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40322/4358927.html

榴花端午,药香古城

作者:任重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它与清明、中秋、春节一起并称为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它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

榴花端午

作为“中国石榴第一县”,“中国石榴之乡”,在我的家乡会理,五月正是漫山遍野火红的石榴花盛开的季节。数十万亩的连片石榴园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鲜红的花朵簇拥枝头,争相在五月的艳阳下绽放,浓绿万枝中,红染梢头,蕊含春色,形成云卷浪涌般的的石榴花海景观。

石榴以其绚丽多彩的花朵闻名于世,是世界上著名的观赏花卉,榴花有单瓣、重瓣之分,花朵大小迥异,花期可达两个月以上。石榴花有红、白、黄、粉红、深紫等不同的花色,人们特别欣赏红花。唐代大诗人杜牧在《山石榴》中写道:“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诗人虽没有直接写石榴花为红色,见丽人发簪榴花,却担心红艳似火的榴花会不会烧坏少女的翠簪和秀发?这真是赞美榴花的神来之笔,正如一代文豪郭沫若文中所描写的榴花:“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清朝知州叶树东到会理赴任,刚踏入会理境内,就被红似丹霞的石榴花倾倒,即兴赋诗一首:“一骑关山天际月,全家儿女岭头云,吏胥怕见先生面,万朵榴花照使君。”米易巡检陆蔚赴会理也留有诗句:“香瘴似罗云似墨,石榴如火柳如烟,看山人入王维画,纵酒诗成李白篇”。

在唐代,石榴裙是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这种裙子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它颜色,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描写了那位弹琵琶的女子色艺惊人:“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血色罗裙”即是石榴裙。唐人万楚在《五月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韦庄也唱道:“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赠姬人》)。拜倒在石榴裙下,成为了人们倾羡美色,爱慕佳人的代名词。

农历五月五日,会理古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端午节。又称天中节,重五节,端阳节等。是包含了祭祀纪念、求福驱邪等的夏季大节日。

闲来无事翻阅古籍,偶然间惊喜发现,石榴花原来还是是端午的主花。在中国古诗词中,五月火红的石榴花往往和热闹的端午节紧密联系在一起。

宋朝诗人范成大最爱榴花,他写过“休雨,休雨,明日榴花端午。”还有“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的诗句。宋代欧阳修的渔家傲吟诵道“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同是宋代大诗人的陆游也挥洒出“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的名句。

据说,石榴花是世界上色泽最红的花卉,石榴花每年农历五月盛开,朱砂色,驱邪纳,是当令之花。传说中的石榴花神是钟馗。民间有“榴花攮瘟剪五毒”之说,端午时民间所拜的钟馗像,耳边往往都插着一朵艳红的石榴花。在我国北方,端午节这天,老人都要给子女的头上插上一朵石榴花,以祈求子女平安富贵。这个风俗流传已久。端午过节应景的花饰被称为端午景,是用菖蒲、艾草、龙船花、蒜头、石榴花、栀子花、蜀葵花等共同装点而成,被称为天中五瑞。据唐代诗人万楚的诗记载,五月五日时人们就喜欢观赏火红的石榴花,女郎连裙色都染作石榴红,穿上石榴裙,裙色与花色相映:“红裙妒杀石榴花。恰是四时衣色随花色之一种。”也说明远在唐代,榴花就是端午节日花了。

会理素有“小春城”的美誉,春暖夏凉,气候四季如春。五月的会理,没有盛夏的酷热,只有如江南梅雨季节一般的凉爽温醇。有人说,会理可能是中国唯一将端午节过得比春节还热闹的地方。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里,家家户户对传统节日非常重视。五月端午,正是榴花繁盛时,来到会理,不仅可以观赏美丽的万亩石榴花,还可以品美食,看美景,感受千年古城的深厚底蕴,体验隆重而独特的端午节风俗,榴花与端午,在会理古城完美而和谐地结合起来。

药香古城

网上有个段子说:感谢屈原。除了屈原,其他诗人走后都留了一大堆古诗词给小朋友们背诵。只有屈原给我们留下了三天假期,还有那些数不清的美食。

确实,端午节是一个美食的节日。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汉族民间还有吃五黄的风俗。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农历五月,人称五黄月,人们要吃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等五种带黄颜色的食物,以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会理地处川滇交界,历史上曾长时间隶属云南的南诏、大理管辖。端午习俗有迎神、奠币、初献、亚献、饮福受胙、望燎(送神)等等,亦有穿着汉服,诵读诗歌、表演舞剧、射礼表演等节目。

会理当地人过端午不仅吃粽子,而且要吃药根。有“五月端午吃药根”的传统民间习俗,该习俗始于端午节前10多天。所食用的“药根”,大部分是药食同源的植物,有根、茎、花、叶、果实等部位。端午期间,民间流行用沙参、牛蒡根、当归、黄芩、山药等补中益气,清热排毒的药材,加上土鸡,火腿脚,猪蹄膀同炖,食之可以滋补健体,祛邪顺气,还有润肠通便,排毒养颜的功效,而且汤鲜十分味美,俗称为:“吃药根根儿”,,寓意是“端午吃药根,一年到头不吃药”,“吃一回,管一年”,“吃草补,换肠肚”,“五月五,换肠肚”。药根汤也成为是会理独有的一道美味。

会理地处横断山区,立体气候明显,自然环境适合动植物生长发育,演化出生物多样性。山林原生态保持较好,森林茂盛,物种繁多,是攀西地区著名的“动植物王国”。民间流传“一屁股坐下三棵药”的俗语。极其丰富的植物资源为“端午吃药根”提供了物质条件。会理地处古“西南丝绸之路”入滇要冲,商业活动较早。明清之际,外省市客商纷至沓来,形成“十大会馆”、“十九行会”,输出山货、药材等。防风、黄芩、麝香、熊胆等在民国时期已经成为会理大宗农副产品,可见,明清之时会理端午药市已经十分繁荣。

会理是温带与亚热带结合部,四季不分明而干、湿季明显。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不同季节易患不同疾病。端午节正值热季和雨季交替,湿热交加,人体易出汗,睡眠差,嗜食生冷辛辣,加上蚊蝇孳生,是风湿病、肠胃病和流行性传染疾病多发季节,所以此时食用由多种药用植物混合熬制的肉汤,既有补足正气、强壮身体的作用,又有防病祛邪的功效。

会理县是个多民族散杂居县,有汉、彝、傣、傈僳、回、白等民族,其端午药市也相应地呈现出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作用(如伸筋草、舒筋草、透骨草、黑根药、观音草、脱腰散等),补益作用(如鸡枞、隔山消、仙茅、牛口刺、小白参、泡参、竹叶菜、玉竹等),清热解毒作用(如金银花、薄荷、蒲公英等),利水通淋,治肝胆及泌尿系结石作用(如猪鬃草、石韦、金钱草等),洗浴类(如伸筋草、舒筋草、透骨草、红泽兰、艾、马桶花等)的药用植物是会理药市的主要组成部分。药市中大量出售的药用植物都为鲜药,这与当地人民喜用生药鲜药的习惯有关,不少药用植物都是鲜药水煎服或捣敷,炖食,泡茶饮,善于用酒,体现了简、便、廉、验的特点,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端午前夕,会理县城周围的农民和彝族群众纷纷上山采挖沙参、泡参、玉竹、仙茅、透骨草、牛蒡根、牛口刺等等数十种宜于炖食和洗浴的野生中草药,运到县城出售,供给端午节吃药膳、洗药浴的人。干杂店,中药店也摆列出了入药炖汤的当归、熟地、黄芩、党参、山药等药材。乡下挖生鲜药根的彝汉山民蜂拥而至,将荒山野外挖掘的野生药材摆摊出售。在会理古城的邮政街、东街、钟楼城墙边,大街小巷处,满眼尽是买卖端午药根的人群,一直要持续一周以上的时间,会理古城内药香满街,人如潮涌,形成了极有特色的端阳节药市。

民俗传说

关于会理民间吃药根的风俗,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在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嫡孙——建文皇帝朱允炆在燕王朱棣谋夺帝位的“靖难之役”中纵火焚毁皇宫,削发为僧,然后孤身出逃,一路流落来到川滇交界的会理境内。一日,采药的山民在僻静的山间小路边发现了一个奄奄一息,快要饿昏了的和尚。当时元朝叛将耶鲁帖木儿的战乱始平,民间仍是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家家无隔夜之粮。救人心切的山民情急之下,将采来的新鲜草药捡那耙嫩软糯的、味甜无毒的剥皮洗净,胡乱炖了一锅,囫囵喂给和尚吃下。不料过了一阵,和尚便缓过气来,慢慢有了力气,精神也旺健了不少。山民见那和尚虽然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却是神情端严,气度不凡。问及他的来历、身世、为何潦倒至此,一概避而不谈,却问起救他性命的药根汤的配方、做法、功效。和尚叹道:不料我今日性命,全拜此药根汤所赐。说罢,乞来笔墨,在墙壁上题诗一首: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留下这首含义叵测,藏头去尾的诗句后,和尚便不告而别,飘然离去,从此不知所终。后来村民在附近山中四处搜寻,却再也没见到和尚的身影。

据民间传说,建文帝最后云游到云南武定狮子山一座庙宇中出家并终老于此。传说中一碗药汤救了建文皇帝的命,从此,会理民间就有了端午节吃药根汤的习俗。

用来炖煮药膳的药材除了兼具药疗的功能外,都是味道香浓,口感甜嫩的纯天然野生食材,是养生健脾的好东西。再融入土鸡,火腿、老鸭的独特滋味,成为人们喜爱的端午佳肴。

据说建文皇帝离开后,全村村民相约一起到山间、田野找寻。第二年端午人们仍心怀希望漫山遍野寻找他的踪迹,渐渐地演变成了会理的另一独特风俗——“游百病”,其含义也变成了希望驱走病害,祈求平安的美好祈愿。端午节晚饭后,全城人扶老携幼,倾城而出,开始“游百病”。人们游走郊外,祈祷百病驱除,家中老幼大小平安。一时间。河滨林荫,山间田畔,万人空巷,人流如织,形成一道蔚为壮观的奇特风景。

后记

从年端午节,会理古城内开始举办万人药根宴,年,会理古城街巷共摆设了三千多桌药根宴,吸引了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三万余人同时就餐,成为会理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会理端午万人药根宴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端午节期间,还举行了古装汉服巡游、端午祭祀仪式、端午节民俗文化展以及国学经典诵读大会、端午诗会、中国诗歌万里行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端午节也成为会理最知名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的游客。端午节,是汉民族禳福祭祀,驱邪避秽,纪念先哲的文化精髓。不论是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还是祭祀龙神,祈福攘灾,依附于端午节的这些美丽的传说,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是代代相承的文化基因。一个国家五千年文明从未间断,靠的就是文化的力量。而传统节日的丰韵内涵,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联合国也把中国的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成为整个人类的瑰宝。来到会理,安安静静地住上几天,让心情沉淀下来,你不仅能感受风和日丽的宜人环境,体会历史文化名城无处不在的厚重和恬淡,享受那些原生态的天然美味,自然的慷慨馈赠,那将是一场足以感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赏花之旅、美食风暴、文化盛宴。诗曰:五月榴花泛红,端午药市繁昌,门前艾蒲青翠,河畔粽叶飘香,长街设宴万人同品,千年古城名动四方。臂缠五色丝绦,身着汉服唐装,是处玳筵罗列,家家沐浴兰汤,访幽探古寻常巷陌,中华文脉万代传扬。

播音:邓红音频后期:刘家杰图片:杨梨付永鹏冷正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gs/6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