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心四
茶之心 千玄室 七关于茶道具 茶道具 点茶用具有很多,但只要有茶碗和茶筅就可以点茶。 买来抹茶后也不必置换容器,舀茶用的茶勺可用普通的小勺来代替,点茶的开水直接从暖瓶倒, 想这样来点茶的话,肯定也能点的。 但是,这样做就谈不上有什么美感了。 反之,若是能备有一个盛茶的"枣”(薄茶器),再有一把茶勺的话, 这样一幅美的构图,定会令我们的内心世界愈发丰富的。 茶道具是为了满足我们内心的欲求的,将其置于身侧,会从中获得诸多的启示。 也许你最初并不懂茶,但往往通过欣赏一个"枣。(薄茶器)、一个茶碗,无意中你会步入到茶的世界中来。 解说茶筅 点茶用的竹制茶器。 原材料有白竹、煤竹、青竹三种, 根据穗部的数目与形状可把茶筅分为很多种类。 古文献中早就有关于茶筅的记载和绘图。 现在使用的茶筅一般认为最初是村田珠光让大和高山的高山宗砌制作的,如今奈良县驹郡高山村的茶筅生产依旧很盛行。 茶勺 用竹篦做的茶勺、茶筅等,给人一种民间工艺品般的素朴的美感,常令一些外国人爱不释手。在诸多的茶道具中,茶勺与香盒、茶入(浓茶器)等都是客人特意要欣赏的茶道具。 茶勺为茶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作机会与空间。 通过一柄小小的茶勺,制作者的人格、个性、风雅、流派、做法等都可一览无余了。 若是古人做的茶勺,欣赏它,将成为接触古人之茶德的惟一的机会。 茶勺都有"铭”,客人可通过茶勺的铭来理解主人的心思和茶会的主旨意趣。 解说茶勺 用于舀茶的道具。最初的茶勺多是用象牙、鳖甲制成的或是木质涂漆的, 后来渐渐改用竹子。一般认为,竹制茶勺最初是珠德受村田珠光之命而制作的。茶勺的长短不一,到利休居士时将茶勺长度定为约18cm左右。 对茶勺上竹节的位置,各个茶人的嗜好也不一样。 珠光嗜好无节的,绍鸥嗜好节在茶勺尾端的,利休则嗜好节在茶勺身中部的。到了宗旦居士、小堀远州的时代,茶人们开始为茶勺命名, 于是又平添了许多文学色彩。装茶勺的箱子也由一重增加为二重、三重。 在道具中,茶道具有茶道具独自的价值标准,茶道具的鉴定尤需有特殊的经验。 茶器的操作方法 有首茶道和歌讲,操作茶道具时的心情应该是"无论放置任何茶具,撒手时当如与恋人分手一样”。 也就是说,按照点茶的顺序,手移向下一个茶道具时, 对前一个茶道具要如同与恋人分手时一样依依不舍地挪开。 常见到有些人熟悉了点茶的顺序后, 只是单调地一个动作接着一个动作地做下去, 拿放茶道具的样子就如同往立着的板上倒水一样,实在是太枯燥无味。 还有一种人则好像很信守上述道歌的样子, 每个动作都做得慢慢腾腾的大有依依不舍之意, 但太难舍难分的样子则又会给人一种太执拗之感。 因此,想做到无过和不及,恰到好处地把握瞬间的呼吸是很重要的。 解说利休居士道歌 简明扼要地讲述茶道精神及茶器操作方法的和歌。 众所周知的《利休居士百首》在《群书类从》中则称为《绍鸥百首》。其实,这百余首和歌并非利休或绍鸥编辑,而是后世茶人日积月累的经验集成。 里千家11代玄玄斋宗匠在其著作《法护普须磨》中,以《茶道教谕百首咏》为题做过介绍。 壁龛 在壁龛里挂上自己喜欢的挂轴,插上应季的鲜花,端坐于前,静静地端详挂轴和插花的瞬间, 你会做何感想呢?也许你会感到自己的心里一下变得出奇的安宁平静。 正是因为处在这个匆忙的时代,正是因为自己拥有的家太小了, 才更有必要特意腾出这样一块看似无益的空间,让它使你的心安静下来,让它帮助你找回真正的自我。壁龛是人与人交流的空间,是点缀和丰富我们的生活的重要空间。 对壁龛里悬挂的挂轴,晚上休息的时候,就如同人也要换穿睡衣一样, 要把它卷起来置于壁龛旁,早晨起床后再以清爽的心情把它重新挂好。 这样做很重要,即使是同样的挂轴,挂轴自身亦会有种新鲜清爽之感, 而且这也体现了在壁龛里挂挂轴的意义。 解说壁龛与挂轴 且不论壁龛起源的历史,在茶室中,壁龛是最重要的空间,是茶人选取茶道具时最重要的参考,这一点是毋庸赘言的。 做茶事时,主人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挂轴, 然后再以挂轴为中心决定其他的茶道具。 因此,茶会记录中首项记的就是挂轴的内容。 正因为挂轴是茶道具的核心所在, 据说利休居上为了使用自己中意的挂轴, 曾特意按照挂轴的尺寸改建了壁龛。 茶碗 "青山绿水是我家”,这是中国的龙牙和尚作的偈语中的一句。 看似很平淡的一句话,却充分地表达了大自然的伟大,以及人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情景。 我常常想,若有人问我"家居何处"时,自己能心平气和地回答说, 青山绿水,这就是我的家,那就太好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若不是相当彻悟之人,是很难达到这种心境的。 我特别喜欢吟诵这句诗,这是因为我想,虽然达此心境不易, 但通过多次反复地吟诵这句诗,也许可使自己多少能接近此悟境吧。 闭上眼睛,心中便会浮起一片青山绿水; 睁开双眸,自己的两手中捧着一个茶碗,里面是满满的绿茶,大自然就凝缩在这小小的茶碗中。 静静地品一口茶,那一瞬,“青山绿水是我家"便不再是幻景。 解说茶碗 茶道具中,客人惟一可以沾唇的就是茶碗, 所以茶碗的地位尤为特别。茶碗主要是陶瓷制品,按产地分有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的制品。 自古以来备受茶人青睐的茶碗种类繁多,其中茶人亲自制作的茶碗也很多,尤其是不借助辘轳等工具,完全用手捏制的陶碗格外受茶人青睐。 有生机活力的灰 灰是茶人必备的东西,地炉与风炉都不能缺了它。 特别是使用风炉点茶时,灰的做法尤为重要。 必须能保证随时随地麻利地做好有生机活力的灰。 刚刚做好的灰也是款待客人的内容之一。 要经常记起“灰即是茶"这句话。 实际体验一下灰的制作,你就能体会到做有生机活力的灰及灰形是多么不容易了。 解说灰与灰形 灰是茶人最为珍重的物品之一,种类繁多,如有地炉用的湿灰、风炉用的生灰、小火罐用的菱灰、装饰用的藤灰及线香灰等。良质灰非一朝一夕能做好的,一般而言没有30年是养不成好灰的。另外,风炉用的灰形也有许多种类。灰形将影响火势的好坏,其景观也将成为款待客人的内容之一, 因此做个好灰形更需要掌握熟练的技术。 八,关于茶花 茶花的四清同 取清秀的翠竹,注入清澈的水,以清静的心,插出茶花的清芬,此谓茶花的四清同。知晓自然的珍贵,活在这个世上才会乐趣无穷。 不要一味地追随科学的进步发展,要常能心存观赏花儿自然之姿的闲情逸致。 在那对花处,有可以让每个人都松口气歇息一下的空间。 插花时,亦要顺应自然,不可任意强求,否则这一下那一下地翻来覆去地修整,结果弄到最后错过了花时,伤了花意,叶萎枝枯花谢了,便一切都前功尽弃了。 人生亦如是。 解说竹花筒 据传竹花筒始自利休居士,保存至今铭为“尺八”、“园城寺”、“夜长”的著名的竹花筒即是利休居士当年亲手所制。 其中,茶人们对铭为"尺八”的竹花筒评价最高。 茶花要如同开在原野中 利休居士遗留给后人的茶道七条法则中,有一条是"茶花要如同开在原野中”。插茶花,不是单纯为了用人手来构成美,而是为了表达茶人的心声。 开在原野中的花儿是有生命的,所谓“茶花要如同开在原野中”, 决不是说将盛开在广阔原野中的所有的花姿原样地再现于花瓶中, 而是仅取其中的一朵,将所有的花的生命全部凝聚于其上。 以这种心情来插茶花,才有意义。 解说插茶花器的"真、行、草" 插茶花的用具是有档次的,档次不同,规定也不一样。 档次最高的为“真”级插花器,如质地为古铜、青瓷的, 或者是形容端正的进口花瓶都属于此级别。使用这类花瓶时, 其下要垫用涂有黑漆的、周边形状似箭头的木板。 其次是日本制的涂有釉的花瓶,如在濑户、丹波等地烧制的花瓶,这些被归类为“行”级。使用这类花瓶时,若壁龛下部铺的是榻榻米时,要在花瓶下垫上涂有黑漆形如蛤状的木板。 最后是没有涂釉的花瓶和花筒,如信乐、备前、 乐烧的素烧陶花瓶及竹制花筒等全归类于此,被定为“草”级。 使用这类花瓶或花筒时,其下要垫用无涂漆的杉木薄板。 静中有动 茶花是自然的生物。 无论你在茶室内摆放何种高价出色的道具,它毕竟是一种静物。 虽然釜中水鸣如松风跃动,但真正能体现。静中有动"的还得说是拥有新鲜生命力的茶花。如果茶室中没有了茶花,那就完全变成了"静上加静"了。 茶花是茶室中必不可少的构成因素。 解说禁花 所谓禁花,即指不适合茶席用的花。 对此,自古就有许多明确规定。 如"沈丁花、鸡冠花、女郎花、石榴花、河骨、金钱花"等日语语感不雅的花,或让人有不祥的联想的花等, 一般都认为是不适合做茶花的。 余韵 插茶花时,插花之人自身始终保持寡欲纯朴之心是很重要的。 不可损伤茶花自然的芳姿。 不要光考虑凭小伎俩来怎样插好,或者尽可能使其显得美一些之类的事, 而是应该考虑怎样插才能把茶花的自然本色表现出来,而且还要使其拥有令人回味无穷的余韵。 总觉得很冷清,或缺点儿什么,于是便那添一点儿,这加一点儿,不要做这类事。 想说什么,便都说个一干二净,那就没有意思了。 有些东西,不必一一地向客人明释,而是留给客人自己去感悟,这样才富有茶之汤的风趣。 解说请客人插花 茶席的插花是做主人的乐趣之一,但当所用的花瓶或花筒比较有名,或者收到较珍奇的花儿时,往往主人不自己插,而是请客人来插。这已作为点茶法的一种,列于“小习事十六条”中。 一般情况下,在茶事结束退席时,插花的客人要把自己插的花拔出来,用怀纸将花根部包好放在壁龛的一角后再退席。 当然,有时也不必如此教条,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九、茶室与露地 茶室 茶道文化最大的特色是讲究与自然的和谐。 在日本的茶室中,自然长成的弯弯曲曲的木材可以原样做柱子用, 其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自古以来,日本人对自然的感受性磨练得很敏锐,这是世人所公认的。 因此,日本人能成为茶道的创造者,这也是极其自然的事了。 你可以去观察一下日本的建筑物,多与庭院相接,而庭院又是与自然相通的。 解说茶室的构成 茶室是专门用来做茶事的建筑物。 有单独建的,也有与正房连在一起建的。 内部由主人点茶席和客人座席构成,连接这两个空间的是地炉。以此基本结构为中心,还设有出入口、壁龛、窗子、天井、用于做点茶准备工作的水屋等。 现在被指定为国宝的古茶室有“待庵”、“如庵”、“密庵”三处,此外,还有许多被指定为重要文化遗产的茶室,其大半都在京都。 躏口 利休居士建草庵时,做了一个很狭小的入口,叫"躏口”。 当然,并非不可以从宽敞的地方出入呢,但为什么非得要建一个那么狭小的入口呢? 在极度讲究身份高低的封建时代,做茶事时,客人若都一一按照各自的身份来入席的话, 这茶事恐怕就无法顺利进行了。若客人们都只顾维持自己的身份的话, 那本该是很和谐的茶席的气氛会一下子被彻底打乱的。因此,为了使出席茶事的人暂时抛开来自世俗的名位,教给他们彼此同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相处之道,才特意建了这样一个非常狭小的入口。 为从这个狭小的入口进茶室,无论你是谁,都必须蜷伏身体以低头跪拜的姿势膝行才能进得去。 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当通过狭小的入口进入茶室的那一瞬间, 它能够唤起客人对在母腹中尚未受世俗玷染时的自己的记忆。 解说关于躏口 关于躏口 躏口是供客人出入茶室的狭小的门口。躏口的大小一般高约66厘米,宽约63厘米。 利休居士建的“待庵"的躏口高为78厘米,宽为72厘米,是比较大的。 躏口的门,偶见有向两侧开的,但大多都是向一侧开的拉门。 关于躏口的起源,说法很多,尚无确论。 躏口起源的历史考察固然不容忽视, 但我们更应认真思考和追求的则是设置躏口的精神意义。 自然的风采 初夏,耀眼的阳光一波三折地穿过宗旦亲手种植的银杏树树叶间隙,和着银杏叶的绿色,透过天窗和壁窗的纸窗户,巧妙而柔和地漫酒于茶室“又隐"中,明暗相宜,恰到好处。不知建造茶室“又隐”且又亲自种植了银杏树的宗旦居士可否设想过, 数百年后的继承者会怎样活用这自然与人工合璧的默不作声的艺术呢? 家元的茶庭露地、茶室建筑无一不是尊崇自然、顺应自然的建构, 我常常为那朴实无华的自然风采而感动。 而今,自己是生活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 因而也就愈发感到仔细领会这自然的风采的重要。 解说闹市中的山居 即建于繁华闹市中,如山村家居式样的、 为了追求理想世界的实现的茶室和露地。 此语出自曾多年生活在日本的西方传教士所著的《日本教会史》一书。 另外,日本中世的公家日记《二水记》中,称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人为"南中的隐者”。 露地 作为通往茶室的路,露地的作用非常重要。 日本庭院的样式即是源于作为"茶庭"的露地。 露地草庵不仅是重要的清修道场, 而且露地中点缀的"飞石。、其他庭院里看不到的一些花草树木的种植方法, 亦会令人领悟到分布于空间的石与花草树木的无限性。 露地中有一种哲学、宗教与艺术三者合一的氛围,它可使人置身于思辨的静寂之中。《法华经》"譬喻本"中有"出三界火宅,住白露地”之语。 大彻大晤后,脱凡离俗,坐、住赤裸裸的空无之境地,露地要表达的就是人的这种悟境。 解说露地 露地有草庵式和书院式两种。 此外,根据露地的数目又可分为三种, 即仅有一个内露地的一重露地, 由内、外两个露地构成的两重露地,以及由内、中、外三个露地构成的三重露地。 露地内部基本上是由栽种物、飞石、中门、雪隐(即厕所,有装饰用和实际用的两种)、挂刀处、净水盆等构成。因为露地是引导客人去茶室的空间, 要在表现市中的山居的特色上下功夫, 一般不栽种开花结果太多的树木。 四帖半榻榻米的房间 一般比较有代表性的茶室是四帖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茶室当初被称为"围子”。 释尊在世时,印度有个叫维摩的道行很深的笃信的居士。 据说,维摩居士的居室极为狭小,只有一丈四方,约四帖半榻榻米左右大。 寺院的“方丈”之称就产生下这个故事,特别是在禅宗寺院,都将居室称为"方丈”。 在日本室町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明朝)时,虽然当时书院式茶道很流行, 但一般的人则是将十八帖榻榻米大的称为"广间"的房间,模仿维摩的方丈,分成四份,然后用屏风围起来,在里面自由自在地赏茶。这种围起来的小空间即是茶室的前身。 到了利休的时代,在此基础上,又将阴阳思想引进茶室内部构造中, 把四围的四帖榻榻米视为春夏秋冬,居中的半帖榻榻米视为“土用"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的十八天的时间), 而且东、西、南、北四方皆阴阳相对。 后来,四帖半榻榻米的茶室便成了日式房间的基本规制。 解说广间与小间 一般作为表示茶席大小广狭的用语, 将大于四帖半榻榻米的较宽敞的房间称为“广间”, 将小于四帖半榻榻米的狭小的房间称为“小间”。 四帖半榻榻米的房间则兼有上述二者的功能。 最初,广间与小间的叫法, 可能就是单纯为了区分茶席的大小,其标准也不一致。例如,过去曾将六帖榻榻米大的房间也视为“小间”。 但是,随着茶法的变化及茶道思想的深化, 茶道上讲的“广间与小间"亦不单纯是表示茶席大小广狭了,它还应该蕴含有其他更深层的精神含义。 十、怀石与茶点心 怀石 禅宗素以修行比较刻苦为人所知,而其中的腊八,即始于十二月八日的修行更是刻苦。 释尊顿悟的日子是十二月八日,因此禅宗修行者便从这一天开始进行特殊的开悟修行。 具体做法是,于严寒之中专心坐禅,不能睡觉,可摄取的饮食也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忍受睡魔、饥饿与严寒的煎熬的苦处,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为了多多少少抵御一些饥寒,云水(即修行僧)们在坐禅之前, 常将随便捡来的石头温暖后抱在怀中,以代替暖炉。“怀石”之称即源于此。 茶道上借此称呼以一份酱汤、三样小菜为主的茶料理, 其意在于喻示茶料理应该是不求奢华、力求俭朴的。 解说茶事与怀石 早晨茶事、正午茶事、夜间茶事、临时茶事、拂晓茶事、饭后茶事、赏迹茶事被称为茶事七式, 举办茶事时用的饭菜叫"怀石”。 怀石的意义在于主人亲自伺候, 因为量少仅是一份酱汤、三样小菜,所以格外重视饭菜的质量。 选料应使用新鲜的应季蔬菜和鱼类等,而且不是依据主人的爱好,而是要考虑到客人的饮食嗜好来决定茶谱。 为此,主人必须熟知所邀客人的兴趣爱好、茶的修养程度、年龄、出生地等,这样才可做好茶事的准备工作。 怀石之用心处 最近,出现了许多怀石料理专门店。 但是,要知道怀石必须是主人亲自定菜谱、采购原料和亲自下厨制作的。 考虑决定怀石的菜谱,其实也是举办茶事的乐趣之一。 根据客人的个人情况、入席时间、季节等的不同,料理的内容也会相应有所变化。怀石料理绝不求奢华,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通过诚心诚意的侍奉, 使客人吃得美,吃得香,这是怀石应用心的地方。 解说怀石的种类 现在,一般的怀石,大多由"下酒用凉菜、米饭、酱汤、煮的茶、烧烤的莱、清汤、 八寸(简单的劝酒莱)、锅巴汤、咸菜"构成,有时也会多添上一两样烧烤的菜。 茶事主人在遵守上述原则的前提下,根据茶事的种类,首先做到季节、素材、食器搭配和谐,选材的香美易食,然后再按照陆上产品和海里产品的顺序,一一定妥怀石的菜谱。 浓茶 饮浓茶,这是茶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主客都要保持严肃的态度。 点浓茶时的氛围,会无形地增加茶事的严肃感。 因此,点浓茶时,为了不破坏这种氛围,主人既不会像点薄茶时那样为客人送坐垫、烟草盆之类的东西而且客人间也不可随便交谈, 就是主客之间的会话也都被控制在最低的限度。 这时,若客人不能完全沉浸于寂静严肃的氛围的话, 那么举办茶事的意义也就大减,作为主人也会很失望的。 日式茶点心的作用 像日式点心那样,各个都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的物品,大概是不多见的。 有这样一种说法,吃日式点心时,你要用眼、口和耳来享用它。 所谓用耳,即是指品味点心的名字而言的。 穷思竭虑想好的茶点心的名字,既有不易理解的,也有较通俗易懂的, 但每个点心的名字与点心的颜色、形状、味道都是那么的和谐般配。 孩童的时候,所以能忍着腿疼长时间坚持正坐,就是因馋茶点心。有这种经验的人,大概不少吧。茶点心那清淡柔和的甜香,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日式点心中,有保质期较长的,也有很快就会变形的。 日式点心温顺、典雅,最能表达"此时此刻的心。,因此,我格外地喜爱它。 解说主点心与干点心 茶席用的点心有主点心与干点心两种。 主点心于浓茶时用,也称为蒸制点心或生点心,是比较柔软的点心; 干点心于薄茶时用,有以砂糖和微尘粉为原料用各种图案模型压制的,也有像炼制的糖、煎饼等干制的点心。 另外,仅有薄茶的简式茶会时,有时则会将两种点心同时献给客人。 十一、关于佗 萌动的佗 藤原家隆的《新古今和歌集》里有这样一首咏春的歌,其大意是说 "请不要在那里只顾等候花开报春,山野里白雪间草儿早已春意盎然。” 先人曾借此歌来表达"佗"的心境。 虽然只见被白雪覆盖的连绵山野,春花未开,也望不见红叶, 但实际上春天早已来到眼前脚下,只是人们毫无察觉; 虽然仍是白雪皑皑,但是大地已开始酝酿新的生命。 人们往往易把"佗。理解为一种"静寂"的境界,其实则不然, 从这雪下大地春草的萌动发现"佗"的动的一面,那种喜悦之情是无法言喻的。 从这里发现"佗"的世界的心情,我非常能理解。 动感的"佗”,这才是最好地表达了日本人的气质。 对此,我想外国人也不难理解。 "佗"不仅具有静寂、空无,或是阴暗的一面, 同时拥有跃动的、阳性的一面, 正因为是这样,。“佗"才被视为茶道的最最重要的精神。 只有充分发挥"佗"的精神,茶道才会富有生命活力。 后记 年,我曾伴随当时还是若宗匠的鹏云斋宗匠,以美国为据点,向巴西、秘鲁等中南美各地传播茶道。那是我有生以来首次海外旅行。对于生性不爱出门的我来说,决断这次海外之行,毫不夸张地讲,真有种豁出去了的心情。 人的心理是很怪的,当有人劝说“你应该去”时,往往会犹豫不定;但当有人劝阻说“你还是别去为好”时,反倒又特别想去了,当时我就是这么一种心情, 虽然也很担心刚刚步入正轨的“淡交社”,但是,管它呢,还是很想亲眼去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虽说是初次海外旅行,当时的旅行却没有一点儿悠闲的意思,每天都因繁重的工作而忙得不可开交。在那紧张繁忙的日子里,一聊到日本的事,无限思乡之情便会使眼泪围着眼圈儿转。但是,当与双手合十饮用我们点的茶的日本人二世及与初次喝抹茶并对我们说好喝的当地居民在一起时,也就感觉不到什么劳累了,并且更加坚定了我传播茶道的信心。 自那以来,我作为兄鹏云斋前家元的助手,一直以出版书刊的方式向众人传播茶道文化。正因为茶道是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所以它包涵美术、建筑等很多内容修习各个茶道内容的书很多,但是,当时在连东西南北都辨不清的异国他乡,我最想传给大家的并不是茶的点法和茶器的操作,而是纯粹的“茶之心”,是毫无夸张修饰的、货真价实的“茶的妙处”。而且,我确信,我通过自己笨拙的外语和指手画脚的示意,已把我所要传达的内容全部确确实实地传给他们了。 仅凭语言,一句话说“茶之心”,内容暧昧得有些让人难以把握;讲“茶的妙处”,这也不易让人理解。但是,在实际传授茶道时,一边注视着对方的眼睛,一边讲解示范,好多想传达的内容在无声中就被对方理解了。宗旦居士有首和歌说,“茶之汤传心传目传耳,无需文字”,这一宝贵的经验,在这次海外传道中我亲身体会到了。 我想把这“茶之心”、“茶之妙处”直截了当地传达给世界上所有的人。通过出版书刊这一手段,来努力实现这一理想,这即是对我父亲淡淡斋宗匠、母亲清香院及以嫂夫人净光院为首的诸多先辈的祭奠,亦是对兄鹏云斋前家元的最好的报恩方式 5o年来献身于海外的茶道传播,近40年来身为茶道家元,为了道而不懈地努力至今的鹏云斋前家元的文章,朴实无华,对“茶之心”的简明扼要的讲解实在是精彩。通过阅读此书,相信大家肯定已意识到,所谓"茶之心”并非在别的什么地方,而是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正因为是这样,“茶之心”将超越人 种、思想、风土的差异而通行万国,普遍永存。 我期待着将来,世界各地的人会手持此书访问日本,叩打家元的门。 END。。。。。。。《茶之心》往期内容: 茶之心(一) 茶之心(二) END 燕兄约您一起“听书??” 千玄室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zz/4312.html
- 上一篇文章: 吃出好气色这个红玛瑙似的果子可是多子多
- 下一篇文章: 秋食石榴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