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典故石榴
石榴的典故与功效 小树枝头一点红,嫣然六月杂荷风。 攒青叶里珊瑚朵,疑是移银金碧丛。清·康熙 榴者瘤也,丹实垂垂如赘瘤,故名石榴。五代吴越王钱馏改榴为“金樱”,《酉阳杂俎》言:“榴甜者名天浆”。又因“三尸虫得此果则醉”,故道家书中谓之“三尸醉”。 石榴原名安石榴,据史载,约在公元前2世纪,石榴产在当时隶属中国王朝的西域之地—安国和石国(今乌兹别克的布哈拉和塔什干),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才将其引入内地。这其中还有一段优美佳话。 张骞到达西域安石国以后,在他下榻的宾馆门前,有一棵树繁花怒放,色艳如火,张骞甚为喜爱,经常站在其旁观赏,经打听得知它是石榴树。 后来天旱了,石榴花叶日见枯萎,张骞不时担水浇灌,从而使其枝叶返绿,榴花复艳。 张骞完成使命回国时,安石国国王赠金送礼他皆不要,却请求带回那棵石榴树,国王欣然应诺。 不幸的是张骞一行途中遭匈奴人拦截,冲杀中那棵石榴树失落了。 人马到了长安,汉武帝率百官出城迎接,正在这时,只见一位红衣绿裙的妙龄女子,气吁吁,泪滴滴,向张骞奔来。 汉武帝及百官皆惊,不知出了何事? 张骞定眼一看,也大吃一惊,这不是在安石国宾馆被自己轰出门外的那位姑娘吗? 原来,张骞起程的前一天夜里,他的房门被轻轻推开,只见这位姑娘正向他施礼,请求与恩人一同前往中原。 张骞一时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暗想必是安石国的使女想随自己逃往中原。自己身为汉使,不能因此惹出祸端,于是将其劝出门外,不想今日她又追来。 张骞问道:“你不在安石国,千里迢迢追赶我们究竟为何?” 那姑娘垂泪回答:“奴不图富贵,只求回报浇灌之恩,中途遭劫,使奴未能一路相随。” 言罢忽然不见,旋即化为一棵花盛叶茂的石榴树。 张骞恍然大悟,并向汉武帝禀报了在安石国浇灌石榴树的事。 汉武帝大喜,便命花工将其移植到御花园中,从此中原大地就有了石榴树。 所以,明·沈周诗中曾云:“张骞带得西来种,中秘千珍及万珍。一个臭囊藏不尽,又从身外覆精神。” 张骞带回石榴,只是历史上的传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籍上,记载石榴传入我国是在西汉之前。 另外,早于张骞的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在其《南都赋》中就有“聘枣若榴”一语。 这个问题,有待于史学家们进一步考证。 当石榴从西域引进后,首先在京都长安周围种植,到了唐代,长安周围的石榴栽种,已有相当规模。 而临潼东距长安25公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因而所产的石榴品质较优。 现在华清宫七圣殿四周的石榴,据说是唐代杨贵妃叫种的,杨贵妃亲手种在骊山之麓的一株石榴,至今依然枝繁叶茂。 朱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家,浙江婺州义乌人,家居义乌丹溪,故学者们尊之曰“丹溪翁”他相貌怪异,目有大小轮,神光奕然。医术高超,名重江浙,四方求学者归之如云。 丹溪翁有位书友,每次患病时只要闭着眼给他切脉,处方一帖,往往药到病除。 有年夏天,书友腹部疼痛,腹泻,丹溪给他开了一帖中药,服了不见好转,又开三帖,服后还是无效,弄得丹溪没了主意。再把药量加重一点,仍旧是老样子。 那位书友无奈,即到朱丹溪的学生戴思恭医生家求医。戴思恭,从朱丹溪学医。 丹溪见其聪明过人,倾心教他,思恭从此医术提高很快。 戴思恭知道他是老师的好友,热情接待了他。 寒暄以后,书友求他治病,戴思恭感到奇怪,问道:“你的病先生看过了吗?”书友说:“看过了。” 戴又详细询问病情,审视舌苔,仔细切脉,并认真分析了朱丹溪的处方,说道:“先生开的药方是对的,晚上给你加上石榴皮三钱,试试看。”书友回到义乌,服药三帖,腹泻霍然而愈。 有一天,书友去见朱丹溪,满面红光,精神颇佳。 丹溪很奇怪,问明情况,拿过处方一看,不觉高兴得喊了起来:“对呀,好就好在这味药,石榴皮固涩、杀虫、止泻痢,治腹痛,缺它不可。 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uhuae.com/slhzz/5882.html
- 上一篇文章: 柳州这条公交线,为何引来众多媒体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