应该是古人遣灾祛邪驱疫的风俗仪式,是一种民俗层面上的“公共卫生”活动。人们之所以如此重视这些活动,和端午时节的特点密不可分。这个时节,天气逐渐变热,多雨潮湿,人易生病,再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曾有民谣说道:“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意思就是从端午起,“五毒”开始滋生,扰得人不安宁。这里提到的“五毒”,就是古时在人们看来有毒害的五种动物: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为了避免毒虫侵扰,人们想尽办法,因此在民间形成了种种“驱毒”风俗。

端午:中国最早的“医药保健节”

民俗专家表示,从这些风俗来看,端午节堪称是中国最早的“医药保健节”,也可以算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卫生节日。古老的风俗流传至今有了很多变化,但不变的永远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赛龙舟也是一种“禳灾”的仪式

那么,人们是怎么做的呢?驱秽气:通常,人们会在屋角及各阴暗处洒石灰、喷雄黄酒、燃药烟,以灭“五毒”,驱秽气。贴五毒图:同时,还要在屋中贴上五毒图,尤其会在儿童的鞋子、衣服、肚兜上,绣上五毒图案。赛龙舟“禳灾”: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赛龙舟其实也是一种“禳灾”的仪式,它原本被当做“遣灾送瘟舟”,寄托着人们对吉祥健康的祈愿。

除此以外,还有采药、挂艾草、沐兰汤等等风俗活动。

艾草

诗画艾草

▲《端阳故事册》之悬艾人,清代徐扬绘。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摘自[宋]苏轼《六幺令·天中节》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每到端午,人们会将艾草插于门楣,或将艾草剪裁为老虎的模样挂在门上,称之“艾虎”。不少地方还会用艾叶泡水,洗艾叶澡。

端午时分,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艾草特殊的香味可用于防蚊、驱虫。

▲湖北省秭归县的居民在房屋前挂艾叶。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菖蒲

诗画菖蒲

▲《端午图》轴,清代王时敏绘。该描绘了菖蒲、蜀葵、玉簪以及蔷薇等几种初夏的时令花卉,是为端午节所作的节令画。图片来自

故宫博物院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艾草和菖蒲可说是端午的主打植物。同艾草一样,人们挂菖蒲用以辟邪驱魅。菖蒲叶片呈剑型,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后来引申为可以斩千邪的“蒲剑”。有些地方不仅会在端午节当天挂菖蒲,还会饮菖蒲酒。菖蒲多生于沼泽、水边,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古人认为菖蒲耐苦寒,安淡泊,不假日色,不资寸土,清逸俊秀,挺拔如碧,具山林之气,无富贵之态。

▲市民在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大埔镇街头选购菖蒲。图片来自新华社

蒜头

画中蒜头

▲《端午图》,清代任颐绘。以直立的艾草、菖蒲、蜀葵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地面上摆放的枇杷、蒜头为辅。图片来自网络。

农谚有云:“端午不吃蒜,鬼从门前钻”。在古代,端午时节是疫病高发期,据说吃蒜可祛“毒”。故此,有些地方至今还有吃大蒜的习俗。由此诞生了不少吃法:比如,大蒜炖豆腐,爽滑可口;再比如,将大蒜、鸡蛋、艾草放到清水里煮熟,出锅后的大蒜带着艾草的清香,入口软糯辛香;还比如,将大蒜剥皮洗净,撒上红糖蒸熟后,淋一勺香油,滋味独特。

▲一位贵阳市民煮好大蒜、毛豆和粽子准备过端午节。新华社记者杨俊江摄

石榴花

诗画石榴花

▲《缂丝乾隆御制诗花卉册》之石榴花。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端午正是石榴花开之际。在我国一些地区,人们习惯在端午时节悬挂石榴花,而非艾草、菖蒲。

  有一说法是,古人以菖蒲、艾叶、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克制端午“五毒”,这五种植物合称为“天中五瑞”。

  顾禄《清嘉录·端午》记载:“五日,俗称端午。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簮艾叶、榴花,号为‘端午景’。”因此,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端午这天,老人都要给子女的头上插上一朵石榴花,以祈求子女平安、富贵。

▲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

蜀葵

诗画蜀葵

▲《午瑞图》轴,清代郎世宁绘。画中所绘内容是当时十分流行的“端午景”——青灰色瓷瓶中插满蒲草叶和盛开的石榴花、蜀葵花;瓶左侧托盘装李子和樱桃;瓶右侧放置几个粽子。图片来自

故宫博物院

蜀葵

[唐]徐夤

剑门南面树,移向会仙亭。

锦水饶花艳,岷山带叶青。

文君惭婉娩,神女让娉婷。

烂熳红兼紫,飘香入绣扃。

“蜀葵”的称呼甚多。据说,由于它原产于中国四川,故名曰“蜀葵”;因其可达丈许,花多为红色,故名“一丈红”;又因其于6月间麦子成熟时开花,故得名“大麦熟”。

而且,蜀葵在端午期前后开花,且有清热解毒之效,因此有人又被之称为“端午花”。

▲截图自CGTN

粽叶

诗画粽子

▲《端阳故事册》之裹角黍,清代徐扬绘。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乙卯重五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尽管各地包粽子使用的粽叶大有不同,但它们大都具有纤维较多、防腐、耐煮、伴有清香的特点。现常见的粽叶有芦苇叶、箬叶、柊叶等。

芦苇叶通常较为细长。

▲图片来自网络

南方多用箬竹叶。箬是一种竹,箬叶即箬的叶子。箬竹叶没有芦苇叶修长,通常更宽一些,适合包制三角和四角粽子。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元堡乡洛阳村村民谢祖高在高山上采箬叶。新华社发(杨顺丕摄)

柊叶叶片甚大,适合包大粽子。如,海南的特色粽子即由柊叶捆扎而成,以鱿鱼、虾仁、咸蛋黄、叉烧肉等作夹馅,个头大,有的一个就有半公斤左右,可供一个成人饱餐一顿。柊叶之大,看图可知↓↓↓

▲海南琼海一家酒店工作人员在包粽子。新华社发(蒙钟德摄)

除此以外,包粽子的叶子还有槲树叶、荷叶、芭蕉叶、玉米叶、竹笋皮等等。不同粽叶的味道不尽相同,裹着不同的馅料给人们留下端午记忆。

▲贵州省福泉市高坪镇高坪村小寨村民组村民在大门头上挂“高粽”,希望孩子们考试“高中”。新华社发(吴儒波摄)

沐兰汤佩香囊

诗中沐兰节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节别名沐兰节。古时有端午药浴的习俗,以松、柏、桑枝、艾叶等药草煮成汁水,沐浴其中,防疫健体。此草药水即为“沐兰汤”。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兰”不是指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屈原的《九歌·云中君》中亦有“浴兰汤兮沭芳”之句。

端午还有佩戴香囊的习俗。香囊中装有多种植物药材,药香清新,有化湿气、提神醒脑、驱除蚊虫等功效。▲在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滨都幼儿园,老师向孩子们介绍香包。新华社发(崔松良摄)斗草

画中斗草

▲《儿童斗草图》,清代金廷标绘。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

▲《汉宫春晓图》局部,明代仇英绘。图中女子围坐,正在斗草。图片来自《紫禁城》杂志

端午当日,参与斗草者外出找些奇花异草互相比赛。斗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可称之为文斗,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这不仅要比收集花草的数量,还要比双方的植物知识、文学知识积累。另一种称之为武斗,参与的人持草相对,每人两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一端,和对方手中的草茎勾在一起,用力拉扯,谁的草茎被拉断就为输家。事实上,斗草是由采草药衍生而成的游戏。端午被认为是采药的最佳时节,有“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的民谚。▲一场“儿童乐端午,民俗大体验”活动在武汉东湖屈原纪念馆举行,两名孩子在玩“斗草”游戏。新华社发

植物在端午占据了重要位置:

人们从自然中取材,

用芦苇叶、箬竹叶包粽子,

在门口悬艾叶挂菖蒲,

用植物蘸雄黄酒洒庭院,头簪石榴花,沐兰汤,佩香囊,上山采药,……这些都寄托了防疫保健的期望。最后提醒一下:端午小长假,出游也要做好防护措施~

来源:央视新闻、新闻联播

温馨提示

公众号又改版了

如果不想错过张仲林最新资讯

可以置顶/星标★张仲林哦~

往期推荐

1.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专治痒疹和胃病2.三代好医生——致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站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的村医张仲林3.潮安医生张仲林,善治痒疹与胃病4.张仲林登上南方农村报、潮州日报

5.《黄帝内经》之“饮食有节”探微

6.牙痛得效方治牙痛之验证

7.镇衄汤治血尿

8.史上最全皮肤病图谱(附治疗方法)

9.史上最全的种皮肤病图谱(修订版)!

10.小儿感染性出疹性疾病记忆策略及皮疹图库!

11.儿童常见色素性皮肤病的诊断与鉴别大全

12.舌诊图谱,史上最全

13.61张高清舌诊图谱,图文对照,珍藏版

14.史上最全的人体解剖全图!

15.胃镜活检病理报告单解读

16.各年龄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对照表!

17.史上最全公卫资料合集,人人有份

18.公卫课件解读第三版,史上最全!

19.医院的检查报告,这样一看就懂,以后别再问医生了!

20.怀念父亲张开宏——写在父亲去世四周年纪念日

21.港珠澳游记

22.史进前将军书法欣赏

23.仲景林园联[张仲林嵌名联十三]

24.生化全套检验大全

25.皮肤病、胃肠病,一定要面诊!

26.潮安健康文章大全(年版)

27.张仲林痒疹胃病好文盘点(年版)

28.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

2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文来了,这些条款跟医生最相关!

30.新闻大报登

31.新闻传媒赞张仲林

32.杏林花香来自苦寒——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

33.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34.潮安村医张仲林,治皮肤病是家传“拿手活”,治顽症从脾胃入手……

6月回顾

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诗词录

50问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每一问都可能与你有关

天气热了,戴口罩闷出来皮肤问题怎么办?

《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诗词录》余笔

康智峰先生书法欣赏

Hp感染及其相关疾病防控问(61-65问)

体检报告怎么看?九图带你读懂

Hp感染及其相关疾病防控问(66-71问)

浣溪沙·观荷

功能性消化不良四步治疗法

康成元将军书法欣赏

脓疱疮常用药及联合用药

你知道中药怎么保存吗?张仲林医生人好

Hp感染及其相关疾病防控问(72-77问)

胃食管反流病44个问题问答录

工龄与福利浅说!

治慢性病首重脾胃

治脾不忘肾治肾不忘脾

这份“足疗”秘籍,每个“香港脚”都相见恨晚~

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枸地氯雷他定三者有何区别?

不注意保护胃,真的会“肾虚”哦!

有一种无私的根深蒂固

父亲赞歌

父亲节思父

赞颂父亲

父亲节

父亲节感悟

父亲,我永远爱您

脾胃有“火”是什么回事?

Hp感染及其相关疾病防控问(78-83问)

免责声明

张仲林(ID:e)微信公众号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张仲林观点,版权属于原作者。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微信公众号。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对使用张仲林微信公众号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张仲林不做任何承诺。

邮箱:zhonglinzhang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hj/6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