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正值端阳之节,朕与嫔后在御花园海榴亭下解粽插艾,饮菖蒲雄黄酒,看斗龙舟。忽然……”

又到了朱紫国帝后分离纪念日的端午节,作为传统佳节,有着多年历史的端午节一直备受重视,记载于各个古书典籍中。在端午节诸多习俗遗失不少的今天,我们试着从古老的文字记载中,寻找端午的本来面目,还原最传统的端午过法。

端午习俗:吃粽子、饮菖蒲雄黄酒、看龙舟

《西游记》第69回中出现了端午节的场景,就连远离大唐、毗邻西天的朱紫国都要过端午,在《西游记》成书的明朝,端午节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可见一斑。

▲观竞渡

《西游记》里的端午习俗由朱紫国国王一言带出,吃粽子、饮菖蒲雄黄酒、看龙舟是《西游》里的端午风情。

端午习俗:赠香包、吃粽子、挂蒲艾、系虎符、斗草、赏石榴花

《红楼梦》中,贾府的端午节从二十四回过到三十一回,整个贾府中各色人物都为过节忙得不亦乐乎。

▲赠香包

二十四回中,贾芸在端午节前送王熙凤麝香冰片等香料,正应了贾府要做香包的端午需求,因此分了个掌管花草的差事。

▲裹角黍(粽子)

三十回中,晴雯和宝玉袭人闹脾气,黛玉说了句:“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悬艾人

三十一回中正式过节,“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一句话道出门悬艾草菖蒲、臂系虎符(旧时人们用绫罗布帛等制成小虎形,缝缀儿童臂上避恶消灾)的端午习俗。

▲斗草

斗草:以草为比赛对象,或对花草名,如用“狗尾草”对“鸡冠花”,或是两人各握住一棵草,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

《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斗草也是古人的端午习俗之一,《红楼梦》中亦有斗草的描写,“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四五人,都满园中顽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草。”

▲赏榴花

三十一回写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赏午”是指端午节的中午饮雄黄酒,吃桑葚、粽子,欣赏石榴花等。

端午习俗:插绿艾、赏红榴、饮菖蒲酒、吃角黍、扇葵扇

▲盆栽绿艾角黍堆银

《水浒传》里有一首词描绘宋代京城过端午节的情景——

“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

绿色艾草和红色榴花相映,菖蒲伴着角黍,浓烈的端午气氛迎面而来。据史料,宋人端午不局限于初五一天,而是从五月初一过到五月初五。初一至初四,大街小巷,充溢着叫卖端午“节物”(桃枝、柳枝、葵花、蒲叶、佛道艾)的人,直到五月初五达到高潮。

▲曹娥投江

由于《三国演义》着重讲英雄建功立业,很少描写生活,因此没有直接写端午,但第七十一回中,曹操率军再次出征汉中,路过蔡文姬家时提到一个与端午密切相关的人——曹娥,曹娥是东汉孝女,传说她于端午日为救父投江,纪念曹娥也是端午起源的说法之一。

除了名著,端午节在历代文献资料中均有记载——

▲采药

战国《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说的是端午采药习俗;

晋代《风土誌志》中有“以艾为虎形……今后愈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的记载,讲的是蒲艾驱邪习俗;

南宋《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说的也是端午采药习俗;

▲赐枭羹

明《菽园杂记》记载,朝廷每逢端午节,官员们有赏赐可拿,有射柳等节目可供娱乐;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戶,皆以却鬼”,讲的是也是端午辟邪风俗;

综上可知,端午习俗不止是吃粽子看龙舟,还有赠香包、挂蒲艾、系虎符、斗草、赏石榴花、赐枭羹、采药……诸多富有美好寓意和乐趣的活动,在愈来愈重视传统节日的今天,有很多珍贵习俗也正被重新找回。你也可以在端午出游的路上,尝试一下斗草之乐哟!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赋予每件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吉祥寓意,把像端午节一样美好的东方美学故事,讲述给世界各地的人听。

文案策划:赵灵儿设计:小雨

插画:榴莲蜀黍蘑菇哥哥管彤

端午安康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愈
白癜风怎么看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zz/3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