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整齐的屋舍,干净的院落,庭院里西红柿秧苗已开出黄色的小花,辣椒、茄子苗正努力拔高,桃树上挂着拇指指甲盖大小的毛桃,满满的,很是喜人。院落的主人名叫徐志德,今年81岁,是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山南开发区六分区村民。

巴扎尔别克(左)正在和村民察看葡萄长势。

“我是20年前搬到这里的,巴书记有空就来我家,教我种葡萄、种菜,帮我收拾庭院、买药,他就是我最亲的人。”

徐志德赞不绝口的巴书记名叫巴扎尔别克·铁木尔汗,哈萨克族,51岁。出生在巴里坤县下涝坝乡下涝坝村一个牧民家的巴扎尔别克,年成为下涝坝乡一名“赤脚医生”,从事乡村防疫工作。年初搬迁至巴里坤县山南开发区六分区,年初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年至今担任六分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担任村干部26年来,他务实担当,兢兢业业,在同心奔小康的路上成为村民的“领头雁”“主心骨”。

整地沃土

种过葡萄的人都知道,栽种之前要整地起垄、施足底肥,才能保证养分充足。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和种葡萄一样,施足底肥才能根深叶茂。

时至今日,巴扎尔别克依然记得20多年前易地搬迁之初住土坯房、走土路、天天和泥土打交道的情形。当时全村仅有耕地多亩,巴扎尔别克和村“两委”一次又一次找相关部门,使六分区的耕地面积达到了近亩,人均耕地面积达到3亩多,使村里的种植业发展有了基础性保障。

土地问题解决了,葡萄种植技术又成了新的“卡脖子”问题。和巴扎尔别克家一起搬迁来的是祖祖辈辈生活在马背上的哈萨克族牧民,要快速学会种植葡萄不是件容易的事。

哈萨克族有句谚语“兄弟团结牛羊成群”,巴扎尔别克就认这个理。他深知,哈萨克族牧民放牧是能手,而汉族兄弟种植是高手。只要大家互帮互学,不仅会牛羊成群,也会瓜果满园。在他的努力下,巴里坤县大河镇等平原乡镇的13户有种植经验的汉族村民被插花安置到村里,带动没有种植经验的哈萨克族牧民发展种植业,发展庭院经济。

“一亩园,十亩田。”为更好地推广葡萄种植,巴扎尔别克每天挨家挨户耐心做工作;为了学习葡萄种植技术,他每周两次骑车去山南开发区一分区现场学习,来去60多公里路,回来后手把手教村民。

“我们刚搬来之前没种过葡萄,何时抹芽、何时上肥、何时打农药,药的剂量如何调剂,都是巴书记教我们的。”73岁的村民吉利刚说。

年春,巴扎尔别克带头引导全村开始改良葡萄种植品种,种植更受市场欢迎的小葡萄“黑美人”,请来专业技术员给大家讲解,督促每家每户每到节气节点按操作要求进行田间的科学管理。他一有空就跑到其他村民家的葡萄地里,看看有没有按时施肥,有没有按时修剪,谁家地里草多,谁家的葡萄长势好……

就这样,在巴扎尔别克的“爱心监督”下,当年改良过的葡萄种植户每亩地纯收入达到了多元。

立架追肥

种葡萄要首先立架固定,便于通风透光,提高浆果质量,然后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成活在水,壮树在肥”,这是种植葡萄遵循的原则。

肉汤靠盐人靠帮。巴扎尔别克知道,民族团结工作就像细水常流,需要长期坚持,重在交心。

徐志德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身体一直不太好,6年前老伴去世,常年一人在家。巴扎尔别克主动承担起照顾责任,经常去他家里探望。一天,在得知徐志德降血压药吃完后,他专程骑车40公里给徐志德买药。逢年过节时,巴扎尔别克都会去徐志德家里,每次去,不是提着清油,就是拿着米面。

“有一次我正在放羊,突然肚子疼得直不起腰,是巴书记医院,给我办理的住院手续。我被查出患急性肾结石,他救了我的命呀。”提起这段往事,徐志德眼眶湿润了。

今年2月的一天,村民吉利刚在老伴的帮助下,踩着凳子在房间里接电灯线,因自己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头一发晕摔下了凳子,压伤了老伴的腿。

“巴书记第一时间赶到了我们家,医院,后来给我老伴送来了轮椅和慰问品,还送来了现金。”吉利刚说起巴扎尔别克的好直竖大拇指。

春风化雨润人心!如今的六分区形成了汉哈两个民族和睦融洽相处的良好氛围。

“巴书记时常用最朴素的方式,把跨越民族之间、年龄之间的友谊和爱心传递下去。”“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裴杨说。

文/图:融媒体中心记者寇俊峰、克衣木·卡德尔、孟祥宇

编辑:张晓芳

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jz/8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