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要注意变化的几类题型
长春有没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0061.html 现代文阅读题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流水函关 沈念 古代的故事,多是发生在河流、古道,或是边界的关楼。函谷关南接秦岭,北倚黄河,东西或绝涧或高塬,它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揪心之处,就在于那么多人想通过它、占守它。它是阻滞、关闭,也是畅通、开放。 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无论藏在哪个角落,历史的风扑面而来,情绪的力量在历史的托举下,让去往函谷关的路变得跌宕起伏。始于90年代的修建,关楼只是历史的化身,过往痕迹被抹去—直到被一尊黑色石碑身后的函关古道所打开。在古代,那只是一条在沟谷中蜿蜒的土路。有记载说这条曾经崎岖狭窄、蜿蜒相通的路全长15华里,沟壁有50米高,坡度有40至80度,有的地方仅2米宽,仅能容一辆牛车通过。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并非夸张的描述,可以想象它在军事战略上的利害。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函谷关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西汉贾谊在名篇《过秦论》中议论:“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好一个“逡巡而不敢进”! 然而到了公元前年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刘邦绕关灭秦,项羽使黥布破关,怒而焚关,函谷关又为秦的灭亡画上了一个终结的句号。自此往后,进退之间,是“逐鹿中原”,也是“入主关中”,这八个字里藏着千钧重量和血腥杀戮。再去拨开时间的密叶,沿经“安史之乱”中的桃林大战,闯王李自成激战斩明兵部尚书孙传庭,年冯玉祥北伐驻防,直至年5月中国军队阻挡侵华日军西犯的函关大战,都绕不过此地。太多与函谷关勾连的历史细节需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这里,并不只是一座青砖砌起的城楼,还是一条真正通往时间深处的道路。也许它从来都是道路,如同它倚临的黄河,连接的不只是一个个地点,还有可追溯的来处、可前行的去往,它是立体变幻的时空,也是后人想象的原点。 这条看不见的道路,更远的地方,是远方,也是远去 从古道上走过太多的出关者,有一人不能不提。公元前年农历七月的一天,函谷关令尹喜清晨起床,看到了东方的紫气,知有异人来。他等来了八十高龄的老者——东周守藏史老子。这位又名李耳的老人骑着青牛,被他的崇拜者热情地挽留下来著书立说,从而有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也许连函谷关也没想到,在经历那万千厮杀争夺之后,被封堵在深井里的血液依旧如岩浆般汩汩流动,为它加持的正是这位眉宽耳阔、目如深渊的老人。一块精致的黄河石被供奉在纪念祠屋的一侧,万千来客的手掌在石头上抚摸而留下了一层光泽。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只为老子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终”而好奇与叹惋。 叹惋那散落时光里的,与一个人、一座关、一条河有关的秘密。谁能说,任何普通渺小的生命,不会因这片黄河流经的土地而变得不凡? 黄河在北,隆起的土塬隔阻了函谷关的视线,静寂中水声传来。古关与长河,都把各自印烙在对方的骨骼之上。这条大河,微微发出的声响,都是振聋发聩的轰鸣。在抵达函谷关的短暂时光里,我能亲密地感应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至的那些水声。流水声里,有风貌之变,也有愿景之欢,桩桩美好落色为图——筑坝建库后的水波清粼,生态改良后的天鹅栖息,挣脱贫困后的喜乐安宁……中原大地上的万千气象、幕幕大戏皆可沿着这条大河被我们遇见。 河流之上的备忘与注脚,被时光拍打的浪花卷起。众生命运千差万别,然而与之有关的黄河故事到处流传。 (摘编自沈念《流水函关》) 文本二: 张翔武:在对小说的态度上,你更喜欢故事本身,还是故事的叙述技巧,比如语言风格、结构之类的?沈念:很长时间以来,纠缠作家们的无非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我以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老题材可以有新写法,新题材不留神就成了老腔调。一切皆有可能。我个人以为,在掌握了一些写作技巧后,写出什么样的效果,就不止是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作者自身的内涵。一个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人无论怎么使用新的技巧,也只是在炫技,外表华美里面空荡。我现在对自己在这方面也越来越警醒,不想成为徒有外表的空心人。 (摘编自《〈为了不再恐惧平庸的生活〉对沈念的访谈》)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文章以“流水函关”为标题,其中的“流水”指的是发生在函谷关的从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到中国军队阻击日军西进的多次战争。 B.文章在描写函谷关的时候,既有具体详实量化的客观数字,又有充满哲理意味和抒情色彩的词句,给读者以不同的阅读感受。 C.文章的句子富于变化,既有长句又有短句,既有整句也有散句,既有典范的现代汉语句式,又有文言色彩的句子,读来别有风味。 D.文章主体部分虽然描述的主要是一些往事,但最后呈现的是万千气象的美好现实,丰富了文章内涵,升华了文章的艺术境界。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贾谊的名篇《过秦论》多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气势充沛,一气呵成,被认为是一篇气“盛”的文章。 B.记载陈胜起义的《史记》兼具史书性质和文学色彩,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专说对待之理”,如“有”和“无”“胜人”和“自胜”等,充满了辩证色彩。 D.“安史之乱”是杜甫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的创作背景,其中《蜀相》就抒发了这种关心民瘼之情。 3.请结合文本二,简要概括作者对于小说创作的观点。 ①老题材可以有新写法;②作家自身内涵比技巧更重要。 4.文本一的函谷关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①兼具阻滞、关闭和畅通开放的特点;②连接历史和未来;③具有文化色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小学校长 金克木 本县第一小学请我的哥哥去当教员,教英文、算术、音乐、体育,于是他不在家中教我念古书,带了我去上小学。 学校门口除了校名牌子以外还有个横匾,上写三个大字,从右到左,“八蜡庙”,据说是一位书法家写的。进门又是一道匾,上写两个大字,右“勤”左“俭”。这是校训,大概是校长写的。入学,猫进校长室。我一抬头,看见一对好威风的大眼睛闪闪发光,连忙低下头。听到哥哥略略介绍我几句,随即是校长说话:“论国文程度可以上四年级,算术只能上一年级。好吧,上二年级。晚上补习一年级算术,一两个星期跟上班。”当晚哥哥便教我阿拉伯数字和加减乘除及等号。 开学第一天校长对全体教员和学生讲话,讲“校训”。他说:“勤就是不懒惰。应该做的事情马上就做。俭就是不浪费,不毁坏有用的东西。要从小养成习惯,长大再学就来不及了。中国大人有贪图省事和糟蹋东西的坏习惯,所以受外国人欺负,被外国人看不起。一定要从小学生改起,革除坏习惯。教员也要这样。我是校长,是第一名,我如有不勤不俭的事,新上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也可以当面对我讲出来。只要讲得对,我一定改。”我清楚看见他的威严的眼睛向全体人员一扫。 不久,县教育局将第一小学命名为模范小学,校长又召集全体人员讲话。这可不是庆祝会,县教育局来人宣布后,校长一个人讲话,说:“不是我们要给人家当模范,是人家要我们做模范。我们全校的人,从我校长起,挑上了一副重担子。从此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模范’二字,要当作馍馍稀饭一样天天离不开。讲错话,做错事,知道了就要改。不改就配不上‘模范’二字。” 那时,“修身”课改为“公民”课,各年级都有,都是校长教,一星期上一次。没有课本,各年级讲的也不一样。他有一段话我至今还记得。 “我们都学唱《国耻纪念歌》。什么是国耻?就是日本逼我们承认‘二十一条’,要我们亡国。为什么日本敢逼迫我们,侮辱我们?因为日本比中国强。日本地比中国小,人比中国少,为什么能比中国强?因为日本的小学生比中国的小学生强。我在日本看见到处都是小学。小孩子个个上学,不上学就罚家长。小学生的一切费用都是政府管的。谁伤损了小学老师和学生就是犯法,要抓进监狱关起来。那时中国还没有小学。日本办小学不到20年,小学生长大了,成了好公民。政府用他们打中国。中国就打不过了。这时才办小学,已经迟了。还不快办,多办,好好办,照这样拖下去,10年、20年以后还是没有好公民,还得挨日本的打,还会亡国。我从日本回来,什么事都不干,就把这所八蜡庙改办成小学,自己当校长。我要办一辈子小学。你们从一年级就要不忘国耻,立志当好学生,将来当好公民,要中国人在世界上不受人欺负耻笑,不被人心里瞧不起。中国要比上日本就一定要把小学办得比上日本小学。一国有没有希望就是看小学好不好,要看小学生会变成好公民还是坏公民。不论什么国,小学生都是一国的将来;小学生是一国的性命,命根子。我们大人不能让你们长大了当亡国奴。” 这是70年前的话了。说话的人早已化为尘土了。 文本二: 平常人的语言文字只求其能达,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对于作者心中的意念的真实。福楼拜致力字句的推敲,他认为只有一个名词能够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个形容词能够描写他心中的一种特色,只有一个动词能够表示他心中的一个动作。至于字的声音、句的长短,都是艺术上不可忽略的问题。譬如长的句子表示温和弛缓,短的句子代表强硬急迫,在修辞学的范围内,有许多地方都是写散文的艺术家所应当注意的。 散文美妙多端,然而其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普通一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毛病,大概全是与这个简单的理想相反的现象。散文最常犯的毛病无非下面几种:太多枝节,太烦冗,太生硬,太粗陋。枝节多了,文章的线索便不清楚,读者要很用力地追寻文章的旨趣,结果是得不到一个单纯的印象。太烦冗,则读者易于生厌,并且在琐碎处致力太过,主要的意思反倒不能直诉于读者。太生硬,则无趣味,不能引人入胜。太粗陋,则令人易生反感,令人不堪卒读,并且也失掉了纯洁的精神。散文的艺术之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一句有趣的俏皮话,若与题旨无关,只得割爱;一段题外的枝节,与全文不生密切关系,也只得割爱;一个美丽的典故,一个漂亮的字眼,凡是与原意不甚洽合者,都要割爱。散文的美,不在于你能旁征博引多少,亦不在于你有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是像一泓流水那样活泼流动。要避免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然,同时也必须显示作者个人的心情,散文要写得亲切,即要写得自然。 (摘编自梁实秋《论散文》)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开学第一天校长对教员和学生的讲话,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民性的深刻认知,塑造了他忧国忧民、率先垂范的形象。 B.自己办的学校被命名为模范小学,校长不但没有丝毫的得意忘形,反而增强了忧患意识,认为师生们身上从此多了一副重担子。 C.文本一主要通过四处语言描写来塑造校长的形象,文中没有议论、抒情的文字,作者的情感就隐藏在看似平淡的描写当中。 D.文本一紧紧围绕标题“小学校长”组织材料,主要讲了小学校长努力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及他当初为什么要办小学。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增强了忧患意识”错,由文本一中的“从此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模范’二字……讲错话,做错事,知道了就要改”可知,应该是增强了榜样意识、自觉意识。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八蜡庙是封建社会祭祀八个农业神祗的场所,将八蜡庙改办成小学,反映了当时新文化运动反封建、反迷信的社会背景。 B.从校长关于《国耻纪念歌》的一段话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不断侵略激发了有识之士兴办教育以图强国的责任感。 C.文本一中的校长与《藤野先生》中的“我”一样,都痛感中国人的麻木愚昧,都将自己的人生事业与振兴国家联系在一起。 D.福楼拜致力字句的推敲,这与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家都非常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解析: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和相关文化知识的能力。校长“痛感中国人的麻木愚昧”错,校长只是说“中国大人有贪图省事和糟蹋东西的坏习惯”,认为日本比中国强是因为日本的小学生比中国的小学生强,并没有认为中国人麻木愚昧。 3.文本二说散文“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如何理解这里的“简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①“简单”是文章线索清晰,没有太多枝节,主旨突出,有趣味,具有纯洁精神; ②“简单”是文调活泼,不堆砌辞藻,避免生僻,文字自然。 解析: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答题区间,然后根据题干中的要求,筛选整合关键信息。通读题干可知,此题的答题区间为文本二第二段。“散文最常犯的毛病无非下面几种……并且也失掉了纯洁的精神”从反面解读了“简单”的含义,“散文的艺术之最根本的原则……而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从正面解读了“简单”的散文的内容选择和主旨表达,由此可得出答案第①点;“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即要写得自然”阐述了“简单”的散文的文调和用字用典,据此可得出答案第②点。 4.如果以文本二的观点评价,你认为文本一是不是一篇好的散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是一篇好的散文。 ①文本一注重遣词造句。如写“我”走进校长室时用了一个动词“猫进”,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我”进校长室时忐忑不安的心情。 ②文本一符合散文“简单”的特点。语言表述简洁干脆,没有过多的描绘;构思上,重点写校长的三次讲话,行文没有横生枝节。 ③文本一语言亲切自然。如运用“人家”“馍馍稀饭”等口语,以平常的语言表达校长训导的内容,亲切自然,又不失谆谆教导之意。 语文热解析:4.本题考查运用相关观点探究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文本二关于好散文的特点,然后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即可。文本二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散文应当讲究艺术性,注重推敲字句;第二段侧重强调散文最高的理想是“简单”,并阐述了“简单”的具体含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老橡树的歌 赵南柱 时间应该足够通过人行道,可是出租车就开始减速,没等红灯亮起,就停在了等待线前。 “想听首歌吗?” 突然,年纪大概有60多岁的出租车司机拿起放在副驾驶位置的木吉他,开始演奏。 “我的刑期已满,正要赶回家……” 一首常听的歌。《老橡树上的黄丝带》,这是结束监狱生活回家的男人送给妻子的歌。他对妻子说,如果你还在等我回家,那么请在村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条黄丝带。我记得很久以前在杂志上读过。绿灯亮起,司机赶忙把吉他放回副驾驶位置,重新握起方向盘。 “做歌手是我的梦想,以前还谱过曲,现在彻底放弃了。” “原来是这样啊。” 我喝醉了,只是礼节性地回答。 司机并不介意,继续说道:“我想唱歌,也有想见的人。如果您不喜欢听,请告诉我。” 我偶尔会以大学生记者的身份在新闻网站上传文章,突然觉得弹吉他的出租车司机可以成为新闻主人公。在交叉路口,在人行道旁,我又听了几段,到达家门口的时候,我正式做了自我介绍,并且说我还想和他多聊会儿。司机有些尴尬,我决定不关里程表,问他想见的人是谁。 “我那时很不像话,说要做音乐,一分钱也不给家里,还指手画脚……” 很长时间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加入组合,前往音乐咖啡厅和活动现场唱歌,可是连零花钱都赚不够。也曾带着试音带找过多家唱片公司,最终也没有得到机会。他对通过媒人介绍认识的妻子没有丝毫感情。双胞胎女儿出生的瞬间,他还在和一起做音乐的人通宵喝酒,抱怨这个世界让他怀才不遇。即使如此,妻子也没有埋怨过他,而是独立抚养着两个女儿。直到现在,他也不知道妻子当时是怎样维持生计的。 除了这些,他还出过轨。任何情况下都没发过牢骚的妻子,唯独这件事不肯放过他。闻味道,翻口袋,不让他换电话。他外出的时候,妻子悄悄尾随,带着两个女儿去音乐咖啡厅,从早到晚监视他。有一天,妻子和两个女儿突然失踪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也没和亲戚朋友联系。这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 “现在我知道她们在哪儿。女儿们还是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我也帮不上忙,怎么好意思主动联系她们呢?我盼着她们偶然坐上我的车,曾经在她们附近转来转去。我在孩子们的学校附近转来转去,一次也没遇到,可能她们不坐出租车。我应该去开公交车……” 他搔着后脑勺,难为情地笑了。车费持续上涨,我说我想把歌听完。他又拿起吉他。 我觉得他可能会不喜欢露出自己的脸,就主动要拍摄他弹奏的手和轮廓。 “现在,整车的乘客都在欢呼。我无法相信我所看到的。我要回家。” 唱到“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的时候,他的眼角含着泪水。我也有点儿感动。付他的车费比平时高出3万韩元。 报道反响不错,还上了门户网站的主页。大部分评论都说自己重新思考了家庭的意义,或者希望得到妻子的谅解,希望妻子幸福。几家电视台想要采访出租车司机,可我并不知道司机的联系方式。故事似乎就在余韵中结束了。 傍晚时分,有人留言说见过弹吉他的出租车司机-前面的头发已经花白的出租车司机,副驾驶位置上放着木吉他,每次等信号灯时都会弹唱经典老歌。不过每段留言提到的故事都不相同:为了寻找因为父母反对而分手的初恋,为了寻找离家出走的儿子,为了寻找贫穷而从小被人领养的小弟弟……有人像我一样,为了把歌听完而多付车费,有的只是想帮助他而随手给他些钱,更多的人不肯收他找回的零钱。 反对留言和抗议电话接踵而至,最后不得不发文道歉,撤回原来的报道。 我感到气愤而羞耻!我给留言的网友发邮件,向私人出租车工会咨询,辗转出租车停车场四处打听,还是没能找到他。当时为什么没想到记下他的车牌号呢?现在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可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些流传于世间的众多新奇的,令人惋惜、流泪的故事,不论真假,我们总被忏悔者的真诚所打动。但又有谁在忏悔者背后蜷缩着,无辜地承受着更多的伤痛?我讨厌自己的疏忽和无情。 从那之后,我再没有写过报道,仍然在寻找那夜的出租车司机。 (节选自中信出版社《她的名字是》,有删改) 文本二: 我的刑期已满/正要赶回家/我必须知道有哪些东西还属于我/若你收到了我的信/告诉你我将重获自由/那么,你知道该怎么做/如果你还要我的话/在老橡树上系条黄丝带/漫长的三年过去了/你还要我吗/如果我看见老橡树上没有系黄丝带的话/我会留在巴士上/忘了我俩的过去/责怪我自己/如果我看见老橡树上没有系黄丝带的话/司机先生/请帮我看一下/因为我无法承受即将看到的/我其实仍在监牢/只有吾爱握有钥匙/我需要的仅是黄丝带/即可将我释放/我已写信告诉过她/现在/整车的乘客都在欢呼/我无法相信我所看到的/我要回家/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 (《老橡树上的黄丝带》歌词)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C A.时间足够通过人行道,但出租车却减速停车,可见司机的心里非常想在乘客的面前演奏一曲。 B.面对弹唱,“我”开始并不感兴趣,打算继续聊是因为“我”认为司机适合做新闻的主人公。 C.在到家之后,“我”仍想跟司机聊聊,而对陌生人突然好奇自己的过往经历,司机感到尴尬。 D.虽然司机有编故事谋钱财之嫌,但故事内容引发广泛共鸣,这说明社会生活中存在类似问题。 解析:由上文司机主动提到自己经历来看,司机有一定的表达欲望;由下文“我”决定不关里程表后,司机即继续叙述的表现来看,司机尴尬并非因陌生人好奇自己。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小说开头由有限视角展开叙述,逐步揭开司机“曲折的人生经历”,吸引读者逐步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B.作者采用“我”与司机的对话的方式来还原司机的故事,既保证小说的现场感,又让叙事集中紧凑。 C.作者选择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作为叙事的切入点,真实自然,叙述语言平实质朴,使小说有很强的纪实色彩。 D.结尾写“我”再没有写过报道,但仍想寻找那夜的司机,小说到此戛然而止,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解析:作者通过直接对话与间接转述两种方式来还原故事。 8.撤回报道后,“我”为什么会感到气愤、羞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①气愤:因自己付出精力与钱财,却原来是被司机欺骗,引来反对留言与抗议电话而不得不撤回道歉。 ②羞耻:既因被骗受辱而感到羞耻,又因自己的疏忽与无情而羞耻,不论事件是否属实,自己把他人的不幸当做素材写成故事传播,对故事中的受害者也是一种伤害。 (“气愤”“羞耻”的原因各2分,大意对即可。) 9.请根据你对文本二歌词的理解,谈谈文本一中引用歌词的作用。(6分) ①推动情节发展,歌曲背景故事为后文我受到触动、司机形象的反转等情节做铺垫。 ②表现人物形象,司机把曲中浪子与生活中的追梦者的曲折人生都演绎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他的音乐才华和行骗时的精明。 ③暗示主题意蕴,歌曲引发“我”关于家庭关系、对“无辜的人承受着更多的伤痛”的思考。(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语言运用题型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控制体重是一直以来的话题,说到控制体重,人们首先想到的方法可能是控制饮食。但实际上,往往有很多因素会导致不正常的饮食欲望。在此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情绪问题对于饮食欲望的影响,情绪问题常常是不正常饮食欲望产生的原因。因此,______①______,不要想着用食物来化解问题,而应该去寻求其他的应对策略。让进食不受情绪问题影响。 很多人选择用过度节食的方式来控制体重,然而,______②______,会让人们对食物的渴望更加强烈。有研究表明,当过度节食的人______③______,反而会对这种食物产生极为强烈的渴望感,所以过度节食并不能很好地达到控制体重的效果。通过过度节食控制体重的方法似乎并不可取。 控制体重是个缓慢的过程,饮食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结合适度的运动,切记不可急于求成。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当情绪遇到问题时;②这种方法往往适得其反;③控制摄入某种食物时 语文热解析: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第①处,横线前说的是情绪问题对饮食欲望的影响,横线后说的是不能只通过食物来化解问题,由此可知此处说的是情绪产生变化,所以可填“当情绪遇到问题时”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文段首先点出过度节食是人们控制体重的方法,根据横线前的“然而”和横线后的“会让人们对食物的渴望更加强烈”可知,过度节食这种方法不仅不能抑制食欲,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故此处可填“这种方法往往适得其反”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横线前的“过度节食的人”可知,此处应填与过度节食的人的做法有关的内容,根据横线后的“反而会对这种食物产生极为强烈的渴望感”可知,此处可填“控制摄入某种食物时”之类的内容。 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第一段:不能因为情绪问题影响进食。 第二段:通过过度节食控制体重不可取。 第三段:控制体重不可急于求成。 解析:2.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了解文段的大概意思,然后阅读每一段的内容,归纳出每段的中心意思即可。分析文段内容可知,第一段讲的是情绪对于饮食的影响;第二段讲的是很多人通过过度节食的方法来控制体重,但效果并不好;第三段讲的是控制体重不能急于求成。拟写答案时,注意题干要求“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来概括,注意字数限制。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风筝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的产物。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这是最早的人类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之为“纸鸢”。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的时候,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仅仅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还是一种游艺活动。人们说春季草长莺飞,最适合放风筝。放飞风筝,其实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美好对话。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 A.明清风筝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在大小、样式、放飞技艺、扎制技术和装饰上,明清时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 B.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明清时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 C.明清时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 D.明清时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大小、样式、放飞技艺、扎制技术和装饰上,明清风筝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 解析:1.由前文“南北朝”“隋唐”“宋代”可知,应先写朝代“明清时代”,由后文“放飞风筝”可知,“放飞技艺”与后文联系更紧密。 2.下列各项中,和画框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B) A.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D.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解析:2.B.拟人;A.比喻;C.借代;D.夸张;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这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名为实,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①__________。所以字又称“表字”。 名与字可以意义相近,如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都有光线充足之意;②__________,如吕蒙字子明,“蒙”为不明。古人常自称其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名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 《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由此可知,③__________,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冠礼,取字。 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故有“待字闺中”之说。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是与名相表里的;②名与字也可意义相反;③名是幼时起的; 2.通过对古人名和字的分析,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请结合上文作简要概括。 称用上有谦尊之别,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礼制上有取用规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渣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尚——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__________,我这是去了鲁国之境了。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__________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秦城已坏,凿池深为秦坑,自坑其国。江海可以泪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__________来拜孔子。其实,秦嬴政在统一天下后也来过鲁国旧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禅是帝王们举行的,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__________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 一束干肉,当年的苏轼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节选自贾平凹《进山东》)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逝者如斯夫”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C) A.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B.但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C.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D.经过"三个代表"教育,村委会的面貌大大改观。 解析:表引用。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 A.演绎弥散日行千里祈求 B.演义弥漫千里迢迢祈求 C.演绎弥散千里迢迢期求 D.演义弥漫日行千里期求 3.请赏析文中画框句子“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的修辞效果。 运用比喻、对比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敬仰之情以及作为一名秦人来到山东大地后,对能否同齐鲁文化相交融的疑惑和不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每年三月,草长莺飞桃花开,四面八方的上海人云集而来,到书院看桃花。灿烂的桃花,含笑怒放,一大片一大片的桃树,形成一个()的世界,一张张笑脸沉浸其中。 家家户户的小花园、小果园里,白玉兰、粉玉兰谢了樱花开,①___________,杜鹃谢了月季、玫瑰、扶桑、牡丹热热闹闹地次第开放。小河边、道路旁、瓜田地角、庭院前后,目力所及之处,都是()的花朵,处处惹人的眼,各种花儿开得太茂盛了,以至人们分辨不清,空气里()着的好闻的味道,究竟是哪种花儿的馨香。带着海腥味的风吹来,暖洋洋的,有一股独特的清新气息。海鸥的鸣叫声透着喜气;跳跳鱼在浅海滩欢呼雀跃,迎接着书院的春天;蛏子张开嘴巴,在春水中吐着泡泡;螃蜞在海滩上爬来爬去,也出来感受春日的阳光。海滩边,一片绿色的芦苇一天一个样地使劲拔节,②___________,很多书院人来采摘鲜嫩的叶子回家包粽子。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 A.迷离花团锦簇洋溢 B.朦胧花团锦簇弥漫 C.迷离烷紫嫣红弥漫 D.朦胧烷紫嫣红洋溢 2.下列各项中,和画框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D)A.既见复关,载笑载言。B.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樱花谢了杜鹃开;②日渐茂盛起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现在大多数家长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hj/8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地铁游北京,9条线65个景点,好玩的都在
- 下一篇文章: 壮根繁花ldquo南国奇葩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