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218115.html

文物里的中国色

当色彩与文物碰撞会有怎样的呈现?

色彩,是人的视觉感受。有光,有物,透过眼就会发现色彩,经由色彩,人们又进一步联想到冷暖、强弱、刚柔,感受到不同的性格、民族、文化、宗教等。色彩令世界更加丰富多样,使人的生活体验具有更深邃的感知和领悟。中国传统色彩缤纷绚丽,意境优美,文化寓意深厚。《左传·恒公二年》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道德经·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孙子·势篇》说:“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那么何谓五色?五色之外还有哪些色彩呢?当色彩与文物碰撞又会有怎样的呈现?

剔红花卉纹方凳局部/清,上海博物馆藏,摄于上海博物馆“中国明清家具馆”。

中国传统五色观认为“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尚书·禹贡》中最早提到“五色”一词,曰:“徐州,厥贡惟土,五色”。但具体列出五色为哪五种颜色的最早记载则在《周礼·考工记》:“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是在五行观念流行之后,以五行匹配五色,赋予了色彩更多的文化内涵。而传统中医里,也有“色脉诊”,《皇帝内经太素》认为“五色微诊,可以目察”。正色之外还有间色,关于“间色”说法不一,并且各个历史时期对于色彩的崇尚也不相同,但间色主要是以各色调配合而成。随着人们对于自然颜色的分辨力逐渐提高,更多的色彩微妙变化被人们感知并命名。较为常见的两个对颜色命名的方法,一是以具有这种颜色的典型物名来作为颜色名,如酱色、藕色、赭石、咖啡色、碧色、琥珀色等,另一种是在颜色名前前缀表示程度的附加语,如深红、浅红、浓绿、淡绿、明黄、暗黄等,或是珊瑚红、高粱红、蟹壳红、土黄、天蓝、宝石蓝、孔雀蓝、薄荷绿等。古人的衣食住行无一不涉及到颜色,众多的颜色又通过幸存的文物得以展现,这些美丽的中国色足以惊艳世人。

红色,在中国一直是被视为重要的色彩。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已经使用赤铁矿染石珠串的系绳,考古发现在死者的四周也洒有赤色粉末,有专家认为这可能和红色与血液颜色相同有关,因而红色被视为生命的象征。中国不仅是丝国和瓷国,也是漆器之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到明清时期的剔红,朱色已经成为了漆器的代表色之一。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约七百件,种类丰富,大多保存完好,制作工艺和彩绘纹样更是精美叹绝。漆器之上往往是红与黑交相辉映,黑色博大、宽厚、深沉,红色鲜亮、强烈、古朴,一同彰显出漆器光洁柔和,华贵富丽的感觉。

“轪侯家”云龙纹漆盘局部/西汉,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君幸食”漆盘局部/西汉,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彩绘人物故事漆屏局部/北魏,山西大同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夫妇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根?魂——中华文明物语展”。

龙形漆豆局部/战国,湖北省枣阳市九连墩一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

雕漆云龙戏珠圆盒局部/清,河南博物院藏,摄于河南博物院“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瑰宝展”。

剔红花卉纹方桌局部/清,上海博物馆藏,摄于上海博物馆“中国明清家具馆”。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染色丝织物和绣件具有丰富的色谱,根据出土的实物可以鉴别的色彩有朱红、深红、茜红、深棕、金棕、浅棕、深黄、金黄、浅黄、天青、藏青、蓝黑、浅蓝、紫绿、黑、银粉、粉白、棕灰等二十余种。在染色技术上已经能使用各种颜料,采用涂染、浸染、套染、媒染等多种手法,使得丝织品呈现出鲜艳多彩的效果。

在唐代的裙子中,以红、紫、黄、绿等色为多,而尤其以红色最流行,所以唐代诗人的笔下就常有红裙的身影,白居易的《官宅》:“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万楚的《五日观妓》:“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白居易的《卢侍御四妓乞诗》:“郁金香汗裛歌巾,山石榴花染舞裙”;白居易的《琵琶行》:“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都是有关红裙的描写,可见当时红色裙子的时尚程度。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局部/西汉,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树纹铺绒绣/西汉,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绢地“长寿绣”丝绵袍局部/西汉,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

彩绘陶乐舞俑/唐,河南省洛阳孟津岑氏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摄于长沙博物馆“粟特人在大唐——洛阳博物馆藏唐代文物特展”。

彩绘陶熏炉器盖/西汉,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鸟纹彩陶钵/河南省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摄于长沙博物馆“彩耀中华——黄河流域史前彩陶特展”。

汉乐府《陌上桑》中为我们描写了一位“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美丽女子,诗里的主人公罗敷穿着淡黄色的裙子和紫色的襦衣,黄、紫色互为补色,再点缀上“青丝”、“明月珠”的色彩,与莫奈的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颜色除了审美的属性之外,在社会复杂化的过程中也参与了身份地位的划分,公元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前往边关御敌,夜宿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被众将士黄袍加身而称帝,“黄袍加身”由此成为“拥为天子的意思”,《说岳全传》一回:“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即位以来,称为见龙天子。”黄色也因此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含义。清朝时期,黄马褂是马褂当中最为显贵的,能够穿黄马褂的主要有三类人,一类是跟随皇帝“巡幸”的侍卫,是由于职务的原因而穿,属于“职任褂子”,一类是在行围校射时,中靶或获猎多的人能够得到皇帝赏赐黄马褂,并且只有在跟随皇帝狩猎时可以穿,属于“行围褂子”,还有一类是在治国或战事中因为立有功绩而得到奖赏的人,属于“武功褂子”。因此非但普通人不能穿黄马褂,而且对于黄马褂的穿着时间、场合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黄色绮地“乘云绣”/西汉,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

金黄色牡丹莲花童子纹绫局部/北宋,湖南省衡阳市何家皂宋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烟色水草鱼纹二经罗夹袍局部/元代,湖南省华容县城关镇油厂内元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

花卉纹绫弓鞋/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城关镇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明黄江绸彩绣云蝠纹座具局部/清,沈阳故宫藏,摄于长沙博物馆“皇家气象——沈阳故宫清代宫廷生活用品展”。

青铜器给人的印象大多是以绿色为主,但绿色实际上是它表面生成的锈。青铜器是铜锡合金,大多数青铜器最初做好的颜色应该是黄色的,可是为什么有的青铜镜又呈银白色呢?这就和合金的比例有关了,如果含锡量高的话,青铜镜就会闪出银色了。

因彩而得名的“唐三彩”主要颜色有黄、绿、白、蓝,还有褐、赭、黑等,“三”更多指的是泛指,意为多彩。马和骆驼是唐三彩中较为典型的器型。

“四十三年”逨鼎内的铭文/西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窖藏,宝鸡青铜博物院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根?魂——中华文明物语展”。

鹰嘴乳突陶罐局部/新石器时代,湖南省澧县三元宫遗址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三彩绿障泥红釉马局部/唐,河南省洛阳龙门唐定远将军安菩夫妇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摄于长沙博物馆“粟特人在大唐——洛阳博物馆藏唐代文物特展”。

绿

对青铜器表层和锈斑的观察,也是鉴别青铜器真伪的一个关键。各地出土的青铜器因为埋藏环境的不同,青铜器的锈蚀情况就会有差异,表面的锈色也会不同。常见情况来看,殷墟、洛阳出土的青铜器铜质层次复杂,颜色也很丰富,例如一件青铜器可能最内层是黑色,其次是枣红色,再外面一层才是绿色,绿色之外还有土锈结合的硬块。即使是绿色,青铜器的锈色都会有灰绿、深绿、嫩绿等不同的显现,色泽也各有差异,除了常见的绿色,还会有蓝色、金黄色、黑色(俗称黑漆古)、灰色、紫色、棕色、银白色等。那么是不是锈越多越好?颜色越多越好呢?不是的。有的锈是有害锈,必须要去除才能使青铜器得到保护。

“好”分体铜甗局部/商,河南省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藏,摄于长沙博物馆“殷墟王后——纪念殷墟考古发掘九十周年·妇好墓出土文物特展”。

人面纹方鼎局部/商,湖南省宁乡县黄材寨子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九鼎八簋九鬲二壶中的壶局部/春秋,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祭祀遗址出土,河南博物院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

吴王夫差矛局部/春秋,湖北省江陵马山五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

“鄂君启”错金铜车节局部/战国,安徽省寿县邱家花园出土,安徽博物院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

虎钮淳于局部/战国,湖南省博物馆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错银牛形铜灯局部/东汉,江苏扬州邗江甘泉二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根?魂——中华文明物语展”。

关于长沙窑是釉上彩还是釉下彩的问题还尚待讨论,但是在长沙窑瓷器中出现了众多色彩却是不争的事实。长沙窑瓷器有绿釉、白釉、酱釉、红釉,以单色青釉为主,并且使用褐、绿、红等色彩作装饰绘画,使得长沙窑产品具有绚丽多彩的效果,艺术风格鲜明。

以釉色取胜的龙泉窑釉层厚如凝脂,雅如美玉,虽然属于青瓷窑,但是在青中却可以分出青灰、豆青、月白、淡蓝、蟹壳青、灰黄、炒米黄、梅子青等,变化万千,各有韵味。

长沙窑瓷碗/唐,“黑石号”沉船打捞,湖南省博物馆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长沙窑白釉褐绿彩壶/唐,长沙博物馆藏,摄于长沙博物馆“湘江北去——长沙古代历史文化陈列”。

龙泉窑青釉葫芦瓶局部/元,上海博物馆藏,摄于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

金嵌绿松石螭虎纹带扣/西晋,湖南省安乡黄山刘弘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是古人对于传统染料提取过程总结的经验,又将对这种现象的观察暗寓人生道理。古代制作染料的原材料丰富各异,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能够染出浓艳的蓝色,并且颜色牢固,制作靛青的蓝草常见的有蓼蓝、板蓝、马蓝等,另外,茜草、红花等可染红色,黄栀、姜黄、郁金等可染黄色,紫草可染紫红色。除了植物染料,矿物染料也有朱砂、赭石、雄黄、松烟等多种。

青花瓷的青色因为素净、雅致、清新而深受人们喜欢,从唐朝创烧到元代臻于成熟,再到明清盛烧不绝,青花瓷甚至已经成为中国风的一个标志。奇妙的青花得益于青料的使用,在元代青花瓷中,所使用的青料主要有两种。进口青料,俗称苏麻离青,它们通过丝绸之路带入中国,其原产地位于盛产钴矿的伊拉克索马拉。进口青料的成分低锰、高铁,青花呈色纯正、深沉、浓艳,会有深蓝、翠蓝、紫蓝的不同色彩呈现,色料堆积厚的地方会有黑色的铁锈斑。国产青料的成分则高锰、低铁,青花呈色青蓝,偏灰黑。

青花莲池鱼藻纹大食盘局部/元,湖南省常德窖藏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人物故事玉壶春瓶局部/元,湖南省常德窖藏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青花一把莲纹盘局部/明永乐,湖南省博物馆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

玻璃香薰/唐,长沙博物馆藏,摄于长沙博物馆“湘江北去——长沙古代历史文化陈列”。

镶嵌玻璃瓶/唐,湖南省博物馆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清代的首饰当中,点翠工艺将金属工艺与羽毛工艺相结合,因其幻彩奇妙的装饰效果而受到普遍的欢迎。制作点翠饰品需要将翠鸟的羽毛按照设计所需剪裁成一定的形状,并用胶粘于金银饰品上,粘贴时要求均匀平整,不露地子。翠鸟羽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为贵,根据工艺的差别和翠鸟身上的不同部位的羽毛,点翠也有蕉月、湖色、深藏青等色彩差异。

石觯器盖/商,河南省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藏,摄于长沙博物馆“殷墟王后——纪念殷墟考古发掘九十周年·妇好墓出土文物特展”。盖子的颜色是被墓内其它铜器的铜锈所染色。

兽面扉棱方鼎局部/西周,湖北省随州安居镇羊子山4号墓出土,随州博物馆藏,摄于长沙博物馆“诸侯礼乐——随州出土周代青铜器特展”。

嵌宝石金头面/明,南京江宁将军山沐斌夫人梅氏墓出土,南京市博物总馆藏,摄于长沙博物馆“金辉玉蕴——南京出土宋明金银玉器展”。

黑缎嵌点翠凤戏牡丹女帽局部/清,沈阳故宫藏,摄于长沙博物馆“皇家气象——沈阳故宫清代宫廷生活用品展”。

“青、赤、黄、白、黑”被认为是正五色,“五色”也可以表示泛指,指代色彩众多,然而还有一个词语叫做“墨分五色”,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中国画中的概念,由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首次提出。相比于长沙出土的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后世在中国画的笔墨运用上有了更为成熟的创作观念,认为在黑白之间,可以以墨代替各种颜色,追求的是意思表达,所以就有了墨的“浓、淡、重、清、焦”或者“干、湿、浓、淡、焦”之分。

《阴阳五行》乙本节选/西汉,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摄于湖南省博物馆“千年遗墨——中国历代简帛书法展”。

中国有多美?文物里的万千色彩或许可以给你一个答案。或诗意盎然的绿,或热烈喷张的红,或纯净静谧的蓝,或引人幽思的黑,在不同色度、不同冷暖的变化中,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连接着古今华人的血脉联系。

作者编辑:李忠超

初审:张兴国

终审:吴顺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gs/6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