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即睡害你没商量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redianguanzhu/38200.html
《乙卯重五诗》宋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译: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吃了像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扒龙舟、挂艾,以及......最最重要的吃粽子!一直以来,在吃这件事上,中华民族从没让人失望过。诸多与节日绑定的传统美食中——粽子,可能是最接地气的存在。什么样的食物能让人吃一口就回到家乡?一不小心就想起......绿油油的粽叶,糯米满街飘香。节日的味道来自于每一条记忆中的小巷,每个妈妈洗米、烫叶、铺米、绑结的灵巧双手。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对于粽子的口味,咸甜党争的是不相上下,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五湖四海都有属于自己的味道。这个端午节,让天天化身各路博主,带大家一起看粽!美妆博主带你看粽~

白粽

北方主要食甜粽,以北京粽子为代表,翠绿的叶子裹着珍珠般的雪白糯米,散发出食材最简单质朴的香甜气味。零瑕疵皮的ta,粒粒糯米珠圆玉润,大多沾着白糖送入口中。任性白皮,不挑色号,红枣、蜜枣、果脯、豆沙均可入馅,白莹莹中透着一点红,清纯中带着一丝羞怯怯~

黄米粽

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蒸熟后,黄澄澄的粘黍中嵌着红艳艳的枣儿,金光闪耀,口感粘糯,简直是“黄金裹玛瑙”,高级的红色点缀属实心机!不必追求一白到底,黄米粽实实在在的健康肤色也可以独自美丽。黄黍作为一类粗粮,膳食纤维丰富,促消化,美容养颜葆青春。历史博主带你看粽~

蜂蜜凉粽

来自陕西西安、关中和陕南一带的蜂蜜凉粽,始于唐代,由唐代“烧尾宴”上的“赐绯含香粽”演化而来。它既不包馅,也不包粽叶,全用糯米制成,形似菱角,白莹如玉。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浆吃起来筋软凉甜。

嘉兴粽

嘉兴作为粽子之都,享誉全国的五芳斋正是出自这里。大名鼎鼎的嘉兴粽,是肉粽界翘楚,被誉为“粽子之王”。《舌尖上的中国》中对它的夸赞可是淋漓尽致,毫不吝啬。嘉兴所处的太湖流域是我国稻作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素有“天下粮仓”之称。根据清嘉兴府知府许瑶光在《嘉兴府志》中的记载,19世纪中叶时,嘉兴府地区所产的糯米就有30几个品种。嘉兴粽子当属鲜肉粽最受欢迎,以用白酒、白糖、老抽等佐料腌制过的猪后腿肉与白糯米为食材,呈诱人的酱色,弹糯的糯米被肉汁充分浸润,咬一口,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

灰汤粽

灰汤粽是苏州名吃。宋代《太平御览》引《风土记》的记载说,“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粘米,以粟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灰汤粽是把包好的白米粽,用旱稻草烧成灰热水冲泡后的灰汤浸泡制作而成的。在碱水中煮得晶黄的粽子,入口比一般的粽子更绵软,呈现琥珀似的半透明状。不沾白糖,而是浇上一种特制的糖油,唇齿留香。文艺博主带你看粽~

湖州粽

天下粽子,种类上大致可分为“京、浙、川、闽、粤”五大流派。湖州粽虽低调,但出场不凡,出生于海宁(属嘉兴)的金庸先生,最爱却不是家乡的嘉兴粽,而是湖州粽子。《鹿鼎记》韦小宝闻到一阵肉香和糖香。双儿双手端了木盘,用手臂掠开帐子。韦小宝见碟子中放着四只剥开了粽子,心中大喜……提起筷子便吃,入口甘美,无与伦比。韦小宝当时两口吃了半只,就问双儿:“双儿,这倒像是湖州粽子一般,味道真好。”浙江湖州所产粽子米软馅美,天下无双。扬州湖州粽子店,丽春院中到了嫖客,常差韦小宝去买。粽子整只用粽箬裹住,韦小宝要偷吃原亦甚难,但他总在粽角之中挤些米粒出来,尝上一尝。自到北方后,这湖州粽子便吃不到了。

《神雕侠侣》

当晚那少女果然裹了几只粽子给他作点心,甜的是猪油豆沙,咸的是火腿鲜肉,端的是美味无比,杨过一面吃,一面喝彩不迭。吃了黄药师关门弟子程英亲手制作了“天下驰名”的江南粽子之后,杨过还要用粽子与她调情,即把吃剩的粽子用线栓了,掷出去黏住她写了什幺“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碎纸,也算是把粽子给利用到家了。湖州粽小巧优雅,是特有的长条形,形似枕头,故有“枕头粽”之称,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粽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

蛋黄肉粽

作为广式粽子的一种,蛋黄鲜肉,简直南方咸粽的代表作。咸蛋黄油汪汪,与肥瘦相间的鲜肉一同裹在糯米里,一口咬下去,是层层递进的鲜香在舌尖起舞。正如汪曾祺笔下端午的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汪曾祺走遍大江南北,经历最动乱的年代,行至暮年最难忘家乡那一口鲜。他仍能回忆起那枚通红流油的咸蛋黄,也还顺带一踩“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汪老的挑嘴,也是由味蕾触起的一份乡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粽子的咸甜,表面上的口味之争,实则是我们每个人从家乡带出的最顽强的饮食记忆。我们有时无条件的认为家乡的最好,是刻在骨子里的味觉基因,一直在坚守。今天,你吃的是什么粽子呢?-名不止/撰文网络/图源鸥鸥酥酥/编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tz/5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