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端午王萍一颗香粽,一段历史的传承
编者按:五月五,是端午,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仲夏端午,祈福禳灾,自古以来寄托了人们对于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在这一天各地的人们以多样的习俗来祈福辟邪,这也让端午节成为了一个“丰富”的日子。它充满着气味,点缀着色彩,也凝聚着思念,这些特殊的仪式使得这个节日闪烁着光芒。即日起,青海在线网联合青海自媒体联盟推出“话端午”专访报道,一起体味传统节日的魅力。 青海在线网:您好,请做一下自我介绍。您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吗?您是从哪里了解的? 王萍:您好,我是一名高中老师。端午节是咱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记得中学语文课本有篇屈原的《离骚》。当时我的中文老师这样介绍到:《离骚》是屈原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于整个命所熔铸成的宏伟诗篇。虽然那时的我很青涩,也不怎么懂这篇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可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却成了我语文作文的经典引用,也成了我漫漫人生路上的导师。当了老师以后,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是我经常贯穿于我的课堂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记得每每到端午节,我都会让我的学生用英文写篇关于端午节的文章。写作之前,我会给学生科普端午节的来历,粽子的意义等等,也让我们的孩子们深刻感受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青海在线网:端午节将至,家家户户都会插艾草,包粽子,今年端午节您准备怎么过?跟往年有不同吗? 王萍:端午节是个团圆的节日,每年的端午我都会去看望父母亲。今年也不例外,回家跟父母一起插艾叶,包粽子,把平时缺失的陪伴弥补回来。做一些适合父母吃,他们喜欢的口味的粽子,毕竟民以食为天,更何况是过节呢? 青海在线网:有人说,粽子一到位,端午节的气氛就出来了。端午节您会吃粽子吗?你喜欢什么馅的粽子?为什么? 王萍:其实,我妈妈会在端午节前一周包好粽子,喊我们姊妹们回家一起吃,算是迎接端午吧。不管我们多大,在哪里,在妈妈眼中,我们永远都是她的牵挂,这一定就是爱的味道,每年看家人做什么馅儿的就吃什么馅儿的,跟家人在一起最重要。 青海在线网: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除了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您还知道哪些端午的习俗?您所在的地方都有哪些端午习俗仪式? 王萍:广东人过端午节有很多独特的习俗,但不少习俗现在人们已经很少听说,比如挂香包、点艾条等。广东地区现今传承的习俗主要有扒龙船、食粽、挂艾草条、放纸鸢、家庭午饭大餐、洗药水澡等;江苏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的端午,各家接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山东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山西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山西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还有些南方地区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青海在线网:夏日伊始,晚风送爽。在这个特殊的传统节日里,我们用习俗谨记过去,心系将来。您所过的端午节中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当天发生了什么? 王萍:记得那是十几年前,那年端午节前夕,我带着全班同学一起在班里包粽子。让孩子们在传统节日中有参与感,也让很多住校生在学校里体会到节日的欢乐,同时以轻松的方式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孩子们都很喜欢这种大家围在一起过节的氛围,而作为班主任的我,幸福感成就感满满的。 青海在线网:在岁月这条长河中,每个传统节日都如一朵浪花,这些浪花是岁月更迭的仪式,见证了不同年龄的我们,在不同年龄中我们感悟人生。对您来说端午节意味着什么? 王萍:端午节可谓源远流长,其起源本与屈原关。汉王朝确定了端午仪典,才使端午成为全国的重节。到东汉后期,们才将端午节俗与纪念屈原相联系。历经汉魏唐代的节俗演变,屈原成为端午节俗祭祀的主,纪念屈原成为端午节俗活动的主题,龙竞渡和吃粽成为端午节俗的主要内容,同时端午节俗因承了古夏节的祈禳传统,由此构成的端午节俗概在唐代就体定型。在传统节当中,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拟,两节都有着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而且也成为家人团聚、吉祥安康的象征。 王萍 青海在线网:仲夏湿热,端午被视为“恶月恶日”,大家会在这天互道“安康”,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节日快乐,是一份平安喜乐的祝福,是宁静而知足的生活祈愿。今年端午节,您最想跟谁说祝福语?您会说什么? 王萍:今年端午恰逢高考临近,作为毕业班的老师,此刻只想把最好的祝福送给高三的学生,他们寒窗苦读十多年,就看这次一搏,祝福他们鲤鱼跳龙门,金榜题名!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hj/12841.html
- 上一篇文章: 误吞过水果籽吗知道了哪些水果籽可以吃,哪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