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

潮剧作为我国古老剧种仍活跃于舞台的生动例证,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东潮剧界认真履约,以弘扬潮剧艺术为己任,扎实开展潮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作,积极推动潮剧的传播与发展,成效明显,潮剧的保护实践案例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实践案例。年2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潮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璇秋获选为“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成为该奖项自年连续举办四年来广东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非遗传承人。

一保护措施和主要成效(一)制度建设与工作保障

健全传承保护制度。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潮剧各传承保护机构根据潮剧传承发展需要,先后制订了《潮剧艺术培训中心工作条例》《潮剧传统剧目传承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建立健全了传承人推荐、传播、档案数字化及进校园等方面的制度,为潮剧传承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加强机构队伍建设。目前,有广东潮剧院、潮州市潮剧团、揭阳市潮剧传承保护中心等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及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汕头戏曲学校)、潮州市潮剧艺术培训中心、广东省百花潮剧院有限公司等省级传承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年,潮剧以国办团体和民营团体为主,登记在册的潮剧演出团体63个,其中,国办剧团(含改制转企团体)11个,民营剧团50个,民间班社2个。截至目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4名,其中姚璇秋等5人被认定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保障经费到位。潮剧传承保护经费来源主要有地方财政核补、专项扶持资金及演出收入。近几年,各级财政投入潮剧保护传承经费.25万元(其中,项目经费.25万元,基地设施建设经费万元)。同时,“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等社会资金支持,为潮剧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记录建档与学术研究

健全档案,形成数据库。年开展潮剧数字化管理系统试点工作,采集并上传中国非遗数字化保护中心数据库音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多条;完成卷档案收集整理并将其数字化的工作;依托省级非遗研究基地开展“口述潮剧”项目;收集各类剧本约部、音像制品约60部等。

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工作。整理了大量传承人作品,如《郑舜英潮剧艺术作品集》《潮剧传统曲牌集成》《陈鹏潮剧唱腔作品选》等;先后出版了《潮剧史》《潮州市潮剧团地方题材剧作选》等著作及一批潮剧研究论文。

(三)传承活动

一是加强传承阵地建设。成立了国家级传承人姚璇秋艺术传习所和郑舜英潮剧传承基地,分期分批保护传承了一批潮剧传统折子戏,将潮剧传统艺术传承保护工作纳入常态化、规范化轨道。

二是加强名家传戏工程建设。近年来,国家级传承人姚璇秋、方展荣、郑舜英,省级传承人张长城等人列入文化和旅游部“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名单,深入开展名家传戏工作。

三是加强经典剧目复排复产。完成了《苏六娘》《扫窗会》《闹钗》《挡马》《闹开封》《芦林会》《刺梁冀》等几十个潮剧经典剧目的传承培训。

四是培养潮剧爱好者和观众。各级潮剧传承人在各自传承岗位上通过宣讲、演出等形式,培养了一批青年艺术人才和潮剧爱好者。如国家级传承人陈鹏通过潮州电台和社会讲学,吸引了一大批潮剧爱好者和热心人士。

以上四方面紧密配合,使潮剧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四)传播交流

一是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各潮剧院团连年开展“戏曲进农村”活动,送戏下乡遍布潮州、汕头、揭阳、汕尾四市各乡镇以及福建南部的基层农村,服务人数达数百万人次,实现了戏曲进农村全覆盖。

二是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通过“潮剧大观园?周五有戏”“戏亭印象”、送戏进剧场、精品剧目巡演等多种形式,各潮剧院团每年参加惠民演出共计余场。

三是全方位宣传展示潮剧。参与中央电视台《戏曲春晚》《元宵晚会》《同乐五洲》《中华情》等电视节目的拍摄,并通过潮剧艺术博物馆、网站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hj/8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