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出发的木影早上发信息来说,壹号院的东西开始搬了。这意味着,从此他就要离开这片小天地。我知道,这对他来说,应该是不舍的。

从前年接手壹号院的运营以来,他克服了种种困难,依靠多年的朋友关系,很快把这里打造成了东方美学空间,他创立了济南第一家共享书屋敬读书房,不卖书高兴了还给读者送书;在济南政府推动夜经济之前,就成功举办了小南湖夜市(后来改为百花洲市集);举行了流杯池游园会;在这里帮助南山的果农卖桃子;在壹号院提供免费的泉水茶……种种的努力,使得百花洲壹号院迅速成为济南文旅的网红打卡地。

这近两年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团队和朋友们,给济南人和外地游客带来了不一样的欢乐记忆。我们一起组织的敬读书房小馆长体验,不但免费而且管饭。我基本也见证了他这一路的操心费力。

木影是穿长袍的理想主义者,骨子里对传统充满敬畏,对济南这个城市充满热爱。此前一直坚持做的“留住济南”明信片,连续做了七季,纯公益,他们拍的“济南不急”短片,在网上也广为流传。他的理想,是把壹号院这里打造成济南的文化共享空间,在飞速而现实的城市发展中,给年轻人和市民留下一点单纯而美好的小天地。

我知道他有他的坚持,听到这个消息,替他感觉惋惜。他倒是看得开,说,我们的努力在于推动社会进步,让这个城市更好,而不是将公共资源据为己有,但凡有私心,也不会这么洒脱。这样想也对,至少百花洲的小桥流水、垂柳风荷,会一直在,我们都是过客。

下午木影的发小王磊联系我和老崔,说木影出发了,咱们一起去壹号院看看在那忙着打包的小伙伴们。

天气很好,壹号院里的两棵石榴树,又逢开花时节,一棵红花,一棵白花,院里依旧是来来往往的游客。

大力和张越在敬读书房忙着把书装箱,仍有几位淡定的读者,在安静地看书。箱子不够大力现从网上订了一批,刚送过来。大力说,根据通知要求,需要在三五天内全部搬出。

王磊特意在书房的书桌前坐了一下,他让我拍张照片给木影。那个位置,也是原来流动馆长坐的位置,我还是第一任流动馆长呢。

整理东西的时候,翻出来我写的“老崔的面馆”的原件。前年6月6日,那时木影刚接了壹号院运营不久,老崔带着原件来找他设计新店的牌匾,结果来了一阵风,把那张字给吹到了百花洲里泡了半个小时,捞上来后竟然毫发无伤,后来就一直放在这里了。原件上多了些水渍,老崔说,回去得保存起来。

我们还遇到了曾为壹号院忙过的一帮小伙伴,他们大都是木影原来的同事。袁辰腆着个大肚子,很快就要当妈妈了;木兰家的娃已经快八个月了;那个曾对老崔说要保持内心稳定的酱酱也来了;原来在市集上打碟时自我沉醉的班长,还有赵艳,骑着摩托车来了。见了袁辰,老崔半天认不出来,袁辰说:崔叔,我还去你店里喝过五碗面汤……老崔一直把以为木兰是袁辰,不好意思了半天。他们其实都吃过老崔的米皮和肉夹馍,流杯池游园会的时候,老崔给小伙伴们供应过免费的午餐。

这都是我们在壹号院认识的年轻人,一群美好、单纯的年轻人。大家特意在壹号院的石榴树前合影留念。书房门口的提示板上,写着“好久不见”。

一位每天来看书的大爷问:敬读书房要搬到哪里?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他自言自语地说:在济南搬到哪里更合适呢?想了想又说,也只有大明湖畔老省图那里了。

我们也见到了久违的一声度古琴馆的史老师、马老师,还有醉心传统手工艺的张老师,从春节过后大家一直没见,没想到再见是这样一个时刻和场合。

马老师说:其实从一开始来我们就想到了离开。她说,今天特意把门口的课程表好好写了写,即使马上离开,也要给大家留一个好印象。她还说,我们已经很满足了,本来以为只在这里呆两个月,如今已经两年了。

史老师在院子南边那棵开白花的石榴树下,摆开了茶桌,泡了壶肉桂,馨香四溢。大家聊起上次乡村讲堂开张去木影老家黄巢的情形,那次史老师在古树下弹古琴,老崔借着酒意唱哭了自己。史老师说,以后聚起来不容易,可以再约着去黄巢。老崔说要去黄巢种点地,马老师接话说,你种点草也可以啊。

木兰说,她今天要把自己当成壹号院的领导,要在院子里多视察几次。

后来她在朋友圈里写:好想这是一场梦,醒时对人笑,梦中全忘掉。

我们把在壹号院的照片也发给了木影。木影说:我在千里之外,与你们依依告别。

他说:今天不说再见,而只说相逢。最重要的是想说一声:谢谢你啊,壹号院。

身在成都的他,据说雨后遇到了非常绚丽的双彩虹。

另一则:去年这个时候,当时腾讯有一篇约稿,让我写写百花洲壹号院的故事,稿子后来因为其他原因未能发出,在这里一并刊发,算是对壹号院的一个总结和回顾。

百花洲壹号院:文化共享的一道光

百花洲壹号院里有两棵老石榴树,一棵在东北角,开红花,一棵在西南角,开白花,此时正是榴花盛开的时节。

5月27日下午5点,两棵石榴树下热闹起来。院子里摆起了花、果、茶,定制的大蛋糕上写着“壹号院一岁啦”,墙上贴着新写的“周年大吉”,老朋友来了,乐队也来了,大家唱起生日快乐歌,一声度的琴师史老师即兴弹古琴吹尺八……石榴树上不时有花落下来,难得的好天闲云卷舒。这一刻,这一切,都让这个院落有了神采。

木影还是招牌式的一身中式长袍,戴着圆形的斯文眼镜,如同民国穿越来的,忙着在院子里招呼客人,客串主持,当摄影师。他是济南的创意人,也是壹号院运营的操盘手。

他们选择用这样一个朴素的雅集,作为一周年的见证和纪念,来的人都是相熟的师友,彼此不用说什么客套的话。

中间还有个临时起意的环节,木影选了游客写在手账本上留言,找嘉宾即兴朗读。

一位上海游客写道:因为流杯池游园会,找到了这座小院子,它简单却又脆弱,它美丽却又难得,因为这座院子,我找到了来济南的路。

还有北京的一位游客,初次来济南误打误撞进了大院,留了言,喝了茶,买了文创,并无多念,不曾想上个星期带了三瓶好酒放在院里就走了。他说:他会常来济南。因为这座小院他爱上了济南。

这些留言,也是木影他们守候壹号院的动力源泉。

“我们来之前这里还不叫壹号院,它很庞大,像初次触摸宇宙,我想象着它能成为这座城市的谷仓,用来贮藏花的种子,从一个人慢慢地聚集成百人,从一个品牌集合成为独立的文化群体,在基本上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我们感恩笃行,一周年也是最快乐的天,感恩你在,花开,众生皆来。”木影在开场白上这样说。

年的这个时候,木影和他的团队接手了壹号院的运营。一帮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在短短一年内,将这里变成了济南新的文旅打卡地、城市新名片和学习高地,声名鹊起。

壹号院位于大明湖南门百花洲东侧岸边,依水而建,百花洲又名小南湖,水面不算大,岸边垂柳依依,最具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特色和韵味,南边老街巷的民居里,至今还有泉水涌出。这一带,也是济南古城现存的保留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传统特色地区,堪称城泉共生的人居环境典范。同为济南四大泉群的珍珠泉、王府池泉水,经过曲折的玉带河,先在百花洲汇聚,再穿鹊华桥流进大明湖。

古时的百花洲,比现在大得多,东岸的民居原为水中小岛,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任齐州(今济南)知州,在大明湖上筑百花堤,小岛因之名为百花台。“烟波与客同樽酒,风月全家上采舟;莫问台前花远近,试看何似武陵游。”曾巩诗中如此称赞。

明代嘉靖年间,世称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的济南人李攀龙,在陕西提学副使位上辞官归故里,曾在百花洲建白雪楼隐居,写诗著文,绝意仕途,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遐思。

论理说,壹号院所处的位置,是济南的风水宝地。但这个院落不在大明湖南门正对的曲水亭街主线上,并不起眼。尽管曾写入曾巩诗篇,又有明代白雪楼的佳话,但很多济南人都是只知大明湖,却并不知壹号院。这也没什么奇怪的,因为壹号院的名字,也是木影团队来了之后命名的。

这里所在的百花洲片区,是济南明府城保护改造地试点项目,百花洲片区是贯通整个明府城东西、南北两条旅游主线的关键节点。这里是泉城特色标志区地重点示范工程,其中一环、一湖、一城(环城公园、大明湖、明府城)是规划改造和景观亮化最核心的部分。作为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大明湖已经免费,还湖于民,“泉城夜宴·明湖秀”的商演已经开始。

应该说,包括壹号院在内的这片街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无论历下区还是济南市,都有意把这块依托大明湖、后宰门老街和泉水街区的地方,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充分盘活,但因种种原因,此前效果并不理想。

从城市旅游发展的角度而言,历史街区更多的是静态展示,若没有相关的活动,游客来了,看一眼晃一圈就走了,也难以停下脚步。如何让传统街区动起来、活起来,就显示出创意的重要性。

壹号院不是没有压力。济南的“网红”打卡地宽厚里、芙蓉街,商铺林立,以特色餐饮和小吃为主,一到节假日人山人海,更能体现这个城市的烟火气。显然,壹号院不能再走这样“吃街”的路子。

木影的设想,是从文化创意入手,尽可能地跟商业保持距离,利用传统的院落,将这里打造成东方美学空间,突出文化气息,让到了这里的人静下来,慢下来,细细品味“中国人的一天”,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难得的是,明府城方面给了这帮年轻人充分的信任,并在可能的范围内,提供了比较宽松的条件,让他们大胆去试。

回头看看这一年的探索,基本都是朝着这样的愿景在努力。

比如,这里诞生了济南第一家共享书店——敬读书房。游客可坐拥书城,闹中取静安心读书。门口的牌子上写着”这是一家只读书,不卖书,老板开心了还送书的书店”。一次来了一位中年男子,看上了书架上手写的《黄帝内经》。木影说:您只要读上一页,就可以送您一本。那人就坐在大板桌前,一字一句地读。读完之后,意犹未尽:下面我再给大家背一遍《心经》吧……观自在菩萨……去年暑假,敬读书房还推出小馆长体验,每天都有小朋友来这里值班当小馆长,读圣贤书,体验古人“洒扫应对”,一分钱不收,中午还管饭。

比如这里的“泉水茶”,工作人员从黑虎泉打来泉水,游客、市民可以免费喝,品位泉水泡茶的味道。壹号院门口以“泉水茶”落款的黑板报经常换,例如“我们都需要,积极地面向人间,活出人生的七情六欲、爱恨情仇、七荤八素、磊磊落落、沆瀣一气、不留余地”,例如“知道你要来,花都开了”。年底的时候写了句:“我们打来泉水,等你将它,与的爱恨一饮而尽。”结果,那天来喝茶的人尤其多。周边的保安和环卫工都自备了保温杯,渴了累了也进来歇脚喝茶,茶水管饱。木影说:喝一口泉水,已是君子之交,这就是最好的济南,最好的好客之道。

比如,创意于曲水流觞的“流杯池游园会”,融街头乐队、机车、怀旧游戏、茶道、汉服等诸多元素的新潮派对,一堆美好而有趣的人凑到了一起。游园会连续办了两次,五一假期前两天接待游客60万人次,其中不乏外国游客的身影。游园会公约这样写:第一,面带微笑,龟速逛街;第二,垃圾自理,吸烟有序;第三,请狠狠地爱济南。耳目一新有木有?

各地游客在这里坐下来,面对着窗外一池泉水,一吐胸中块垒,或是写下从未对人说的故事,写下对济南对人生的万千感受。一年来,留言写满了厚厚几十本手账,每一篇留言的回赠,是一张手绘的“留住济南”的明信片。

这还不是全部,除了这些,壹号院还有茶道、古琴、书法、香道、刻瓷、唱片、照相馆等诸多内容,既传统又现代,既古典又时尚,融古今于一处。每个周末学而讲堂还有传统文化教授或者是业界大咖的公益课大餐。很多游客感慨:想不到济南还有这样的地方!

办完流杯池游园会,这些年轻人又选在端午节“端出”小南湖夜市,创意更多地着眼于城市市井精神的复兴和先锋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共荣共乐。

百花洲,壹号院,也是济南的一个缩影。这几年,媒体给济南贴了“钝感之城”、“苟且之城”、“被遗忘的城市”等诸多标签。这座四平八稳的厚重老城,有了更多的发展焦虑。当然,这几年济南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有目共睹,各路新媒体的助推,使得济南突然成了网红城市。今年五一期间,济南17个景区的游客接待量突破万人次,甚至一房难求,来自安徽的一位游客没有预订,五一来济南打了求助,在文旅部门的帮助下,才在凌晨找到一间客房,这种情况,在以前是没有的。

木影此前跟他的小伙伴们做过一个创意视频《济南不急》,配文中说,济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发展得如此之快,也从未象现在这样需要发现爱。“留住济南”是他们做的公益手绘明信片,一年一季,已经出到第七季,且只送不卖。

文旅的融合为旅游和创意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旅游对创意有着天然的需求,良好的创意可以四两拨千斤,能不断地、更好地为旅游和城市发展添薪赋能。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壹号院更像一块试验田,木影认为,这里是一个平台,可以链接更多的内容,传递更多的美好。比如从敬读书房衍生出的乡村讲堂,已在济南南部山区黄巢村落地,而“亲戚家”等公益扶农品牌的创意,则着眼于乡村与城市更好的对接,已经超出了单一的旅游范畴。在壹号院的这些文化爱好者、传播者们,也自发地形成了壹号院文化联盟。

院里的石榴花落花开,壹号院的年轻人这一年的探索,新意频出,算得上济南文旅创新的一个样本、一股清流,让大家感受到别样的文化气息。而木影认为,壹号院就是一群人聚合而成的一股气。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传播学研究所所长臧丽娜认为,在文旅融合的探索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文化如何不生硬地融入旅游,旅游如何借助文化让品质升级。壹号院算是文旅融合的代表性案例,它不只是一座单纯意义的院落,已然成为一个文化共享空间。在时节变化中,它如一道光,点燃了老济南人的市井记忆,点亮着有温度的泉水生活。

这一年也让木影感慨万端。从接手壹号院开始,他几乎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早出晚归,创意的推进一直没有止步。办流杯池游园会的时候,政府并没有什么投入,来的掌柜们都是朋友捧场,为了筹措资金,他甚至卖掉了自己的相机。

“壹号院像是老大哥,他教我最多的是‘人情练达即文章‘。这里算是个识人无数的空间,官员、商人、艺术家、民工、学生……我也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复杂的事。”木影希望城市能给这样的文化共享空间更多的时间。但现实也有骨感的一面,他也叹息城市的发展和失去,也感受着商业、权力、文化、人情等各种力量的交织博弈,对于一介书生来说,这些的确有些复杂。

壹号院这些搞创意的年轻人,不缺激情和闯劲,但创意项目多是短期,如果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支持和引导,他们肯定会做得更好,否则很难形成长效、持续的机制。所以,从长远来看,这也恰恰也是摆在政府、文旅部门以及有关方面面前的考题。

至于能做多久,木影说,能做多久就做多久。他一直笃信,美好的事物从不会消亡,它只是冬眠,待杨柳春风,哗哗解冻,又得重生。

“只要有细微的一道光,就有理想的生长之地。你看一年下来,刘琪(团队里皮肤黝黑的年轻人,笔者注)都变白了,这世界还有什么不能变好呢?”

写于年5月

更多壹号院的故事:

那些美好而有趣的人,在百花洲相聚了

小小的集市,大大的流杯池

在百花洲的夜市当掌柜啥感觉?

壹号院,济南文旅创新的一个样本

触摸城市文化,可以简单到一杯茶

从根柱书屋到乡村讲堂

敬书房半日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tz/11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